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在文學作品上首次的集中體現以及分析

導語:

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潮一直都具有思辨以及反省自我內心世界的特點。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相互爭鳴,思想空前繁榮。但是這種狀況顯然只適合當時春秋戰國時期混亂的狀況,而一旦伴隨著社會的穩定,王朝的一統,帝王為了統一社會思想,穩定統治,便會對文化領域進行大範圍的干涉,來滿足自己統治安定的需求。

秦朝對六國統一之後,不僅僅是在經濟軍事上的統治控制,更是對思想上採用了較為嚴厲的管控,採用了法家的學說思想,施行嚴刑峻法,以吏治國。

但是很快這樣的治國理念便出現重大的弊端,法家學說適應於春秋戰國時期動盪的社會,通過對人民的嚴厲管控,保證社會安定,但是安定時期,這樣的措施則引起了人民的反抗,這也是引起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之一。而到了漢初,文景之時,社會初定,為了安撫民心,統治者一直所採用的都是黃老思想治國,調養生息,逐漸使社會的經濟得到恢復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得到穩定。

因此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的強勢,使得漢武帝開始找尋新的治國思想,而儒家這個時候,恰如其分的出現了,董仲舒在整合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之後,提出了適合漢武帝統治需求的儒家理念。而儒家學說也正式成為影響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在之後的各個封建王朝,每一代儒家學者都對其進行不同的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帝王通知所需。

到了宋明之時,儒家學說達到了頂峰,其思想內容的僵化,單純的服務於帝王統治,影響深遠。而這個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有關於心學等儒家學說的文學作品,以此反映社會的現狀,例如《西遊記》。

歷史的演變

提到《西遊記》,我們很多時候只是會單純的將其看作一部神魔小說,為其中的唐僧師徒四人所經歷的劫難而感慨,但是如果,我們反過頭來重新解讀《西遊記》的種種,則會發現其實其中蘊含的眾多哲理我們並沒有看到。師徒四人,各自所獨具的性格特點,當將他們柔和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發現,彷彿乃是人間所有人的合集,仔細觀察,我們每個人似乎都具有這樣那樣的性格特點。

心學在文學作品上首次的集中體現以及分析

三藏法師

從歷史發展來看,《西遊記》故事的來源有跡可循,故事原型來源於唐代三藏法師西行印度取經的歷史背景。其後經過數代人對這段事件的記述以及包括民間傳說的不斷演變,逐漸開始出現一些相關的故事等。辯機著作《大唐西域記》,主要介紹了當時西域諸國的佛教概況以及當地的風俗人情等,而慧立、彥悰寫成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詳細的介紹了西行取經的具體路程等。經過唐、宋、元三代的民間故事流傳,時代西遊故事多了更多神異的地方。這些都為《西遊記》的成書奠定了基礎。

心學在文學作品上首次的集中體現以及分析

《大唐西域記》

實際上從唐代開始,便已經開始有西遊故事出現,例如《大唐新語》《獨異志》等書中便開始出現一些零星的奇聞異事。而伴隨著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出現,西遊取經這一故事首先以文學形式出現,在書中首次出現了猴行者,深沙神等人物形象。

心學在文學作品上首次的集中體現以及分析

西行路線

而到了宋元時期,伴隨著商業活動的頻繁,娛樂活動增加,而這時的西遊故事也開始在勾欄瓦肆之中登臺演出,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而且這個時候取經的內容開始弱化,為了迎合廣大觀眾的審美趣味,孫悟空成為了故事的主角,出現了大量神魔鬥爭、降妖除魔的故事。在楊景賢雜劇《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形象首先出現,到此,西遊故事中的師徒四人都已經出現,有了具體的形象。宋元時期完備的人物形象以及相應的眾多西遊故事,使得西遊故事成為了當時大眾化的娛樂項目。同時也為之後《西遊記》的成書奠定了基礎。

主旨之辯

自從《西遊記》問世以來,對於其主旨的爭論一直沒有斷絕,而且對於文中師徒四人所代表的形象以及包含的蘊意都有著諸多的理解與解讀。在《西遊記》一書中的1—7回,主要向讀者描繪了孫悟空的出生來歷和大鬧天宮的神魔初次鬥爭。在8—12回,解釋了唐僧年少時的來歷以及為何會前去西天取經的原因。而從13回開始到結尾,是全書的主題,是取經的全過程以及著重展現了師徒四人的性格等。以及眾多古怪離奇的故事以及神魔妖怪之間的廝殺。

心學在文學作品上首次的集中體現以及分析

唐僧玄奘

對於《西遊記》的主旨,但是較為顯著的宗教或者學派都有著自己的論調。釋家認為它是談禪之作,《西遊記》其本身的體裁來源便是佛教故事,通篇也講述的取經之事。取經的最終目的乃是為了救黎民於苦難之中,蘊含了佛教的博愛思想,拯救眾生之意。道家認為是修道之作,認為取經路上的五人對應了道家五行,唐僧為土、孫悟空為火、沙僧為金、八戒為木,白馬為水。道家所講自我修身,乃是由內而生,分別對於金木水火土五行。《西遊記》展現的則是一路上對於自我的一種修行。

心學在文學作品上首次的集中體現以及分析

孫悟空形象

儒家則認為是成聖之書,孟子曾經說過,對於一個人走向成功,亦或者有大成就之前,必定要經歷眾多的磨難,從一個人的身體到一個人的心智多方面的磨鍊,最終才能夠有所成就。而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過程則是一個對自我經濟從身體到心智的持續不斷的磨練,在這期間色慾、貪慾等一系列的誘惑,使得他們不斷的成長起來,成熟起來。

心學在文學作品上首次的集中體現以及分析

妖魔形象

在我看來,《西遊記》雖然脫胎於佛教故事,但是其當時的學術氛圍乃是儒家學說,在宋明理學之後,心學成為當時的主要學說。《西遊記》的成書受到儒家心學的影響也很大,對於人物的塑造以及中心思想的展現。尤其是心學之中格物致知要求致良知的要求,以及未來追求學問而做到"放心"之求。這是對人生的重新思考以及追求本我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打破來自外界的誘惑以及各種困難,最終找尋到自然之境。

心學在文學作品上首次的集中體現以及分析

作者吳承恩

而《西遊記》的主人公有唐僧轉變為孫悟空也正是這樣的原因,唐僧是一箇中規中矩的人,在他的身上沒有叛逆的精神,他幾乎完全脫離了慾望的誘惑,但是這樣的完人在現實中卻是很少見到的。但是孫悟空卻有著大多數人的特點,活潑好動,追求自由,有著強烈的反叛性格,這一路的取經,便是孫悟空自我收心的一個過程。

西遊之談

從整個《西遊記》的故事發展來看,所表現的是孫悟空一生中對自我心性修養的一個過程,從出生之初的與天地為敵的心態,到之後鎮壓五百年心性沉澱下來,到之後的取經路上對自我的重新修行,最終孫悟空漸悟的一個過程。

心學在文學作品上首次的集中體現以及分析

《西遊記》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是一個英雄形象,他大智大勇,為了自我理想的追求甘於獻身,而且還有著強烈的個性精神。這些因素的結合使得他成為一個獨特的形象,取經路上斬妖除魔,正式他對自己心魔的斬除。他是一個不完美的形象,叛逆、過分追求自由,但是伴隨著心境的成長,他逐漸由魔變成了佛,而他原來不完美的性格也變得完美同時也具有了普遍性,而不在有著其獨特的審美趣味。

心學在文學作品上首次的集中體現以及分析

師徒四人

取經路上,師徒四人所經歷的一切,包含著人性自由的嚮往和自我價值的肯定,這些理念對後世影響很大。在《西遊記》中作者將物性、神性、人性相結合,為我們塑造了一大批神態各異,各具特色的妖怪神仙。例如豬八戒,便同時具有了神性、人性、物性三個方面,首先出場時便是一個豬的形象,豬鼻子、豬耳朵、大肚子,甚至於呆頭呆腦。

但是即便如此他依舊是神性轉世,具備著一些神仙的特徵,擁有著仙術。但是他又具有眾多人的特徵,貪婪好色、好吃懶做,經常想著回去娶媳婦,身上具有著人們普遍具有的特徵,這些缺點本身沒有什麼害處,但是卻使得豬八戒更具形象化和普遍化。

心學在文學作品上首次的集中體現以及分析

豬八戒

重新審視師徒四人,我們會發現,在這其中唐僧具備一種超我的意識形態,他無慾無求,完全超脫塵世的束縛,他一心只為了取得真經而後造福眾生。

孫悟空則展現出一種自我的態度,他有著強烈的追求自我精神自由的要求,是獨特的。而豬八戒則是一種憨厚老實的本文層面,有著很多的缺點,但正是這些確定,使得他更加符合人們的普遍性要求。而沙僧則成了這三者之間的調節器,來緩和三者之間的矛盾。

總結

《西遊記》之所以成為四大名著之一,絕不是偶然的,其並非是單純的神魔鬼怪小說,其中所蘊含的對於人世間人性認識的普遍性使得其尤為出彩。通過豐富的想像、極度的誇張,成功的突破了時空、生死、人神之間的界限,為我們虛構了一個光怪陸離,神異奇幻的世界。塑造了一批形象奇特,變幻莫測的人神鬼怪形象,以及眾多光怪陸離、引人深思的故事。

但是在這種虛幻之中卻又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通過若干個故事的相互勾連,向我們展現了眾人身心的一步步變化。不論是唐僧的無慾無求、還是悟空的超脫自我、豬八戒的本我性格的自我流露,但總的來看,這些性格其實一個人的總的集合,與其說這是幾個人的各自性格特徵,反而是一個人的性格在不同的個體上的展現。

這是一個人的最終的昇華以及性格的自我收心,擺脫了世俗慾望的誘惑,真正的達到了自我的完善。但是這種想法是很難實現的,人的存在、人的性格,本身便是難以捉摸的,甚至於性格的變化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我們從中所看到的更多的是為了自身理想追求而不懈努力乃至獻身的精神。

《西遊記》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