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檢測!德國下一步抗疫策略“偷師”韓國

德國內政部的一份內部文件顯示,德國正計劃大幅提升新冠病毒檢測能力,實現對目標人群的更精準隔離。專家團隊在推演了疫情的不同發展趨勢後,認為這是下一階段防疫的最佳策略,能夠避免連續數月的“封城”措施。

德國聯邦內政部的這一計劃,明顯是在效仿韓國:全面檢測、精準隔離、避免封城。題為“我們如何控制住COVID-19疫情”的內部文件指出,德國早就應該“全力以赴提高檢測能力”。

德廣聯、明鏡週刊、南德意志報等多家德國媒體都獲悉了這份內部文件的內容。專家團隊在文件中指出,德國政府的努力方向必須是讓局勢得到“快速控制”,從而避免在衛生、經濟、社會等領域出現嚴重後果。專家認為,“快速控制”的關鍵在於“檢測發現並隔離感染者”,檢測的對象應當既包括“懷疑自己已經被感染的人”,也包括已知感染者的“全部接觸者”。而目前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指引文件則要求檢測對象需同時滿足“有症狀”和“有接觸史或屬高危人群”這兩個前提條件。

檢測策略的變化也意味著檢測需求將暴增。專家團隊於是建議,德國應當“極其快速地”提高檢測能力,力爭在4月底前達到每天20萬份檢測。而據德國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本週透露,目前全國的檢測能力約為每週30萬份~50萬份,相當於每天4萬~7萬份。

變被動為主動

專家團隊指出,只有通過擴大檢測能力、精準有效隔離感染者,才能避免“最壞情況”出現;當前的“為了確認局勢而檢測”策略應當調整為“為了搶在局勢前面而檢測”。內部文件的撰寫者認為,韓國就是這一策略的出色榜樣。韓國並沒有像中國那樣動用封城或者禁足令這樣的措施。

文件同時還指出,全面檢測意味著巨大的工作量;為了降低醫務人員被感染的風險,民眾可以在“電話亭式樣的自助檢測站”等場所自行進行咽拭子採樣。不過,這種做法在專家之間尚存爭議,普通民眾在採樣時很有可能不會讓採樣管足夠深入。

一旦發現了一名感染者,又該怎樣追查出他的密切接觸者?專家團隊建議,可以採用大數據、手機定位追蹤等措施。內部文件強調,確診者必須被居家隔離或被送至集中隔離點。

內部文件強調,上述工作流程為各有關部門熟悉掌握之後,德國就能夠在今後幾年時間內“以相對小的代價立刻遏制很可能將反覆出現的小規模爆發”。

動員全國民眾

據悉,內政部長澤霍費爾(Horst Seehofer)在3月18日剛剛指示要求撰寫這份策略文件。在短短几天內,內政部就在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專家以及外國高校學者的協同下完成了這份文件。目前,德國總理默克爾、衛生部長施潘、國防部長克朗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也都收到了這份內部文件。

文件起草者認為,聯邦政府是否能夠有效地動員民眾,也對防疫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專家認為,政府應當以更大的力度向民眾強調疫情的嚴重性,並且主動去糾正一些廣為流傳的錯誤觀念,比如:新冠病毒只危及老年人、對兒童無害等。

文件強調,民眾必須要意識到,他們自己也可能陷入困境,比如病重的親人被人滿為患的醫院拒收。

內政部專家團隊估算,在德國,新冠病毒的致死率約為1.2%,顯著高於具有疾控中心地位的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所推算的0.56%。他們估算的重症率也比RKI的推算值更高。文件認為,德國應當開展一場遍及全國的、透明的宣講與動員行動,讓全體德國民眾都能為“避免最壞情況”而努力。在專家眼中,“最壞情況”代表著:病毒連續數月不受控制地傳播、大量患者病死、經濟和社會蒙受嚴重打擊。文件起草者寫道:“為了動員起全社會的堅持能力,絕對不能不告訴民眾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

如何過渡?

文件指出,如果不採取關閉學校、保持社交距離、推廣遠程辦公、限制旅行等措施,病毒就會不受控制地擴散,到了今年5月,全國80%需要重症治療的患者就會得不到醫院床位。

專家團隊還在內部文件中推演了“最佳情況”:通過當前的學校停課、限制出行等措施,病例數量在六星期內顯著減少;到了4月中旬,學校、幼兒園就能重新開放,防疫工作順利過渡到“廣泛檢測、高效追蹤、精準隔離”階段。屆時,社會經濟生活就能“大範圍回覆正軌”,GDP的損失也能控制在4%以內。

文件強調,鑑於4月中旬絕大部分民眾都未曾被感染、缺乏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防疫工作順利過渡的關鍵便在於“廣泛檢測”,否則,疫情危機就會反覆出現,快速遏制小型爆發也無從談起,從而導致不得不執行連續數月的出行限制措施。

廣泛檢測!德國下一步抗疫策略“偷師”韓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