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怎樣才能記住內容?

天空行馬

很多時候,我們看完一本書後,卻怎麼也想不起書中的內容,這是因為,在看書時,只是走馬觀花似地看一遍,卻不做筆記,更不思考。 要想看完一本書後能記住其中的內容,我們需要及時做筆記,並且經常翻看筆記。

一、做讀書筆記

有效閱讀的關鍵步驟是做讀書筆記,將讀書時的感悟、想法統統記下來,主要分為三個步驟:讀書、畫重點、寫讀書筆記。

1.讀書

當以寫讀書筆記為前提去讀書時,讀書方法會發生改變,讀書時會徹底專注於“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事情”,對自己有用的內容或是難以理解的內容認真品讀,對自己無關緊要的內容或是比較容易的內容則快速瀏覽。

2.畫重點

首先通讀全文,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頁折角;然後把折角的那幾頁重新讀一遍,若仍覺得很好,就將另一角也折起來;最後重新讀一遍折起兩角的幾頁,若仍覺得值得一讀,就開始做記號,做記號時,用不同的畫線方式對標記的對象進行區分。

3.寫讀書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個人的記憶力再好,他的大腦容量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記住所有讀過的內容。而且就像金魚的記憶只有幾秒鐘,人類的記憶時間也是有限的,讀過的書很快就會忘。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讀完一本書做讀書筆記,不僅能幫我們消化知識、加深印象,還能永久保存,這樣任何時候我們都能拿出來翻一翻。

作者主要推薦的是“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它包括兩大要素: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評論)。

摘抄: 只摘抄讓自己心動、與自己有共鳴的語句或者讓自己的認識發生動搖的內容。如果想要摘抄的文章太長,則只摘抄其中一個段落,找出代表這篇文章的關鍵句或關鍵詞,削減不需要的部分。

二、多看讀書筆記

只有將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才算得上是真正理解並消化了知識,而重讀筆記則是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的重要步驟。

1、重讀筆記的作用

2、如何有效地重讀筆記

(1)為重讀筆記創造一個輕鬆的氛圍:在自己的生活圈裡選擇一個“重讀筆記時間”,安排好重讀的頻率,儘量挑選安靜的地方進行重讀。

(2)讓重讀筆記更有吸引力:為了方便日後的閱讀,可在筆記本里粘貼紀念品、複印件等;在筆記本里不僅僅只記錄讀書相關的內容,還有日常的記錄和突發奇想。

(3)讓找到目標內容更快速:給筆記本里參考過的部分貼上便利貼;在筆記本上做記號:用馬克筆把書名寫在封面上,或直接把書腰、書籤貼在封面上;寫完筆記後,在筆記本的扉頁上添加目錄:在扉頁上寫好書名,再在相應書頁的邊緣塗一個小色塊,或直接貼上紙膠帶當作標籤,正對書名所在的那一行。


寞寞安

很多同學有這種感覺:看書感覺很慢,看了一段內容感覺記不住,又不自覺的反覆閱讀。效率及其低下。究其原因主要需要解決如下問題:

1. 保持專注

想一想我們上一次專注的做一件事的情形(解決一道數學題,亦或是LOL),是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事情中去,效率非常高效,全然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等到別人叫你吃飯的時候,你會情不自禁的說一句:時間太快了吧。

專注會高效的調動你的心智來處理你所做的事情。那麼如何做到專注呢?這裡給出幾個個人經常關注和使用的方法。
  • 處理掉所有懸而未決的事情
任何沒有解決或者找到好的歸類的事情都會佔據你的大腦,在你不經意的思考過程中襲擾你。比如看書的時候,突然想起好像有個快遞還沒取,或者今天有一通電話還沒打等等。這些事情都會潛意識的干擾你的專注,讓你分心。在我們進入閱讀之前就把這些懸而未決的事情處理掉,或者按照時間管理來具體化這些事件,讓它們有歸屬(比如晚上6點取快遞,8點打電話等)。讓大腦清空這些未處理的事情,或者找到歸屬。沒有那些懸而未決的事來潛意識的影響你,你就很容易全神貫注。
  • 製造環境,培養儀式感
找到一個合適的時間點來看書,這個點對你來說是很高效的,比如早晨或晚上且心情也很愉悅,然後看書之前手機靜音、關掉電腦,準備好紙筆,提前喝完水,上完廁所等。儘可能把所有在看書過程中有可能被中途打斷你的事情一次性解決掉。鄭重的對待所有你認為值得做的事情,去投入,去探索。
  •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我們一貫認為那些在科學界,商業界,競技體育界等取得非同凡響的人物,是擁有非凡的天賦, 但是《刻意練習》告訴我們這些所謂的有“天賦”的人,他們只是經過適度的接觸和正確的訓練,才有這些成就的。 比如音樂家莫扎特擁有完美的音高,是因為他在孩提時期,早期曾接受過某種音樂訓練。 同樣的,如果我們想在閱讀這個領域裡取得“成就”,那麼刻意練習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有目的練習閱讀使這件事更有目的性,考慮更周全,更為專注。

2. 思考理解

排除語言或者專業術語障礙,對於閱讀內容難以理解主要是由於一段知識內容包含的信息太過龐雜燒腦,無法短時間內消化理解,而在你大腦還沒有理解的時候,眼睛已經獲取了下一段文字的輸入。造成了處理速度跟不上你的接收速度,進而思維更加跟不上節奏。或者你跟隨作者的思維去探尋一個問題,但是你沒能很快的找到答案,大腦下意識的讓你回讀,以便再次尋求問題答案。 這個問題,有兩個解決辦法。
  • 放慢速度,細嚼慢嚥,必須邊讀邊思考,用時間來換取思考消化。
  • 繼續保持節奏快速閱讀,在讀完之後,總體回顧思考,然後針對不理解的地方,有針對性的再次重複讀第二遍、第三遍,每一遍的速度都相對之前較快。
兩種方法,沒有孰是孰非,分人分書,看個人哪種方式最適合和高效。

同等時間情況,反覆讀,可以加深對一本書籍的瞭解,也可以很快的抓主一本書的主旨,去粗取精。慢慢讀,可以有充分時間思考理解,但也會產生一些弊端,比如遺忘,比如拖延,比如一本書可能一直讀不完。 我個人是結合兩者長處,慢下來的同時,如果遇到問題還是解決不了也繼續讀下去。然後再反覆研讀。還有一招就是看別人的書評,也能一定程度幫助你對於知識的理解。


3. 功利性閱讀

即我們說的帶著問題開展閱讀,除了陶冶情操外,我們讀書基本上都是想解決我們當下遇到的問題。
所以在閱讀書籍之前,我們需要提出幾個問題點(如我需要解決什麼問題,作者如何闡述的這個主旨,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如何有效的指導我的實際問題等等),然後抱著要從書中學習到解決我所遇到的問題的目的來讀書,這樣才能有目的,有重點。
用問題來驅動讀書和思考,你的思維更專注,效率更高
。你會下意識通過作者的思路去尋求問題的答案,不至於迷失在書海中。
比如我閱讀《自控力》的時候初步想要從本書解決的問題:


4. 善用筆記

很多人在讀書的過程中不願意去記錄筆記,覺得太繁瑣,耽誤時間,效率低下。這是產生遺忘最大的症狀。不要試圖相信你的大腦記憶。人腦最擅長的本領不是記憶而是思考。人的短期記憶一次能記憶資料的數量有限,除非不斷重複,否則幾分鐘後會被其他資料取代而忘記。短期記憶並非萬能,一般而言能人腦短時間一次性能記住7項左右的事物。

所以閱讀過程我們一定要做筆記或者記錄重點。一方面記錄筆記的過程會調動你的手腦迫使你進行多方位思考,防止走神。另一方面,筆記也為後續我們快速的溫習一本書的重點提供很好的材料。同時,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偶然會靈光乍現,就需要我們快速的記錄下來,方便後續快速的復原這個靈感場景。至於怎樣才能做好讀書筆記。網上也有很多好的方法。

總之,讀書是一個主動性的過程,你越大的調動你身體的各個機能部位,參與性和互動性越強,記憶也就越發深刻。

個人的一些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到答主。


知麻先森

1.多讀書

2.多思考

3.多記錄

4.多用

除去以上無他爾!


一眼微書單

作為喜歡讀書的人,我最大的煩惱和你一樣,那就是記憶力不好,書讀完轉頭就忘了。

特別是當別人問我某某書怎麼樣,而我苦思冥想卻說不出個所以然的時候,尤其尷尬。若問這話的是朋友也就罷了,有一次甚至被面試的考官問個正著,當時的我真的是羞愧至極,無地自容。

面試結束後,我暗暗發誓:以後讀書,一定要讀一本背一本!

現在想想,幸虧老天沒眼,要不然我早就被雷劈死了。讀一本背一本,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當我以為這輩子就要這麼尷尬下去的時候,救星出現了。他告訴我:記不住的原因,不在記憶力,而是讀書方法有問題。

這個救星就是日本的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

奧野宣之,日本同志社大學畢業生,擁有豐富的新聞出版工作經驗,活躍媒體節目和論壇。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非常受歡迎,著作包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如何寫遊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鍊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

其中,《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介紹的便是奧野宣之的讀書方法。總的來說,這本書講的是如何利用筆記本,購買真正想讀的書,記住並靈活運用書中的內容。所以,他的讀書方法又被稱為筆記讀書法。

在實踐奧野宣之的筆記讀書法之前,我們需要做一點準備工作,也就是準備一個筆記本。這個筆記本不需要多麼精美,事實上,淘寶上面兩塊錢一個的軟面抄正合適。

準備工作做好了,下面正式分享筆記讀書法的第一個環節:

【買書】

不知道大家平時都是如何買書的,是不是和我一樣挑個空閒時間去書店閒逛,看到感興趣的書就買回來。或者上豆瓣,看到評分高的書就直接下訂單。

不過,這種購書的方式,奧野宣之並不認同。他認為:“人都對和自己有聯繫的事物抱有興趣。”因此我們應該從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帶著目的買書讀書。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豎起敏感的天性,收集一些感興趣的或是有幫助的信息。我們可以在與朋友的交談中,在電視報紙上,或者是之前閱讀的書中收集相關的信息。

一旦敏感的天線接收到了這些信息,我們需要馬上記錄到筆記本上。當然,在數字社會,使用筆記本來記錄信息顯得有些落伍。畢竟,遇到想讀的書,在豆瓣上點擊一下“想讀”按鈕就可以。只是,這種方式卻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一不小心就會列出太多想讀的書。比如,在豆瓣上我想讀的書已經標記了上百種。在面對如此長的列表的時候,我完全沒有任何想讀的慾望。

相對而言,使用筆記本雖然沒有豆瓣那麼方便,但是筆記本記錄的都是有效的,可轉化的想讀信息。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可以把筆記本上的信息進行整理,形成一份購書清單。下次買書的時候就可以按圖索驥,照著這份清單買書。

如此一來,不僅能夠確保買到的書都是真正想讀,也可以避免在衝動之下,買回來一些不喜歡的書。

書買回來之後,我們就可以進行下一個環節:

【閱讀】

很多閱讀類書籍都建議讀者針對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閱讀速度,比如說略讀、跳讀、詳讀等等。可能是理解能力的問題,我完全搞不明白究竟什麼時候要略多,什麼時候要詳讀? 只能笨拙地從頭讀到尾。

最終,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解救了我。奧野宣之在書中推薦了一種特別容易上手的閱讀方法,我把它稱作三步讀書法。

第一步:通讀。做法是把書從頭到尾讀一遍。遇到有意思的內容,不需要用筆做標記,而是把這一頁上方的角折一下。

第二步:重讀。做法是隻閱讀有折角的那些內容。這一遍依然不需要做標記,讀的時候如果有內容依然讓你覺得特別不錯,那麼你就可以把這一頁下方的角也折一下。

第三步:標記。做法是閱讀有兩個折角的那些內容。如果你覺得某些內容依然對你有吸引力,就可以拿起筆在上面做標記了。

經過三篇閱讀,你對書中的內容應該已經有了大致的瞭解。下面,就需要通過記筆記的方法來加深印象了。這也是第三個環節的內容:

【筆記】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提到過法國文學專家鹿島茂對讀書筆記的看法,他認為“(書)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點功夫讓自己對讀過的書有印象。即使只記下這本書的作者、書名、閱讀時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也好,要堅持寫讀書筆記,這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

而奧野宣之介紹給我們的讀書筆記方法叫做“蔥鮪(wěi)火鍋式”讀書筆記法。蔥鮪火鍋是一種日式料理,主料是魚+蔥;“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的內容則是摘抄+評論。

現在大家讀書時看到好的內容,可能更習慣隨手一拍。只是,這種方便省時的方法並不意味著有效率。比如說,30分鐘的時間可以用手機拍30本書的內容,也可以在本子上面抄寫一本書的內容。那麼,這兩種方法哪個更有效呢?相信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事實上,經過三輪閱讀的篩選,留下來值得抄寫的內容並不多,所以抄寫一本書的精華內容並不會佔用太多的時間。

此外,根據“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要求,抄完原文後,需要在下面寫下自己的評論。

剛開始可能不知道寫什麼,那麼可以簡單點兒,只寫一句話,比如“這段文字寫得非常好”。之後,讀的書多了,可以慢慢的加上一些內容,比如“好在哪裡”之類的。

以前我總以為做完筆記,書就算讀完了。但奧野宣之認為沒有結束,後續還有兩件工作,也就是第四個環節:

【活用&重讀】

此外,奧野宣之這樣形容讀書筆記的:“如果把一本書比作一個場所,那麼讀書筆記就是在這個場所拍攝的照片。在不同時間去同一個場所拍照,拍出來照片都會有所不同。而過段時間再去看這些照片,對那個場所的印象也會發生變化。” 把讀書筆記拿來反覆閱讀,不僅能夠刺激靈感的產生,而且書中的內容也會在重複中被永久的記憶。

事實上,讀書不等於孤立地閱讀,讀書包含著選書、購書、閱讀、活用等一系列的程序。而讀書體驗也是由閱讀的目的、選書的心情、乃至讀書時的天氣等周邊信息共同組成的。

因此,如果有人問你某某書講了什麼,即使一時想不起來書中的具體內容,那麼,閱讀目的之類的周邊信息同樣能夠成為非常有意思的聊天話題。


粒粒Leila

想記住書上的內容,就要從讀書方法,筆記方法上下功夫。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從讀書方法上面來說:



可以採用尋讀的方法。

尋讀的目的是,在讀書的時候,主動尋找打動人心的內容。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經提出過一個概念,“有意義的學習”,這是一個和機械學習相對應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核心是說,只有與人的已有的觀念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繫的學習,才是高效的學習。

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主動尋找打動人心的內容,就是主動的尋找書中,我們感興趣的,和我們已有的認知具有聯繫的內容。顯然,這樣的閱讀方法,更有利於我們牢牢記住書上的內容。

那我們要怎樣“尋讀”呢?

1,先通讀一遍書上的內容,在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地方做標記。比如,貼個小便籤,或者對書頁進行折角。

2,重讀一下我們在書上已經做標記的地方,在自己認為更重要的地方,再次做標記。

3,再次重讀做了兩次標記的地方,對最重要的地方,劃線做標記。

一本書,經過了這樣的處理,所剩下的內容,一般會佔到整本書的20%左右。相比記住整本書來說,我們的記憶壓力就會少了很多,自然,會更有利於記憶活動的進行。

其次,說說筆記方法。

經過了上面的挑選,我們已經找到了自己認為的,書上的重要的內容。剩下的就是把這些重要的內容,記錄到自己的筆記本上。

怎麼做筆記呢?

1,關鍵詞法。把一句話或者一個段落中,所有語句圍繞的中心詞,尋找出來,把這個關鍵詞記錄在自己的本子上面,同時,記錄下自己看過這段話的感受。

2,如果想要記錄的內容太長,又找不到合適的關鍵詞,可以嘗試著把這段內容所對應的小標題找出來,記下小標題,記下相關的頁碼。同時,把自己對於這部分內容的想法和感悟記錄下來。

3,思維導圖法。把自己整理出來的重點,找到內在的聯繫,這個聯繫,可以是書中的邏輯順序,也可以是自己所理解的邏輯順序。同時,用思維導圖的方法,把這種邏輯展現出來。如果擅長畫畫,也可以採用類似的視覺筆記的方法。



一本書,經過了這樣的分解,消化,每個人都會對於書上的重點有詳細的瞭解了。理解越深,就越容易幫助我們去牢記書上的內容。

如果萬一我們對於讀過的內容有所遺忘,沒關係,重讀一下我們的筆記。由於在筆記中,我們記錄了自己在閱讀時,所產生的感想,就非常容易幫助我們記起那些遺忘的內容。

雖然這個方法有些麻煩,但是,一旦我們能夠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收到很明顯的效果。

你覺得怎麼樣呢?也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方法,我們共同進步。


悅思益明

讀書要記住內容,還真是挺挑戰的。這裡分享的方法適用於讀那些比較經典的書,適合於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讀書。娛樂消遣的讀書不在此列。

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用的方法。

  • 1:關鍵知識點要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簡單的表述,適合人的左腦邏輯去理解。

  • 2:畫一張圖形來表述知識。醜一點也沒關係,自己看懂則行。一張圖形的知識容量其實比較大,適合人的右腦想象去記憶。

  • 3:寫文章,把自己表述出來的語言與圖形變成一篇文章。在寫的過程中其實是再把知識重新又整理了一次。

  • 4:使用,把表述出來的知識想辦法拿去使用一次,什麼做呢。方法極簡單,就是隨機找一個關注點,劃一個空間範圍或一個時間範圍內安排的任務,在這個範圍內,我可以把這個表述出來的知識應用在這裡嗎,

  • 5:分享知識,跟周圍的人分享自己表述出來的知識,在自媒體上分享自己表述出來的知識。

  • 6:隔三差五的拿出來複習一遍,花不了多長時間,因為理解的深度越深,書相應就讀得越快,最後基本是翻一些有針對性的帶有一些疑問的知識點。

  • 最後分享自己畫的一張圖,我自己就是用這樣的一張圖來指導自己讀書的


認知框架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不知道你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速度怎麼樣?有沒有帶著問題去閱讀?還是躺在沙發上隨意讀讀?我想任何一個人的記憶力都不是天生的,但是我們通過一定的方法和刻意練習是可以提高的。

書讀的不夠多,何談體系?如果採取主題閱讀,同一類型的書籍讀上幾十本,我想核心內容是可以掌握的,因為一本書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需要記憶,核心內容只佔這本書的20%左右。

如果一本書大部分內容已經知道了,把不知道的內容掌握就可以了;把一本書重要的內容做好標記,需要用的時候能立刻找到,也算是書盡其用啊!讀書學習,並不一定非要把所有的東西一股腦地塞進大腦中才算有用,真正的讀書,就是把書本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遇到問題時,我們能借鑑書中的方法和經驗,把它用起來目的就達到了。

2、帶著問題去讀書

在讀書前,我們一定要帶著問題去閱讀。比如我想通過這本書教會我什麼東西?讀書,就好比和一個比你水平高的人在對話,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去請教它。有針對性的讀書和解決問題,這樣我們才能更容易抓住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靠讀的次數來決定記住多少內容,只是單純地閱讀,不走心不動腦,次數多了也無益。


3、讀書,一定要讀有所獲

我們想想,為什麼要去讀書?這本書一定是能夠給你帶來價值的,要麼是你工作所需,要麼是你的興趣所在,要麼是純粹的娛樂消遣。

如果是工作所需和興趣閱讀的話,讀過之後就一定要有所收穫,可以記錄書摘+感想,也可以把書中對你有價值的部分整理成思維導圖,也可以寫一篇書評,談一談自己的收穫,也給沒有讀過這本書的小夥伴引導和指引。

總之,讀書一定要和你發生聯繫,才能更容易記住和掌握書中的內容。



夢歸秦淮

一定要看目錄!一定要看目錄!一定要看目錄!

重要的話說三遍。

除了一些小說等文學作品,大多分享知識的書籍,都有一個體系完善的目錄。這個目錄的價值有多大呢?

一整本厚厚的書,可以看作是為薄薄的幾頁目錄服務。

為什麼看了就忘?

排除記憶力缺陷,那就是因為,印象不夠深刻。

為什麼印象不夠深刻?

是因為沒有獲取到有用的信息。

為什麼獲取不到呢?

看書沒有動機,純粹是為了看而看。

動機,就是我們看書的目的,我們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看書。

目錄,是動機的依憑。

比如,查字典,就是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看到不認識的字了,產生動機,就去翻閱字典。但是,查字典也需要索引,需要從最前面的幾頁,找到想看的某個字。這就是目錄。

但是我們不可能總是懷抱目的去看書吧?很多時候只是看到某本書,突然產生了興趣,才去看,哪兒來的什麼動機。

目錄,也是動機的源頭。

看到一本書了,感興趣,翻開看。頭等大事就是要翻開目錄瀏覽一遍。

首先,心裡知道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內容,側重在哪個方面。其次,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某一部分,並思考:

我為什麼會感興趣?

比如想知道某個體系是怎麼運作的、某個領域發生了什麼事等等等等,任何問題都可以。

找到了問題,那就好辦了。

問題就是動機。書的價值,就是給人帶來問題,和幫助人解決問題。

這種主動式閱讀和功利性閱讀,最能解決看書不專注。人完全不用把每本書從頭到尾全部看完,那些沒用的內容記得住才怪。

如果你記不住內容,只能說明這些內容對你的意義不大。

比如說高中生學習,記不住教材上的內容,證明他在被動學習,壓根不想學,坐不住冷板凳。一個人如果不想學,再多的外部方法也是徒勞。再比如說,爸媽教訓孩子,總是左耳進右耳出,不為什麼,就因為孩子壓根不想聽。

目錄是最簡單最直觀的書本框架,從目錄裡找到問題,在書本里把它解決,最後做上一點筆記。

豈不是


徐大黃

把書中的內容給利用起來,讀書的同時想著怎麼能夠把你讀到的東西變成生活中實實在在能夠用到的,或者說把讀到的內容與現實的情況進行結合,在這種情況下讀書能夠快速的記住內容。



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之前網上有人推薦說讓人獲得成功必須讀的四本書,名字就不說了。讀這種就會把書中的理論與現實結合起來,會想著怎麼說,怎麼做,會想著怎麼把書中的那些東西實實在在的運用起來,而不是讓書中的內容只是理論。這種閱讀加實踐是最好的記住書中內容的方法。


每個參加過考試的人對考試這種情況都是記憶猶新,在考試之前 我們會看很多書進行復習,這個過程是很枯燥,很無聊,很痛苦的,因為書中的內容記不下來,看了一遍又一遍完全記不到腦子中,這就是理論脫離了實際的情況。因為看書只是為了考試,沒有從理論上進行一定的總結反思,也沒有在實際操作中進行動手思考,更不會在現實生活中直接的運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樣的讀書是最痛苦的。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陶冶情操,培養閒情逸趣,要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去閱讀,在這種情況下讀書的利用率會很高。比如那些教你說話的書,你看了之後就會想著把讀到了東西表現出來,那麼在大腦的深處就會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思考、回憶和總結,那麼書中所描述的東西就會沉入你的生命裡,成為你身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把書和路結合起來,更明白書中的含義。


國557

讀書最怕讀完沒有留下印象,尤其是以應對考試為目的的讀書。其實只是要記住內容是最簡單不過的時候,只要求我們讀書的時候“走心”即可。但是怎麼樣才能算得上是走了心呢?四個注意點:

1、保持注意力

讀書時候最忌諱注意力分散,因為書面語言是需要我們消耗精力去理解的。複雜的長難句如果不保持注意力去看,你連意思都理解不了,談何記住它?所以保持注意力是最基本的要求。

2、梳理知識脈絡

每一本書、每個章節,乃至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要表達的主線思想,當然相對於文章或者章節來說,一本書的容量遠超前者。所以我們就需要動用筆頭來梳理書本中的知識脈絡。在課堂上一般會有老師畫出類似這樣的板書來為我們梳理知識脈絡:

沒有老師的幫助呢?我們也需要提筆做筆記,自己畫出思維導圖。利用畫圖的過程理清整本書的知識脈絡。我們常常說讀書,要把一本書讀厚,再把它讀薄。所謂讀厚,就是細緻地研究每一句話每一個論點,而讀薄,就是將整本書的脈絡濃縮成一個思維導圖的做法。

這樣做有利於你對整本書內容的把握,有了清晰的脈絡對於記憶來說就簡單許多了。

3、複習

記憶是有規律的,每次能記住的也不一定是同一樣東西。題主問題描述中說“讀很多遍也記不住”,至少題主是知道想記住內容是需要多次重複的。複習就是重複的動作,多複習必然會幫助我們記住更多內容。

4、輸出

有時候你會發現幫同學講解一道題,比自己做一道題,能更好地幫助到自己。這就是輸出的力量。

對於書本內容的輸出不侷限於某種形式,它可以是複述書本的內容給他人聽、可以是根據書本內容寫一篇讀後感、可以是把書本上教的知識進行運用……任何一種形式都是讀書以後的輸出動作。

不論是哪種輸出,都有利於加深對書本內容的理解。而對於記憶層面來說,不管是說給別人聽還是自己寫出來,都需要思考敘述順序或者文章結構,能讓我們主動回憶書本內容。

總結,多理解多複習多用。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