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為”體現智商,“無心”彰顯智慧


道德經:“有為”體現智商,“無心”彰顯智慧

“有為”背離規律,體現的是智商;“無心”順應天道,彰顯的是智慧。

人生,所有的刻意,只會讓生活越來越糟。

有這樣一句話:有心栽樹樹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

我們在生活中總有這樣一種體驗,刻意去做的事情總是事與願違,而那些無心之中而遇見的機緣,反而會有一個好的結果。

其中的規律,就是有心而違背規律,無為而順應天道的智慧。

道德經:“有為”體現智商,“無心”彰顯智慧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要想治理天下而又主觀去妄為的,我看他根本達不到目的,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是不能憑著主觀意願施為而改變的,憑主觀意願施為必定失敗,把持天下,把它據為己有,也必定會失去。

人的認知是有侷限性的,就好像對於萬事萬物來說,他們的形成、轉變、消失都有其中規律主宰,在道家思想中,主宰這一切萬物的根源和力量,叫做“道”。

很多事情在形成結果之前,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積累。

就好像《道德經》中所說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果沒有到達某一個層次之前,事物不會顯現,當人以自己的主觀情感忽略這一過程之後,就會企圖以主觀的力量去控制外界的事物發展。

道德經:“有為”體現智商,“無心”彰顯智慧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小時候學過的那一篇課文《揠苗助長》,禾苗沒有長成時,“手動助長”只會讓禾苗乾枯,因為它背離了最起碼的生長規律。

當自己站在人道的角度,想要控制自然形成的事物時,就是以主觀干涉了道的規律,而人的力量對於天地而言,又是非常弱小和可笑的,所以結果不但不能給我們帶來想要的結局,反而會有更加糟糕的現象出現。

人於天地而言,是非常渺小的個體,在生活中,所有你想要的結局,沒有一定時間的醞釀和形成過程 ,永遠不會顯現。

所以最好的智慧,就是讓自身去順應規律而施為,避免因為刻意妄為而背離規律。

道德經:“有為”體現智商,“無心”彰顯智慧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文王去遊歷時,看到一位老人在釣魚,但不是真心釣魚,只是手拿著魚竿在專心釣魚,也只是釣魚消遣。

文王看到之後就想讓這個老人掌握國政大權,但又怕其他大臣不服氣。

於是有一天清早,文王就對大臣們說:“我昨天夢到一個賢人,黑臉長鬍須,騎著雜毛馬,馬蹄側面是紅色,他命令我說把大權託給那位老人,百姓就能解除疾苦。”

大臣們聽了之後都非常驚訝,就說:“君王不必疑慮。”

於是迎來了這位老人,並且把朝政大權交給老人,老人管理大權的時候,點章法規不變更,偏曲的政令不發佈。三年時間,文王在國內遍訪考察,見到各國朋黨解散,各國長官也不刻意炫耀功德,政令通達,上下一心,工具統一,諸侯也沒有異心,總之就是一片和諧繁榮的景象。

道德經:“有為”體現智商,“無心”彰顯智慧

文王這時就把老人當做老師,北面而立,向老人請教說:“這樣的政事可以推行於天下嗎?”老人當時沒有回答,漠然無心的告辭而去,早晨還在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終身都沒有消息。

這位老人就是莊子口中的得道之人,他釣魚是不釣而釣,治理國家也是無為而為,治理國家三年,以“無為而治”的策略,讓這個國家得到有效的治理,並且呈現一派繁榮和諧的氣象。

但是文王有一天又想把“有為”的政策推廣於天下,就跟老人商量請教,這個老人連夜就逃走了,原因就是因為不願意以有為施政。

有心而為之,並不會讓時局得到好的體現,無為反而能造就一片和諧繁榮的景象,就是無為順應的力量。

道德經:“有為”體現智商,“無心”彰顯智慧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