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想玩不願學?家長別隻會罵,試著利用“普雷馬克原理”糾正

孩子放學後,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扔,把手機一捧,靠著沙發就開始玩手機,你喊他去寫作業,孩子就“嗯嗯,待會,馬上,再歇會。”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孩子的筆還是一動沒動。

孩子只想玩不願學?家長別隻會罵,試著利用“普雷馬克原理”糾正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見過類似的情景,“說到底,就是懶”。很多家長也都無奈孩子這種行為,抱怨到:“就是貪玩,腦子裡只有玩,根本無心學,也學不到心裡面去。”

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說過:當兒童還沒有發展起控制能力的時候,讓兒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與自由觀念相違背的。

可是孩子就是不想學又能怎麼辦呢?實在忍不住了,就打一頓。下次孩子會不會再犯且不敢說,估計每個家長打完了都得後悔,那真是打在兒身,疼在娘心啊!

孩子只想玩不願學?家長別隻會罵,試著利用“普雷馬克原理”糾正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理解家長這種心理,孩子不聽話、不認真的完成作業,總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著急勁,所以很多家長也確實會忍不住打孩子,但純粹暴力的手段是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的,所以我在這裡向大家推薦“普雷馬克原理”,來解決孩子只想“玩”,不想“學”這一狀況。

那麼什麼是“普雷馬克原理”呢?

普雷馬克原理即是指用高頻行為作為低頻行為的有效強化物,它是一種用來幫助教育兒童選擇最有效強化物的一種方法。

孩子只想玩不願學?家長別隻會罵,試著利用“普雷馬克原理”糾正

該結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普雷馬克提出的,在1959年他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讓孩子們從兩種活動中選一種:玩彈球遊戲機或吃糖。有的孩子選擇了前者,一些孩子選擇了後者。

有趣的是,對於喜歡吃糖的孩子,如果把糖作為強化物,便可增加他們玩彈球遊戲機的幾率;相對喜歡玩彈球遊戲機的孩子來講,如果把玩彈球遊戲機作為強化物,則可提高他們選擇吃糖的幾率。

簡單來說就是用孩子喜歡的行為作為獎勵,讓孩子去完成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孩子只想玩不願學?家長別隻會罵,試著利用“普雷馬克原理”糾正

就比如讓孩子寫作業,家長就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先寫作業,然後就可以玩遊戲。

孩子喜歡玩遊戲,不喜歡學習,但如果以玩遊戲做完學習的獎勵,孩子就會主動去學習,這其實就是利用恰當的獎懲機制來刺激孩子,讓孩子主動去學習。

孩子只想玩不願學?家長別隻會罵,試著利用“普雷馬克原理”糾正

那麼家長在生活中獎勵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1、明確孩子喜歡什麼

很多時候也是因為家長的主觀想法過重,沒有真正弄清楚孩子喜歡的事情和不喜歡的事情。譬如孩子喜歡讀文學書,不喜歡做數學題,而你卻覺得做數學題更有趣,所以讓孩子先讀一個小時書,就可以做一個小時數學題。那麼孩子就會對兩者都產生厭惡。

所以家長在採用這一原理的時候,一定要搞清楚強弱關係,只有弄清楚孩子更喜歡哪個東西,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孩子只想玩不願學?家長別隻會罵,試著利用“普雷馬克原理”糾正

2、獎勵要恰當

家長在獎勵孩子的時候,不能老用同一種東西作為獎勵,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失去興趣。

另外,家長最好也不要直接用錢來作為獎勵物,經常用金錢對孩子進行獎勵的話,孩子對於金錢的期望值就會逐漸地增高,他們會把學習當做交易,並對金錢產生錯誤的貨幣觀。

3、不要太頻繁的使用這個方法

採用這個方法的目的是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而不是為了讓孩子產生“我完成了這個任務,是為了得到…”的想法。這種情況我們一般將其稱之為“慣性思維”,其最終只會導致孩子缺乏真正主動持久的學習積極性和動力。

孩子只想玩不願學?家長別隻會罵,試著利用“普雷馬克原理”糾正

其實“普雷馬克原理”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讓孩子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讓孩子閱讀繪本就是一種讓孩子主動認識到好習慣的方法。

這套《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繪本》,從10個角度出發,讓寶寶在快樂中成長,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信、勇敢、獨立等良好習慣。

孩子只想玩不願學?家長別隻會罵,試著利用“普雷馬克原理”糾正

這套繪本畫面生動活潑,孩子願意看,也看得懂,在潛移默化中會對孩子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意義。

孩子只想玩不願學?家長別隻會罵,試著利用“普雷馬克原理”糾正

這套《幼兒行為習慣培養繪本》全套10冊僅需29.8元,平均一本才3塊錢,可以說是十分便宜了。

想要購買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