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儒 廖是添‖梅江·城事「推薦」


軒儒 廖是添‖梅江·城事「推薦」





梅江·城事


一座城市,朝夕相處久了,你也許會生出無限依戀;一座城市,如果在你的心頭翻來覆去惦念久了,你是否會巴望換另一個角度就能進入它的想法?那用影像記憶掃描的城事,用影像記憶鎖定的城事,不但有著不一樣的虛幻之美,而且有著讓你感知這個城市溫度,讓你痴想著它的點點滴滴欲罷不能的興奮。

有鄉愁的地方總是令人魂牽夢縈,哪怕光陰老去,哪怕距離遙遠。就像每每以夢的形式頻頻穿行於客家人腦海的梅江?老梅城,這座從語言、文化、風俗,處處散發著中原漢唐遺風的千年古邑,一代又一代,不知承載了多少客家人晶亮亮的夢。

踞江北築建的梅城老城區,多為中西混合式的騎樓,“前商店後作坊、樓上寢室、樓下經商”的典型風貌特色,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度成就了粵東客域的繁華。最具特色的是這些縱橫交錯老街的冠名,每一個響亮名字的背後,都深藏有一段飽含深意的歷史人文故事。

義化路,這是一條南北向自梅江區政府前東西橫貫的仲元路直抵凌風路的府前通衢。說到梅江區政府大院,這本是梅州轄區最高權力機關州衙所在地。梅州自秦漢屬南海郡,南北朝始設敬州,北宋改為梅州封邑開埠,文明發軔已逾千年。義化路的由來是為紀念位居世界客屬180多位名賢之首、廣東古八賢之一的程旼處士。這位距離我們1500多年前的東晉南北朝先賢,為避戰亂,從中原輾轉千里來到梅州平遠,播中原文化、授耕作技術、興公益、治山川、移風易俗,德行獲得南齊皇帝肖道成讚賞,譽其都為“義化”,鄉為“程鄉”,源為“程源”,江為“程江”,因此,粵東也就有了“先有程旼,後有程鄉”之說。

與義化路垂直的凌風路,自梅江橋起步,橫貫東西至中山街與油籮街接駁處。這條足足長有一公里多的商業街,不僅串起了梅江橋、南門、凌風樓、八角亭、學宮、孔廟、西箭角、珠條街、樹湖坪、百花洲等一個個功用不一的地名,兩排騎樓下相向而立的商店,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商品,更能為你一路刷亮深藏腦屏的記憶。凌風路得名於古梅州八景之一的“凌風樓”。明朝萬曆年間建在老梅城南門樓上,原為四角亭的凌風樓,是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公元1277年3月,文天祥率兵從福建漳州移師潮陽,驚悉同科進士蔡蒙吉在梅抗元遇難,立即率軍進梅,擊退元軍,平定梅州),由潮州知府(當時梅州隸屬潮州府)郭子章倡議而建(取名於文天祥的集杜詩“樓閣凌風迥”之意)。凌風樓被毀後,樓址前東西向的長街遂襲名為凌風路。


軒儒 廖是添‖梅江·城事「推薦」

資料圖


梅江區政府前與凌風路平行的仲元路,是為紀念辛亥革命著名將領、孫中山的得力助手鄧仲元。鄧仲元即鄧鏗,梅縣丙村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廣東軍政府陸軍司司長、粵軍總部參謀長兼陸軍第一師師長,參加過討伐袁世凱、驅除龍濟光等戰役,功勳卓著。1922年3月23日36歲的鄧仲元被槍殺,1935年“中華民國”當局決議,在革命紀念日簡明表內增訂3月23日為“先烈鄧仲元先生殉國紀念日”。新中國成立後他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梅江區政府右側,短得就像道臺的柺杖,從嘉慶年間嘉應府的道臺駐地(現金山小學)向南伸出,垂直釘在仲元路上已有二百多年曆史的謂道前街(清嘉慶十二年即1807年嘉應州升為嘉應府,時轄惠州府、潮州府、嘉應府三府的道臺駐地就在今金山小學,道前街即由此而得名)。道臺出巡儀仗的威武肅穆,我們已難從街是人非的影像中看出端倪,倒是可以看到穿著統一的小學生,像早晨魚塘裡集聚水澗口的魚群,定時在不甚寬敞的街面,與小汽車摩托車一起遊動出沒。

仲元路向西至中山街一半路程,那條與道前街平行,自北邊文保路中段南向垂直於它的街道,叫元城路。這是為紀念梅州文教的開發者、“廣東古八賢”劉元城(劉世安)而命名的街道。宋哲宗元符元年(1089年)被貶梅州的劉元城在城裡創設書院,招集生徒講學,開梅州文教先河,創梅州習文之風。劉曾從學於司馬光,出任為諫議大夫時論事剛直、不避權貴,有“殿上虎”之淵稱。劉在梅逆境中不忘文人使命的事蹟,被同貶謫在龍川的蘇轍告訴蘇軾後,東坡感慨謂之為“真鐵漢”。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程鄉縣令陳燕翼因慕其賢,在北門城樓塑像紀念他,名曰:“鐵漢樓”。20世紀30年代拆城時鐵漢樓被毀,樓前一條街便被命名為“元城路”。“武魁樓”“進士樓”就在該路段。

仲元路西邊終點南北縱貫的那條街,就是全國許多地方均可看到冠以相同名字的中山街。這是為紀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918年5月26日至29日,專程到大埔三河壩和梅縣鬆口視察而建的,古梅城最具特色的標誌性街道,它肩負著油羅街碼頭(現已為金利來大街)至五洲城前梅松路段人來車往的輸送。

從中山街往北至馬石下“五馬大夫”古革(古氏被宋哲宗贊為“一門三貴”,被鄉人譽為“一母三進士,四世兩鄉賢。”)原宋時舊宅基側(今黃屋),那條自東而西的街道,叫文保路。這是老梅城北門為紀念明洪武初,葉文保捐獻巨資,修復梅州城牆的善舉而命名的街道,據說後人在拆舊城建新城時,發現一半之城牆均刻有“葉文保捐”字樣,葉文保被譽為“葉半城”亦緣於此。

老梅城還有很多無語述說著感人故事的街道,比如以紀念黃花崗烈士饒輔庭、溫生才、周增,直接用他們的名字冠名的輔庭路、生才路(泰康路)、周增路;比如以該處出現的盛景,被人們直接吆喝傳開來的油籮街(碼頭邊湧現許多擔油籮的搬運者)、珠條街(城牆腳下成為許多交易豬條者約定俗成的場所)......如果你不想讓你的目光僅僅盤桓於我用白紙黑字為你勾勒出來的虛幻場景,趁著哪天明媚的陽光,你不妨以堅實的腳步叩響梅江?老梅城建築群虛掩的門環,肌膚貼肌膚零距離觸摸那泛著歷史人文魅力的老街巷子;體味街巷深處一座座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和文化的承載者的老祖屋,經受歲月打磨而沉澱下來的安詳;看看紅四軍第一任參謀長朱雲卿、大革命時期梅縣縣委書記楊雪如、楊廣存、黃芸的故居;瞧瞧八角亭、學宮、安定書室、這些紅色場館裡歷久尤烈的文化氣息;當然,在不經意的漫步與遊蕩間,你一定還可以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尋回舌尖上的老城記憶。

老梅城在慢城的時光裡,抬頭期盼著與你的約會。


軒儒 廖是添‖梅江·城事「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