琼崖共产党人的第一支“海军”——陵水海上赤卫队

琼崖革命遗址寻访

琼崖共产党人的第一支“海军”——陵水海上赤卫队

7艘木帆船12门大炮 58名渔民守护苏维埃政权

纪念海南解放70周年 | 琼崖共产党人的第一支“海军”——陵水海上赤卫队

新村港(翻拍)

纪念海南解放70周年 | 琼崖共产党人的第一支“海军”——陵水海上赤卫队

陵水海上赤卫队(翻拍)

陵水海岸线全长118.57公里,分布着香水湾、清水湾、土福湾等多个海湾,这些海湾风景秀丽,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度假游玩。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琼崖共产党人掌握的第一支海上武装——陵水海上赤卫队的根据地。

时光回到上个世纪20年代,他们扬帆出海、在广袤的海面上侦察敌情,守护革命成果;配合陆地上的作战部队出击,立下赫赫战功;运送粮草和物资,保障战时供给,打通海上交通线。由58名渔民和7艘木帆船组成的陵水海上赤卫队,形成一道海上屏障,保护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58名渔民成立“海军”

7艘木帆船保障战备

在上个世纪20年代,陵水大街小巷传唱着一首歌曲:“乌云厚厚把天遮,穷人祖债重如山。年关三十又来到,抱仔哭啼心如麻。乌云厚厚把天遮,荒年卖仔去逃命。求得清风来相助,干柴烈火照路行。”充分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苦。

1926年,陵水成立了首个中共党小组,黄振士被选为组长,党员有十多人,这是陵水首支革命力量的诞生,也是人民新生活的希望。“很多人都带着希望和一份信仰,加入到革命事业中。”陵水史志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龙敏雄介绍,1927年12月,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陆地上许多通向陵水的道路都被国民党设立了关卡,许多物资无法运到陵水,战时保障迫在眉睫。怎么办?走水运!当时,琼崖特委要求陵水组织兵力“切实布防各港口,肃清各港口一切反动势力,打通海上交通线,促新的军事计划之实现”。

于是,琼崖工农革命军东路总指挥徐成章率所部继续南下攻占陵城的海上屏障——新村港,并于1927年12月底在新村港成立一支“海上赤卫队”,由共产党员冯娥群任队长。海上赤卫队有渔船7艘(其中2艘是大帆船),大炮12门,首批队员由58名农军和渔民组成,配备长短枪58支。这支“海军”主要在陵水至万宁及三亚一带海域巡逻、警戒,严防国民党反动势力从海路袭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琼崖共产党人掌握的第一支海上武装。

海上赤卫队曾成功打通琼崖革命根据地的海上交通线。当时,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将食盐、藤竹、木材等土产从这里运往广州湾、北海等地出售,换回军需物资,又从新村送往当时琼崖革命的中心根据地——乐会第四区根据地,从而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心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当时广东省委与琼崖特委的人员往来,也主要经过这条通道。

两场战斗立下战功

遗址变身闻名度假区

海上赤卫队成立不久,便立下战功。参与了“藤桥老街起义”和“三亚榆林战役”,徐成章从陆上率军和海上赤卫队配合海陆并进,乘敌人正规军对琼南“鞭长莫及”的有利时机,顺利占领了藤桥,并进一步攻占琼南重镇三亚,使陵崖成为一片红色区域。在这两起战斗中,海上赤卫队从海面上包围敌人,又保障了粮草和武器的储备,起到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1928年3月初的一天夜里,琼崖南区“剿共”副总指挥王鸣亚率兵攻占藤桥后,突袭海上赤卫队据点——土福湾港,缴去7艘帆船和部分枪炮,海上赤卫队损失惨重。后来,海上赤卫队撤至藤桥与红军合并。1928年3月底,东路军受重创撤出陵水、崖县地区,海上赤卫队随之解散。

陵水海上赤卫队遗址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至土福湾一带。现在这一带已经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度假区,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游玩。新村港也在1990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国家一级渔港,现已被定为中心渔港,是海南的重点渔港之一。现在走进新村港,可以看到疍家人在渔排上搭建的木屋,渔排连成片,木屋连成村,和远处的南湾半岛构成一幅独特的海上景观。每到了出海捕鱼的季节,许多渔民开船出海,为生计奔波。

很少有人知道,曾经的渔民也是革命队伍里的中坚力量,他们赖以生存的渔船,曾经也是一艘艘“战舰”,守护着人民新生活的希望,保卫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安全。

南国都市报、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 记者 谭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