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始终如一,为这位验船师的“工匠精神”点赞!

中国船级社CCS

他人如其名,这27年来只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一丝不苟地做好现场检验,这27年来他的头衔也始终如一——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船舶建造和海工检验处验船师。


参与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团“雪龙2”号破冰船的破冰试验和检验;承担世界最大吨位海监船——万吨海洋巡视船、世界最大尺度超大型集装箱船、我国最新最先进科考航天测量船——“远望”测量船检验……教授级高工、中国船级社系统指导验船师,他擅长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检验,多年来,他负责多个国家重点项目,为建造“国之重器”贡献积极力量。


“30000立方米C型液舱双燃料电力推进LNG船自主设计与建造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万吨级海警船研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建设交通优秀人才风采人物”“全国优秀验船师”“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他这27年来精益求精,将验船师的工作做到极致,不放过一个细节,不错过一个纰漏,尽全力保障船舶安全。


他带出徒弟数十名,个个是精英。别人问他怎么教出来的,他却只说是徒弟们聪明,可他言传身教、勤恳工作的一幕幕早已印在徒弟们心里,成为他们努力的方向。


他叫马乔一,在其检验过数以千计的船舶里,马乔一用27年始终如一的坚持,实现了自己多年追寻的梦想,写下了一段耀眼的传奇。


专注

抓细节想细节钻细节


感动交通 | 27年始终如一,为这位验船师的“工匠精神”点赞!

马乔一(右)在南极普里兹湾陆缘冰起吊标准冰块试样。


“船舶从开工建造到分段合拢再到运营,是否能保证安全可靠,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由我们的验船师完成相关检验并签发合格证书。船舶在运营过程中若是出现了故障,验船师也会第一时间想办法一起解决问题。”马乔一介绍道。


此时的马乔一正站在一艘400米长的巨轮里。瘦瘦高高的他鼻梁上架着一副银框眼镜,看上去斯文又干净。身上的连体白色工作服显然已经过多次反复洗涤,但油渍汗渍依然随处可见。不一会儿,他拿起手中的粉笔,在某个船体构件上画了一个圈儿,并在旁边迅速写下几个暗号般的字母。“这个船体构件尺寸不合格,我标记在上面,能够让船厂的人一下子看到。”他解释道。


检查焊缝是验船师众多检验中的一个环节。仅这一个环节的检验,工作量大得不可想象。马乔一介绍,建造一艘21000TEU需要用6万多吨钢材,钢板、型材,通过焊接组成400多个船体分段,所有分段通过中组、合拢,最终拼接成整个船体。这成千上万条焊缝,都需要验船师近观检查完成检验。这其中,所有超厚板区域分段装配、合拢焊缝以及结构关键节点焊缝,都需要焊前、焊后2道检验程序,液舱周界焊缝、外板焊缝还要额外进行密性检验,也就是共需要3遍的焊接检验。


“工作量再大,也要做到事无巨细,精益求精。”马乔一说,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他这样想、这样说,也这样做。每一次检查,他都会科学制定检验计划,严谨开展检验工作,努力排查安全隐患,将现场的检验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项节点性检验之后,他都会在船厂报验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几道熟悉的笔画背后是多么庄重的承诺。一旦签了字,就意味着要对这艘船整个生命周期的安全负责,就是守护着质量安全的生命线。


对于验船师这个职业,有人形象地比作船舶“医生”。一艘船舶从图纸审查到开工建造、到投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始终离不开验船师服务把关。作为一位有27年“临床经验”的“老医生”,马乔一完成了数百艘船舶的建造检验和数千艘船舶的营运检验,从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这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


“验船师的工作要善于抓细节,想细节,钻细节。”马乔一说。一次,马乔一对一艘科考船进行检验,船东希望船体上层建筑采用的铝合金构件要和钢强度等效,并具有同样的耐火完整性。于是,马乔一按照船厂提供该材料的防火绝缘证书及相关资料,对着图纸将铝板厚度、构件尺寸等数据要素一一比对后发现,铝板的支撑结构较防火绝缘要求的尺寸小,不能达到防火完整性要求。船厂对马乔一由衷地感谢,“没想到,他居然将图纸上的构件尺寸都比对了一遍。多亏了他认真谨慎、关注细节,才在无形中化解了风险。”


同事们总说,马乔一不仅是个“老医生”还是个“严医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纰漏。他经常巡回检验,严防任何形式的安全隐患存在。“检验时我们如果把关不严,会使船舶存在安全隐患,所以任何细节都马虎不得。”就这样,在巡回检验中,马乔一为船厂、船东发现了很多缺陷,解决了诸多疑难杂症。


热爱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感动交通 | 27年始终如一,为这位验船师的“工匠精神”点赞!

在大型散货船顶边舱进行合拢CM节点检验。


1989年,马乔一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并以高出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四十多分的优异成绩如愿地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船舶工程专业,开始了他的寻梦之旅。1993年毕业后,他成为了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的一名验船师。他并未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与验船经验,分别于1999年、2002年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的MBA和上海海事大学的船舶工程硕士。


这些年,由于马乔一检验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他承担的检验大多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建造检验,这意味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检查、去钻研。每天,他都要审阅消化相关图纸,然后在船舶的分段、合拢和机舱等部位钻来钻去。特别是在检验船舶主机凹坑处双层底时,必须从只有一个脸盆大的“人孔”中爬进去,猫着腰拿着手电筒,认真查看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确保每个部位的检查不被遗漏,这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在一艘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初期,由于船舶的送审图纸和生产设计图纸由不同单位设计,导致生产图纸中与审批图纸存在很多不一致。“如果等船造好后再拆改,不仅会增加船厂的建造成本,还会留下安全隐患。”马乔一立即着手对审批图纸和现场施工图纸进行核对。因为图纸很多,他利用晚上时间和周末休息时间进行核对。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结构设计、无数的数字参数,核对起来费时费力。那段时间,他经常是天还没亮就离开家赶去船厂,晚上披星戴月地回家。终于,他及时完成了所有分段图纸与审批图纸核对,并仔细标明了施工图纸与审批图纸不一致的地方,避免了船舶安全隐患和重大返工。


“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对这份职业的热爱,验船师这个工作你肯定干不了几天就会想辞职。”每年毕业生新入职时,马乔一总是鼓励他们要坚持做好这份工作。冬天要经受得住刺骨海风的“抚摸”,夏天要挺得住机舱50摄氏度高温的“烘烤”,检验现场铁屑和焊花不时掉落,弥漫着电焊烟雾,周边还有不绝于耳的噪音。


明明是高学历的船舶工程师,做的工作却又苦又累。但这27年来,马乔一从未动摇他的职业追求,从未想过离开验船一线。他总结出做这个职业要“三有”,有强烈的责任心,才能肩扛得起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有良好技术,才能为船厂船东授业解惑;有充沛的体力,才能上得船台下得舱底多少回都不累。


验船师这份工作大部分时间要呆在船厂里,有时候半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即使回家的时候,也需要在家查看船舶建造图纸。他总开玩笑说,他拖了上海男人的“后腿”。上海男人大多把生活过得既有烟火气又有小资浪漫情调,而他把时间都给了工作,为家庭付出太少。虽然对这个家庭有愧,但对这份工作无悔。因为热爱这份工作,他日复一日地努力和始终如一地坚守在验船一线。


超越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感动交通 | 27年始终如一,为这位验船师的“工匠精神”点赞!

南极普里兹湾陆缘冰切割标准冰块试样。


聊起马乔一,同事们都说,他斯文儒雅,为人谦和,话不算多,但是一聊到船舶、聊到专业技术,他总能滔滔不绝,眼睛里闪着光。


“每一艘船的种类、设计、结构和用途都有所不同,验船师需要不断累积经验,更新自身知识库,才能胜任这份工作。”马乔一的办公桌上堆了小山般的书籍与杂志。随手翻看一本,总能在目录中看到他的名字。这是他发表过的论文和参与编写的规范。


这些年来,马乔一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型研究工作。仅最近三年,他就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了《超厚板对接焊缝PAUT和TOFD联合检测方法研究以及在巨型箱船上的应用》等论文7篇。与此同时,他还参与了很多专业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如工信部“C型液货舱在小型LNG运输船上的布置与公约/法规适用性研究”、中国船级社“船舶焊接检验质量控制研究”“超大型气体运输船检验技术研究”等等。他完成了数十项指导性文件的编写,形成了中国船级社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检验标准,全面提升了建造检验能力,填补了相关技术的空白,打破了国际专业技术垄断。


技术钻研往往是枯燥的,翻开一本本法规规范,里面的数据公式、名词描述晦涩、乏味。寻常“门外汉”去看,五分钟就容易犯困,可是马乔一有时候一翻就是一下午。晚上,还把这些当做床头书。“做验船师是个技术活,需要很强的专业性,船舶新类型和新技术也日新月异,要了解要学习钻研的东西太多了。”马乔一感慨地说,航运是高风险的行业,验船师就是要捕捉到风险点,控制风险,保障船舶安全。


2016年,马乔一承担了6艘21000标箱集装箱船建造检验任务。该系列船舶是世界最大最新的超大型集装箱船。长期以来,一些国外船级社在万箱级以上的集装箱船检验领域有着一定优势。为了高质量完成任务,那段时间,马乔一总是早早地来到船厂办公室,仔细翻阅当天报验项目的相关图纸和审图意见,反复同项目组成员沟通检验重点,确保建造质量和进程。面对超大型装箱船超厚板对接焊缝检测的难点,他反复思索,指导船厂与无损检测公司通过软件的模拟分析,对大型集装箱船上的超厚板对接焊缝进行联合检测设计,并在对应的验证试板上进行设计方案测试和调整,得出了最佳检测设计并应用于现场实际的焊缝检测。而他研究的超厚板对接焊缝PAUT和TOFD联合检测方法以及在巨型箱船上的应用技术至今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中国船级社一直以来坚持技术立社,我们不仅有信心、有底气,更要有实力去承担各种类型的船舶检验工作。”马乔一是这么跟徒弟们说的,他本人也一直这样做的。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学习规范公约,每天晚上加班,都会再仔细核对一遍图纸,这样到现场检验的时候就能够了然于心、有的放矢。于是,徒弟们耳濡目染地养成了爱钻研、爱琢磨的好习惯,将“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当成了座右铭。


专业

向着南极进军


感动交通 | 27年始终如一,为这位验船师的“工匠精神”点赞!

马乔一参加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


船级社就好像“海事技术银行”,船东和船厂依据自身需求,可以随时来找验船师“提取”技术工艺,寻求解决方案。作为中国船级社系统指导验船师,马乔一以自身精湛的技术水平、优质的服务态度、不断钻研的研究精神获得了很多船厂和船东的认可。


2019年,马乔一受国家自然资源部极地研究中心邀请,参加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并负责南极科考团“雪龙2”号破冰船的破冰试验和检验。收到这个消息,马乔一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此次南极科考是“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考船共同出征南极,这将揭开我国南极科考里程碑式的一页。紧张是因为“雪龙2”号是他作为项目经理负责建造检验的船舶,这是该船建造完成后的南极首航。“雪龙2”号在到达中山站陆缘冰范围后,将为“雪龙”号船破冰开道,并择机进行破冰试验。这也是中国首次专业的破冰试验,意义重大。


2019年11月22日,“雪龙2”号在经历了多天航程后到达中山站附近。此时的南极临近夏季,但恶劣的天气条件还是让马乔一有些担心这次破冰试验能否顺利完成。冰区破冰试验不仅对验船师有很高的要求,对冰区试验条件也有严格要求。


趁着天气晴朗,作为验收组组长的马乔一和国内外破冰试验小组成员,抓紧时间讨论形成试验大纲和人员分工。破冰试验前,这位48岁的验船师俨然像一个“拼命三郎”,穿着笨重的极地工作服,站在冰面上对破冰区域进行钻孔测厚测温、取冰块进行冰强度试验。由于临近夏天,一道道冰裂隙和附近隐藏的海豹洞,让冰面工作难度增加,如果试验中不慎掉入冰裂缝,就很难有生还的可能。马乔一和队友们认真谨慎地进行着工作,常常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


破冰试航正一步步迈向成功。然而一场猝不及防的风暴却打乱了原本的计划。11月24日傍晚,天气发生急剧变化,风暴来临。南极,除了严寒之外,还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船外,狂风夹杂着冰雪铺天盖地滚来,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房舱内,马乔一望着窗户,才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这场风暴到底要持续多久,会不会对附近的冰面造成影响……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焦灼不安。


幸运的是两天后的南极终于迎来了放晴。在正式破冰前,马乔一需对冰面附近和水下船体、推进器进行状况评估,这些都需要近观检验。特别是确认尾部推进器和船艏冰刀状况时,临近船舶的破碎海冰区域,危险系数更高,稍有不慎就容易掉入其中。为了更好地通过水下摄像机第一时间观察到推进器和船体的情况,马乔一在冰面上一趴就是十几分钟。经过数天的充分准备,11月26日13点48分,破冰试验在终于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普里兹湾陆缘冰正式开始,确定经纬度、开船、破冰测速——首向破冰、破冰测速——尾向破冰……漫长的三个半小时后,“雪龙”2号破冰试验最终顺利完成。马乔一多天来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


在这次考察任务中,马乔一和队员们不但验证了“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更填补了我国破冰试验程序的空白,助推建立我国破冰试验的各项标准和程序。


世界上最远的路莫过于自己的双脚,最高的山莫过于自己的心灵。马乔一将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的愿望,化作了一个个脚印,翻越了心灵的高山,也成就着自己的梦想。(李思颖 付思思)


采访手记


匠人匠心 择一事终一生


匠人,劳动者。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可称“匠人”者,是在劳动中精益求精者、勤勉不懈者。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依然是宁静的。在喧嚣中,他固执地坚守着内心的宁静,擎着这份执着,凭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期待时间与技艺彼此成全,匠人如梅,匠心传世。


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笃实专一、心无旁骛、久久为功,马乔一在追求极致中实现人生价值,用极致匠心铸造“国之重器”,为船舶航行更安全、海洋环境更清洁不断努力。


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需要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在建设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的当下,更需要这种精益求精的品质。成为匠人的道路上没有捷径,辛勤的汗水和坚持的成果是最好的勋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