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焦慮?

我盯著屏幕,雙手放在鍵盤上,眼前的各種文檔、方案是這幾天的努力成果。轉頭看向窗外,燈火通明,我知道加班的不止我一個。

但我好像還不想走……
不是不想走,而是不敢走。我知道我正在焦慮,但我不知道是為了什麼。
只是事情都做完了,卻捨不得離開,為什麼?明明已經很努力,為什麼心中會有如此大的焦慮?

——From 一個焦慮不安的來訪者

“竭盡全力的之後,我卻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為了什麼?”

越來越不敢休息,越來越擔心自己落後太多,越來越害怕鬆懈帶來的後果,越來越恐懼錯過機會。

“我的努力到底是為了什麼?”

或許我們應該揭開名為“成功”的包裝,看到一直被我們忽略的:

我們的努力可能一直在為了外在,沒有為了內心真正的期許。

比如:

  • 我們努力工作,或許是為了取得更高的職位,我們認為這種才是“成功”;
  • 我們努力賺錢,以為只要賺到足夠多的錢,能在實現各種”自由“才是“成功”;
  • 可是當我們都實現了,可能才會發現,內心依然沒有得到滿足,而這些“成功”好像都來自於別人。

這是別人定義的成功,不是我們自己想要的成功!

越努力,越焦慮?

我們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焦慮,但焦慮的來源可能並不是努力得不夠,而是:

這個“世界”一直在提醒我們“來不及”,一直在強調別人有多成功,一直在告訴我們現在的努力根本微不足道。

可是,事情並不是這樣的:

  • 覺得“來不及”,是我們對自己有期許,心中有想要做的事,才會害怕時間不夠;
  • 覺得別人比較成功,我們只接受到片面的成功訊息,而他們背後的失敗並沒有讓我們知道;
  • 覺得自己的努力“微不足道”,可能是“比較”的對象是已經努力很久的人,工作經驗更多,資源更多,甚至對方是傳說中的“人生贏家”、“歐皇”。

我們肯定會感到焦慮,因為我們總是拿自己去和那些已經抵達“終點”的人來比較。

這樣的比較,本身就存在問題!

越努力,越焦慮?

雖道阻且長,但行之將至

當一個人在為想要的生活而努力時,就可能會陷入一種”一切都來不及“的感覺。好像別人進度總比自己快,別人的運氣都比自己好。這就讓很多人因此洩氣,接著放棄。

但,許多的事實證明:

一個人的努力被最終看見,通常不是他做了很多的事,而是他做了很久。

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想要到達的彼端,需要經歷一段”馬拉松“式的過程。而要想“堅持”得久,就必須有”自我肯定“,但這並不容易!因為:

我們習慣性的從外界“獲取”肯定和鼓勵一樣,我們習慣性把外界的人和事拿來當作“參照物”。而一般情況下,我們總是比不過人家!

除非我們的內心足夠強大,不然怎麼會去肯定自己呢?

如果我們總是待在“充滿”別人的世界裡,那即便竭盡全力,也無法找到自己喜歡的路,因為那裡沒有你的路。

那麼,做到肯定自我,並且不斷向前,就是否不再焦慮呢?老實說,其實還是“會”!但相信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自己的焦慮。

對於自己的選擇,對於自己的努力,對於努力之後的成功,我們的看法已經不同:

  • 當我們回首看去,這一路上踏踏實實,不緊不慢;
  • 我們不僅享受著努力相應的成果,也獲得了充實,我們知道自己一路來做了什麼,為了什麼而努力;
  • 當我們環顧周圍,發現自己可能做了和別人不同的選擇,成為了別人眼中的“成功”;
  • 因為是自己內心期許的事情,我們也會在過程中收穫各種,這讓我們時刻充滿“成功”;

其實,“成功”如果只能用錢、地位來定義,反而變得簡單。正因為“成功”無法簡單定義,才讓我們嚮往。反過來,以前拿“錢”、“地位”定義成功的我們,顯得是那麼的無趣。

既然所謂“成功”的道路那麼長,我們又何必急於一時呢?

越努力,越焦慮?

“焦慮”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應該成為我們人生的“焦點”

說到這裡,你也許會發現,從頭到尾我們都沒有拒絕“焦慮”。

我們有所求,就會有所付出,自然就會有所“慮”。

只要我們追逐自己嚮往、期許的事情,“焦慮”就會成為我們不斷向前的動力。如果不是,那麼焦慮就只是焦慮,是壓在我們身上的負擔。

人生終究是自己的,每個人也只有一次的機會好好活、認真活。走得快並不代表能走得遠,走得遠才真正考驗一個人的能力。

給自己多一點鼓勵,給明天多一點期待,不用過於擔心眼前的煩惱。不管此刻雨下得再怎麼大, 陽光出來了,彩虹也會隨之而來。


-end-

這裡是聆雲心理

我們不僅分享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心理學知識

還提供專業的在線心理諮詢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