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的野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计划。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势力区域。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英美等其他势力。

但经过全世界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阴谋被粉碎。

二战时日本的野心


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表明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地区。

日本对东南亚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独霸亚太地区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占领荷兰、法国等地,并威胁英国本土。日本政府认为形势对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进战略和殖民侵略计划。1940年8月,近卫内阁正式宣布了《基本国策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为“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蒙上一层“皇道主义”色彩。同年,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上台后的演说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荣”为幌子,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嚢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的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在经济上由日本垄断“共荣圈”内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在军事上通过占领南洋地区,利用其资源和战略基地,与英、美进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持久战,建立日本的势力范围。

二战时日本的野心

侵略方式

第一步: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建立伪满洲国

第二步:占领全中国

第三步:占领东南亚、澳大利亚

第四步:在印度与纳粹德国会师,北上攻克苏联

第五步:攻打美国,称霸世界

二战时日本的野心

大东亚共荣海报 ↑↑↑

影响

1940年8月,近卫文麿首度明白指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称,及指明当时的大日本帝国(含扶植政权、满洲国与殖民地台湾、朝鲜)、中华民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英属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英属香港、英属婆罗洲地区(包括砂捞越与汶莱)及新几内亚、澳洲、纽西兰等大洋洲地区与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为大东亚之范围。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汪精卫政权)为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