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大學生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蘇健朋

不少大學生感嘆“讀書有什麼用啊”、“畢業還不是得失業”、“不如賣饅頭、賣煎餅”。這些大學生的這種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的狀態是一種精神癌症。

《肖申克的救贖》裡有句話:你究竟是忙著活,還是忙著死(busy on living or busy on dying)。要我說,當代大學生的狀態就是忙著死的狀態。

富蘭克林說,有的人25歲就死了,只不過75歲才埋。

大學,本該是終身學習的另一個新起點,現在卻成了很多人學習的終點,成了精神成長的墳墓。為什麼?

1、扭曲的工業化教育制度導致學習動力消失

工業化的教育制度,流水線一樣的知識加工廠,人才生產線,忽視了大量的個性化的需求,也把很多有趣的可能性擋在了教育的大門外。讓身在其中的每一個學生都被動接收了很多罐頭式的知識,卻失去了求知的熱情。

而在中學階段經歷了以課堂+作業+考試模式的學習過程,基本上人會陷入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裡,要接觸瞭解的東西都經由老師和學校提供。自我學習的能力沒經訓練,自我學習的意願更是完全泯滅。而自我學習使我們應該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進入大學以後,往往管理上也並不嚴格,習慣了被動學習的同學就會不知道自己為何還要學習,不知道自己要學些什麼,就先在各種娛樂和遊戲裡尋歡作樂了。

2、文憑主義的社會觀念忽視了個人價值

我們從小就被告知,有了大學畢業證就獲得了敲門磚和通行證。從此我們有這麼一種意識,我們只要獲得人人都該有的大學文憑就行了,那麼努力與否都不影響,考試能過就行了。多數人之所以會頹喪,就是因為找不到增加個人價值的學習路徑。


曉題大作

我來告訴你答案吧。

因為他們窮所以他們迷茫,因為他們迷茫,所以才又喪又懶散,又因為他們喪且懶散,所以越來越迷茫。

我以前當過獨立院校的大學老師,後來出來做企業管理諮詢,再後來專門做人才培養和職業教育,遇到太多這樣的學生了。

窮人家的孩子,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

  • 第一個是少年老成、奮發向上,腳踏實地,學習方面非常刻苦,而且不少成績還優秀;

  • 第二種可能則是,題目所說的,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先說那些努力的窮孩子吧。

因為農村的孩子打小生活就有壓力,尤其是和身邊城市裡的同齡人相比,差距太大了,根本沒法自欺欺人。

知道不足,有目標,有比較,所以就有了動力。

所以會特別刻苦、用功的讀書啊。

不過,皇天不負有心人,很多優秀的孩子其實也恰恰是窮人家的孩子。

比如我招人的時候我就發現,那些吃苦耐勞、好學上進的學生不少是家裡條件不好的,我現在的幾個小夥伴都是農村家庭出來的,但是各方面能力素質真的很不錯,非常具有潛力。

不用怕,莫欺少年窮,不管別人怎樣說階層固化,其實一個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總有逆襲的機會。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明明家境不好,還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

1.周圍大環境影響

你看那些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的人,他們周圍的人估計也都是這樣。

逃課、翹課、無心學習,考試抄襲。

很多都是學校不好的,或者一小撮“放蕩不羈”、“遊戲人生”的小團體。

試想一下,你在這樣的環境,早上爬起來去看書,發現寢室的人全在睡懶覺,你出去反而被人嘲笑,大家看你像是傻×,久而久之,你自己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傻×。

不需要多久,你就會被同化的。

我之前有個學生,大一大二的時候可勤奮了,可是大三畫風立變,染起了金毛,開始逃課、翹課、抽菸……

用這裡的好來說,“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

2.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很多父母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比如父母是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大學教授,他們大小就接受父母的指導,見識過很大的世界,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將來該往哪裡走。

可是,很多窮孩子呢,見識和閱歷太有限,只知道考試,對外面的世界所知匱乏,對於人際也是不太瞭解和擅長。

他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走啊?也不知自己的努力究竟能否讓他實現目標?

所以,就容易迷茫、困惑,心生懈怠啊。

當然,也有部分人,由於天資所限,或者腦袋還沒開竅,怎麼努力都徒勞。

沒有積極的反饋和刺激,沒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下來的。

怎麼辦呢?


對症下藥啊!


沒有比較和目標、動力

那就要跳出自己狹小的圈子,接觸那些優秀的人。

只有見識多了,經歷的多了,感受豐富了,才能夠真正獲得動力。


方法不奏效的呢

只有慢下來,分析這個過程,找到正確的方法,獲得積極的反饋和激勵啊。

比如,目標本身要合適,符合SMART原則,可實現、可達到、有時限、符合實際等;

其次,需要研究你所在領域的知識和規律,比如會計、人力資源、新媒體運營,他們都是有規律的,我們需要去學習和掌握,而不是空憑蠻力、蠻幹。


最後,一張圖總結,分析了動力的來源、不努力的原因及解決對策。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


我是馮老師,悟空簽約答主,新華文軒簽約作者,聚焦於青年人才成長與職業發展,歡迎你來撩~


馮起升

其實感嘆“讀書有什麼用”、“畢業還不是得失業”的這些人中間的人,也只是感嘆一下而已,該努力還是會努力的。可能平常有時候有點懶,喜歡追電視劇,喜歡打遊戲,甚至會逃課,但是在需要考證的時候他們還是會一天一天地待在圖書館,沒有錢用去兼職的時候也很認真工作,他們再貪玩也知道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也經常迷茫,也比較懶,總是聽到了一些雞湯或者看見別人的成功案例就開始立目標,前幾天瘋狂行動,但是沒過幾天就放棄了。玩了很長的時間,又開始嫌棄自己,就又立目標,努力又放棄。

堅持到底的東西少之又少,這樣的間歇性努力循環反覆多次,最後自己真的迷茫了、放棄了,就連間歇性努力也不想了。

但是後來,我遇上了考研。用9個月的時間學會靜下心來,現在也慢慢開始學會了堅持,學會了關注事,而不是自己的情緒。

我想還有些人喊讀書沒用,又窮又懶,有迷茫又喪,而且沒有行動的人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是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說本來想早起搞學習,但是第二天一醒發現自己的室友都還在睡懶覺。給朋友說自己的遠大目標,結果被朋友嘲笑。長此以往,不太有意志力的人就會放棄,想要合群。

二是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本來想努力,也努力了一段時間,但是方法不對,效果不顯著,於是就放棄了。這也是造成上面說的間歇性努力的原因。

對於迷茫的人來說,找不到自己的目標,可能一輩子也找不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但是隻要我們把生活過好,間歇性努力也沒關係,只要還在前進就好。


——END——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和建議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你看到的,還是少部分。

近幾年大學生的總數越來越多了。

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95萬人,較去年增加16萬人;自2011年以來,全國畢業生人數按照2%-5%的同比增長率逐年增長,近7年間累計畢業生人數達到5075萬人。

雖然本科以上學歷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依舊不到10%,不過確實是在不斷加速增加。

但社會上很多專業所增加的就業崗位,相比於大學生數量來說,還是比較有限的。

因為待就業的人數增多,就代表了一種平均人力價值的貶值,其他行業也許正相反,比如社會產業像機械化,智能化轉型對於技師的需求大幅增加,但相關技術人員的增長偏慢。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社會上的大學生所從事的一些崗位,確實是看著體面,工資不高。

比如教師,我曾經到過河北的一個縣城,那裡的很多中學教師,要求最起碼是本科畢業,但工資也就在3000-4000元左右,很勉強的達到中等水平,很多教齡十幾、二十幾年的老教師也在拿著這個工資,小學教師很多隻有2000多的工資,這個行業還剛被列入了高危職業,但當地的保安這種沒門檻的工作也已經有2000的工資了,而且當地的房價均價已經過萬了。

這在當下看起來,這和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學習投入,智力投入,時間投入確實有點不成正比。

但大學生從事的這些工作你能看得見的好處,就是有一個相對穩定的上升通道和發展途徑。工作的價值很多也在於它的成長價值,大公司的高管幾乎都是高學歷的擁有者。

據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調查發現,當時大專以上學歷的城市居民平均年薪將近6萬。大專以下的呢?平均年薪還不到2.5萬。中國前百名的富豪裡,90%以上都擁有高學歷。

而我剛才也說,本科以上學歷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只有不到10%。這巨大的比例差,說明高學歷的還是具備本身的優勢價值的。

這個社會的名校學子落魄和農村輟學小青年勵志創業成功的事件加起來,從概率上來講,還是極小概率事件。

至於樓主說現在越來越多大學生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工作的薪酬起點低大概是一部分原因。而且有些專業並不容易賺錢,比如我國的互聯網,真正最底層的開發者,國內總共不會超過十個人,因為見效慢,收益低,很多互聯網的開發人才都在轉向應用層,或其他領域。

還有我們從小的教學對於孩子的人格培養,社交能力和獨立品格的塑造並不夠重視,所以在社會容易受挫,容易形成打擊。有一部分從小被保護的太好,接觸的環境過於單一,挫折教育程度遠遠不夠。

而且現在大學擴招之後,學生的整體素質有所下降,而且學生在中學的高壓環境下,一旦進入大學就很容易鬆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學生自然會頹廢,尤其是接觸不到能正確引導自己的人,就找不到正確地學習方法,認識不到自己的價值,被落下很正常。

之所以他們中的個體,好像這樣的表現很明顯,只因為倖存者偏差,因為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度高,從前是代表了高文化素質和高收入的群體的代表,所以在人群中極為顯眼而已。

只是,它還是少數。


席越

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的是,這種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的狀態就是一種精神癌症。

1

看得見的,是人家的月收入;看不見的,是別人為此付出的勞動與汗水。

“不如賣饅頭、賣煎餅去”一句調侃中,有多少是自嘲,又有多少是對這些體力勞動者的不理解?

然而事實是,有不少藍領工人、小攤小販、同時接好幾家公司的保潔阿姨,有越來越多就在你我身邊的勞動者,月收入就是比不少白領、大學生要高。

賣一個饅頭、煎餅先不說做得好吃不好吃,光是進貨、控制成本、維護和協調人際關係這些,還有起早貪黑一天天的辛苦,換你來,你行嗎?

知乎上的一個話題:

“發現研究生收入不如賣麻辣燙,不知道活著的意義了怎麼辦?”

一位地鐵民警@馬拓 的回答獲高贊,他講述了麻辣燙背後的故事:

“你壓根兒不懂麻辣燙。賣麻辣燙不是吃不吃苦的事,而是一種真本事。”

“你要每天凌晨三四點就去上貨,弄底料熬底湯,把一枚枚魚豆腐、肉丸子串成串兒……必須在晚高峰之前完成,否則錯過最佳客流量,這些成本可就砸手裡了。”

“地鐵站的攤販們毫不誇張地說是個很高端的江湖,每個做小買賣的都是人精。他們劃地盤搶客源,拜碼頭認老大,競爭激烈,留下來的都是戰士。”

“受舉報了就得挨罰,你的顧客們一會讓你抓狂,趁你收別人錢抬屁股就溜的。”

“好容易搞定各種糟心事,你晚上回家還得算流水算利潤,還得搞到第一手物價行情的資料,幾個小時後上貨時別打了眼。”

“賣麻辣燙根本不是能不能用吃苦取代腦力,用汗水取代學識的事。那是一種本事,或者說是一種綜合性的技能。”

看完這個回答,深感賣麻辣燙並不比讀書簡單。

你一會兒覺得“讀書不如去賣饅頭”,一會兒又覺得“讀書不如賣麻辣燙”,倘若真的讓你去賣麻辣燙,你能PK得過麻辣燙大姐?

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從小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毛病。當他們走出社會,要消費,想賺錢,卻又苦不得累不得,真當你家是開印鈔機的?

如果不談饅頭、煎餅和麻辣燙,那就說說那些你所感興趣的領域,那些發生在你身邊的事。

你說你喜歡拍照。當看到身邊同樣喜歡拍照的人放出客片時,成天窩在家裡看劇玩電腦的你卻總要批判一番:“這也好意思出去騙錢?”

你一邊心裡想著“這筆錢換我也能掙,我水平比他們好,只是不稀罕”,一邊又嫉妒著別人到手的收入。

然而,就在你不屑一顧的時候,這些你瞧不起的人,他們頂著烈日、冒著寒風,熬夜策劃拍攝方案、提前看景選景、早起出門準備、陪著約拍的客人不知疲倦地轉場、為了尋找好的角度而不顧形象地拍攝。

當你在社交網絡上看到又一組你依然覺得“騙錢真容易”的客片時,他們卻為了給約拍的客人一個滿意的答覆,在熬夜修圖。

最後當然各取所需,你享受到了過嘴癮的快感,人家擦著汗正開始數錢。

2

不怕你現在又窮又迷茫,只怕你理直氣壯地懶且喪。

《說說而已》節目裡有位網友提問,畢業後只能找到不喜歡的工作,覺得沒有前途,想轉行又不知道要學什麼,又擔心再耗兩年沒有學習的機會了,內心非常迷茫。

不少年輕人、大學生戲謔性地說著“讀書無用”的背後,是他們沒有在個人技能的自我培養和教育上花功夫。

當年削尖腦袋考進985、211,以為從此成為人生贏家,便坐吃山空;於是四年後離開學校時,肚子空空、腦袋也空空。

有所成就者,在成功之前默默努力,在成功之後仍舊求知若渴,他們願意擠出時間進行方方面面的學習,努力充實自己。

而你呢?在最該奮鬥和珍惜時間的年紀,卻選擇了揮霍時間與青春。

藉口“我有我自己的時間安排”,最後這些時間都流向了放縱和懶散。

所以,不是讀書無用,是你沒用。

當你在寢室睡懶覺的時候,也許你質疑、嫉妒的煎餅大媽剛剛給上午的最後一位顧客打包好煎餅果子;

當你猶豫這一行有沒有前途的時候,別人或許已經學到了轉行的本事;

當你舒服地窩在電腦前熱火朝天地開黑打遊戲的時候,或許下一個電商巨頭正在拼命奔波推銷自己的方案。

不要總是抱怨這個世界不公平,這個世界如果優待眼高手低且不願努力的你,那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前段時間有個話題:

“如何在大學賺到一萬元?”

女生李月巴魚,大一開始“創業”生涯。

最早是每天批發採購水果,買回來做盒裝水果拼盤,一份價格在10-20元不等,送貨到寢室及校內任何指定地點服務。

兩個人下了課、放了學就跑去處理水果,有時碰上誰沒課,就“輪班”。擔心寄送遲了,就騎著自行車在校園裡趕去送。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生意,一度蔓延到隔壁大學,也幫助他們挖到了第一桶金。

後來,他們在學校附近的商業街上,盤下了一家書店咖啡店,同樣經營得有聲有色。

女生就讀的專業還屬於學校最好的幾個學院裡,有人笑她怎麼“淪為”水果小妹,有人問她做這些有意思嗎?

她回答說:

“賣水果可能沒有意思,但賺錢有意思。在賺錢這個過程裡發現點樂趣,還能掙到錢,這就更有意思了。”

後來,她和她的男朋友關掉了那家年收入300多萬、利潤80多萬的書店咖啡店,大三後開始新的追求。

邊讀書,邊實現經濟獨立,也為以後攢下資本。

而這一切,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成本的。

大多數人,只是說說而已。

嘴上說得牛逼,卻絲毫不見行動。

究其原因,我們不過是認為賣饅頭也好,攤煎餅也罷,是遠不及讀書換來的高學歷有價值。發現曾經看不上眼的事,換來的經濟回報更多,優越感落了空,有些失落罷了。

你覺得你被甩下了,不是被身邊的同學朋友,也不是被社會上的每一個饅頭大爺、煎餅大媽,而是和你曾經內心裡期許成為的那個人,最後有了遙遠的距離。

3

龍應臺曾寫給兒子安德烈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生活的考驗遠比想象中的殘酷:戀愛、結婚、生子、教育、醫療、養老,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你有強大的綜合實力來支撐。

有一個網友分享說,曾經因為一點急事兒,爸媽要趕回家,沒時間買票,爸爸讓他幫忙在網上訂。路程比較遠,而且媽媽身體不是很好,父親說最好訂個臥鋪。

看來看去,臥鋪接近1000元,但是那段時間貪玩花了不少錢,東湊西湊才給爸媽買了票,心裡很不是滋味。

想到出來這麼長時間居然連爹媽的路費都付不起,那個時候,他開始感到恐慌。爸媽雖然嘴上說讓我別太省錢,照顧好自己,但自己也應該深深明白撐起一個家庭有多難。

就在那一天,下了決心改變自己。

不努力的你,總說在等待機會。可機會真的來了,你確定自己能抓得住嗎?

2009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照例上演《霍夫曼的故事》,當時一個叫Rachele的姑娘正在和父母逛街。她是劇院的一個小演員,這樣重要的表演,舞臺上從不曾有過她的位置。

可就在這天,她被臨時通知頂替生病的主角演唱高難度的《木偶之歌》。她立刻告別父母飛奔至劇場,在演出開始前回到了劇院。

深知機會難得,她用盡平日裡刻苦訓練積攢的經驗,在即興發揮的基礎上,還刷新了劇院的最高音記錄。

所有人,包括臺上的演員都驚呆了,這次演出也成了她事業中的重要轉折點。

人人渴望這樣好的機會,可做好了準備的人,一定不是在平日自怨自艾、停滯不前的那些人。

老天爺是公平的。

在競爭壓力如此大的社會,拼了命努力的人尚且爭得頭破血流,你又怎麼可能抱著雙臂就希望機遇降臨?

一個人能在某一領域獲得成就,除去極少數幸運的成分驅使,更多的回報一定是來自於源源不斷地投入。

作為大環境中的一員,我們只有努力提升自己。

機會不好,就去創造機會;懷才不遇,就用畢生所學去開創新的領域。

不肯實踐,就沒資格用外界條件來為自己的不努力開脫。

努力尚且艱辛,不努力,機會憑什麼向你敞開大門?

4

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不怕一時的崩潰迷茫,只怕日復一日地又懶又喪;不怕現在的一無所有,只怕既不願吃苦,又看不慣別人努力付出。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這些高牆還真是有點意思。一開始你恨它,然後你對它就習慣了。等相當長的時間過去後,你還會依賴它。”

生活中一次次地自我放棄築起了這堵高牆。一開始你還能看見外面世界的精彩,可以理解園丁的勞作也是藝術,農夫的耕耘也是修行,可漸漸堆高的牆壁阻擋了你邁出腳步。

對牆壁的依賴,就註定了成為井底之蛙的命運。

你一定聽過,人生的四種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屑於與別人的“低起點”看齊,其實是還停留在最初的境界。正如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實踐才是成長的唯一路徑。

年輕人不要畏懼犯錯而拒絕付諸實踐,“但行好事,不問前程”現在尚且還是資本,別等到而立之年,連犯錯的資格都沒了。

本就一無所有,所以無可失去。

你沒做的還有很多,你能做的也還有很多。

不要最後落得碌碌無為,還自我安慰平凡可貴。


聚朋友之縱橫中外

不少大學生感嘆“讀書有什麼用啊”、“畢業還不是得失業”、“不如賣饅頭、賣煎餅”。這些大學生的這種又窮又迷茫、又喪又懶散的狀態是一種精神癌症。

網友一:

剛畢業就賺他一個億?

教育結構調整矛盾積壓導致今天的結構性失業。

由於國內教育培訓的錯位,現在的情況是,由於近些年大學改革擴招,讓越來越多的人都受到高等教育,想法是很好的,但現實是,考大學越來越容易,培養了過量的大學生,導致現在大學生很廉價,

與此相反的是,技術教育由於這些年的不重視,反而像廚師,美容美髮這些職業都是悶聲賺錢,一個學四年的大學生遠沒有學了4年技術的人賺的更多。這就是教育結構的錯誤。

無論是教育,科技,都應該是服從正態分佈的,不能簡單的一刀切,讓大家都去唸大學。

由於社會的問題,導致給大學生傳遞了錯誤的信息.

把賺的不多----->失業----->不如賣燒烤----->讀書沒用。

如圖,在北京這樣的地方,本科畢業只有4000多元,碩士平均6000,這點薪資夠幹什麼的?

在北京,做了四年的理髮師,一個月的工資真的比大學生幹半年賺的都要多。

由於供過於求,市場自然無法給大學生那麼高的工資,可是這也反過來給大學生一個感官,讀大學沒什麼用。

市場對於大學生的需求<

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供給 技術工作(理髮師,廚師,技術含量高的職業:計算機)

觀念的錯位。

以錢為主的思維,現在是一個錢大於天的社會,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每一樣都是需要的錢的,花錢讀了四年出來賺不了錢,那讀了有什麼用。這種觀點難道有什麼問題麼?人的第一需求不是生存麼?生存都生存不下來,就別說什麼理想了。

窮,你說的是廢話,剛畢業就能年薪過億?

迷茫,教育結構的鍋,別讓大學生來背好麼?

喪,懶散,那你應該反省的是你自己為什麼在一個那麼垃圾的公司?我接觸的越是年輕人,越有幹勁,反而越是幹了年頭多的,越來越懶的老油條比例越高。

最後說一句,

亂甩鍋的毛病要改

網友: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大學生的思想也在與時俱進,因此暴露很多問題!

1、窮——迷茫的開始!

2、迷茫——人生沮喪的開始!

每個人都迷茫過,每次都是那麼的沮喪以及孤立無援。人生沒有燈塔,四處奔波,大學期間如果不好好學習,對那些沒有社會背景以及人脈資源的大學生來說,以後真的很難融入社會。然而那些有豐厚社會資源的人卻比他們更努力,以及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就會特別自卑以及社會不公。

3、沮喪——懶惰的開始!

大學生一旦對生活抱著消極態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目標,就會變得懶惰。上課沒激情,學習沒有動力,整個人都無精打采的。在吃喝玩樂上卻精神煥發,因為這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為何不提前體驗一下呢?

總之,燈塔不再,沒人點燈,想努力也沒努力的理由,如果僅僅為了錢,那麼讀書還有什麼卵用?


鳳凰小棧

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市場,學校,學生自己。

一、市場

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和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企業也沒辦法,市場就是這樣。

二、大學

大學的專業設置及招生人數,與市場需求完全脫節。大多數專業的招生總人數遠遠大於市場需求。比如能源,原材料,礦產等基礎產業的相關專業人才早已飽和,但是為了完成招生指標,為了給這些專業的老師發工資獎金!大學完全不負責任的繼續招生,而且還擴招!至使這些專業的大多數學生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就註定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這是因為大多數的大學是公立的,沒有市場競爭的壓力,可以對市場的需求完全忽視。反正他們不擔心會倒閉,破產。

我認為學校應該對現在大學生普遍迷茫的事情上,負主要責任!不但很多專業要減少招生,而且很多大學應該撤銷,甚至全國總招生人數應該大幅減少!因為市場和企業更需要的是技術工人而不是大學生。

三、學生

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0後了,00後都開始上大學了。這些孩子大多數都是被寵大的,沒有吃過苦,沒有受過累,沒有經歷過挫折。一旦面對市場競爭,措手不及、感到迷茫是肯定的。要不怎麼會有那麼多的90後寧願啃老也不工作呢?

至於該怎麼辦?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平民百姓能有什麼辦法?還沒跳坑裡的,繞著走。已經掉坑裡的,趕緊自己爬出來。還能怎麼辦?


獵戶座火焰

越來越多大學生迷茫,而且又喪又懶散?



經過十多年的寒窗生活總算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考上了大學,為什麼反而出現迷茫和懶散而且還很喪?

什麼是迷茫?

迷茫就是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不知當下何為,對未來方向無法確定,對未知的恐懼和焦慮。因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不知道幹什麼,就得過且過,過一天算一天,懶散而情緒低落,用流行的話說就是很喪。



天之驕子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態,曾經的80年代大學生的那中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景象為什麼一去不復反了呢?

分析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中小學時竟爭壓力過大而出現的忙碌和疲憊在考上大學後徹底釋放,有相當一部分人在考上大學後有想歇一歇的想法。甚至因為在考上大學前沒有機會玩想在上了大學後,在沒有父母和老師的監管下徹底玩一把,於是徹夜遊戲或者戀愛,放浪形骸就成了部分學生日常生活。



二、大學裡的攀比心理抬頭,在中小學時大家都在拼命讀書考試,沒有時間去關注別人的生活,最多比拼的是學習成績。但是到了大學這種比拼變得很少,更多的是關注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方式,出現拜金主義現象。由於智能手機的普及,各種朋友圈、好友群曬的聊的都是美食,旅遊及幸福生活,在各種比較中讓自己感到很喪,很失落。



三、對未來前途的擔憂,恐懼。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甚至畢業即失業。尤其是不太出名的非985,211大學。即使勉強就業也不是自己期望的職業,這些從學長及其它渠道反饋回來的信息加重了大學生的擔憂。因為很多人沒有明晰的人生規劃也沒有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更是不知道該幹什麼,從而出現焦慮、抑鬱情緒,嚴重者甚至發展到焦慮症或者抑鬱症。當然有些是空心病只是表現出抑鬱症的症狀。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這種迷茫和沮喪的生活狀態呢?提供一下建議:



一、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

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實際上就是自己的特長,也是自己的天賦所在。在興趣的驅動和引領下,可以做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成就。著名教育家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些人會問,我對什麼也沒有興趣,那是因為你沒有發現自己的興趣。絕大多數的人在發現自己的興趣之前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愛好和興趣。但是發現後會全心投入,而且從中找到樂趣,發展出一技之長。最好的辦法是嘗試,大學裡有各種社團活動,可以多報幾個嘗試,同時也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自我價值和生活的意義,最好是發現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從而發展為一種特長。



二、涉獵各種圖書,從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大學裡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記得自己在上大學時,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圖書館,雖然讀的是物理專業,卻非常喜歡文學,心理學和哲學。當時就有強烈的轉專業的想法。雖然沒有實現,但是這些讀書經歷使自己在以後的物理教學及生活中獲得了更多的快樂。也發展了特長,豐富了業餘生活,讀書和寫作伴隨一生,讓自己感覺很充實。



三、規劃人生。雖然現在的高中生就巳經有人生規劃的課程。但是和大學生相比還是年齡太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上了大學,專業選定了,如果是自己喜歡的那就更好,如果發現不是自己喜歡的專業可以轉專業或者作為第二專業學習。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方向,相信經過大學四年的努力總是可以獲得一技之長,如果提早參與該專業的社會實踐,很快會在畢業時的求職道路上佔據先機,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結語:

迷茫的根源是無價值感和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甚至於活著的意義。作為過來人,生活的意義在於自己的選擇。你選擇了你想要的生活,你就生活在意義當中,感覺當下做的事情就是有價值的。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的態度。而有了積極的心態你就會充滿活力,就會從懶散和沮喪中走出而不再迷茫。在此推薦美國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一一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裡格曼從書讀這些書對當下每個人都有積極作用。




夏蟲不可語冰2008


應該講現代許多大學生的問題,不是從開始工作才存在的問題。其實從高考結束就已經開始自己走下坡路。

這要從中國大學考試製度開始,大學考試是鯉魚跳龍門式的選拔。大學教育畢業率達到90%。和國外的畢業率60%左右相比。中國大學生學業學習的壓力與動力不足。特別是一些學生,沒有把學習當成一個改變自己人生命運與國家命運的思想與抱負。本著學習能夠畢業就行的最低標準。有時往往在學校相互攀比玩和享受,放鬆學習與提高。造成時間完成學業未達標的狀況。

畢業就業後,知識沒學紮實把,情商還不高。上來就把上下左右得罪個光。因此本領沒學到,環境還十分緊張。更別說成功了,連工作都難保住。

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應該從上大學就開始了。

首先,如果想做學問,就按照國家考試大綱,一步一個腳印。認真學習,拜名師學習求上進。衝刺國家專業博士,為祖國科研育人做貢獻。

第二,如果想從政,那就要多參加學校與社會公益。深入社會體察民情民意。社會利弊,學歷史知得失,勵志為國為民安邦治國。

第三,如果要想實業興國。那就要勵志學習科技知識,掌握世界最先進的技術與領域狀況。成為祖國與世界的科技的領軍人物。至少要知道差距與前行的目標。實現中國工業4.0甚至更高。

第四,如果要靠經濟與金融興邦治國。就要學習中國的法律體系與國家基本運行機制。包括金融信用體系以及資本市場的運行規律。靠制度創新,讓國家的經濟金融市場運行更順暢,物價更穩定。

第五,最低目標,也要熟悉國家的法律法規,能夠學以致用,通過實踐積累,獲得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積累與人脈的積累。那時再出來創業,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還有人脈關係。那才會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只有堅實的基石,才能萬丈高樓平地起。任何投機取巧只能害了自己。成為問答時的結果。


時剛軍

剛畢業就賺他一個億?

教育結構調整矛盾積壓導致今天的結構性失業。

由於國內教育培訓的錯位,現在的情況是,由於近些年大學改革擴招,讓越來越多的人都受到高等教育,想法是很好的,但現實是,考大學越來越容易,培養了過量的大學生,導致現在大學生很廉價,

與此相反的是,技術教育由於這些年的不重視,反而像廚師,美容美髮這些職業都是悶聲賺錢,一個學四年的大學生遠沒有學了4年技術的人賺的更多。這就是教育結構的錯誤。

無論是教育,科技,都應該是服從正態分佈的,不能簡單的一刀切,讓大家都去唸大學。

由於社會的問題,導致給大學生傳遞了錯誤的信息.

把賺的不多----->失業----->不如賣燒烤----->讀書沒用。

如圖,在北京這樣的地方,本科畢業只有4000多元,碩士平均6000,這點薪資夠幹什麼的?

在北京,做了四年的理髮師,一個月的工資真的比大學生幹半年賺的都要多。

由於供過於求,市場自然無法給大學生那麼高的工資,可是這也反過來給大學生一個感官,讀大學沒什麼用。

市場對於大學生的需求<

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供給 技術工作(理髮師,廚師,技術含量高的職業:計算機)

觀念的錯位。

以錢為主的思維,現在是一個錢大於天的社會,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每一樣都是需要的錢的,花錢讀了四年出來賺不了錢,那讀了有什麼用。這種觀點難道有什麼問題麼?人的第一需求不是生存麼?生存都生存不下來,就別說什麼理想了。

窮,你說的是廢話,剛畢業就能年薪過億?

迷茫,教育結構的鍋,別讓大學生來背好麼?

喪,懶散,那你應該反省的是你自己為什麼在一個那麼垃圾的公司?我接觸的越是年輕人,越有幹勁,反而越是幹了年頭多的,越來越懶的老油條比例越高。

最後說一句,

亂甩鍋的毛病要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