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加速數字經濟的賦能升級

核心觀點:

“新基建”並不是“鐵公基”式的基建,而是數字經濟和信息經濟時代的產業配套。在其所涉及的領域中,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佔主導。

“新基建”的“新”不只體現在領域上,而且在區域佈局、投資主體、投資方式上都表現出“新”的特徵。“新基建”將會通過更加豐富的市場手段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和運營。

“新基建”的初衷是激發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槓桿的新動能,消除新技術大範圍應用和數字經濟所需基礎條件缺口,其兼備了短期拉動投資需求且長期構築經濟新動能的顯著特徵。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深深感受到了信息技術和網絡經濟的重要性。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的多次部署,到資本市場的資金熱捧;從“健康碼”助力兩手都要硬,到“雲經濟”火爆……其背後,“新基建”正成為最受輿論關注的概念之一。那麼,“新基建”究竟“新”在哪裡?與傳統基建有什麼區別?“新基建”為何獲各方的高度重視? “新基建”是否能支撐起“穩增長”的重任?是否能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賦能?凡此種種,都值得深入探討。

“新基建”不是“鐵公基”,是數字經濟的產業配套和引擎

如何為基於新信息技術的數字經濟賦能升級提供長久的支撐和保障?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是瞄準面向未來的新一代信息科技變革,助推信息經濟和數字經濟升級,為數字化供應鏈佈局提供支撐。在其所涉及的領域中,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佔主導。5G作為移動通信領域的重大變革,是當前“新基建”的領銜領域,不僅會帶動信息、通信和技術(ICT)全產業鏈發展,還將加快通信、製造、能源、交通、商業以及民生行業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變革。

有人一談到“新基建”,就將之和“鐵公基”、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計劃聯繫起來。其實,“新基建”並不是“鐵公基”式的基建,不是依賴於大量的建設用地和鋼鐵水泥等,而是數字經濟和信息經濟時代的產業配套。早在2018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要推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1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要“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有些地方在去年就開始佈局5G網絡設施建設,例如上海在2019年7月就開始實施《關於加快推進本市5G網絡建設和應用的實施意見》,聚焦以5G為引領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加快佈局基於5G技術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顯然,從時間上來看,“新基建”的初衷是為搶佔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轉型升級制高點創造基礎條件的戰略之舉。

既發力“科技端”的供給側改革,又針對新需求補短板

目前的“新基建”主要包含7大領域: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

前四大領域是發力“科技端”的供給側改革。5G技術不僅具有跨界融合屬性,將新一代ICT技術應用於傳統產業,而且兼容或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將破解制約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在信息傳輸、連接規模、通信質量上的瓶頸,提升製造業、服務業、民生領域的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

後三大領域屬於補齊基礎設施領域的短板。早在2018年9月國家能源局就規劃了12條特高壓工程。一方面是為了解決我國能源供需的地域性失衡,中國80%以上的煤炭、水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分佈在西部和北部地區,70%以上的電力消費集中在東中部地區,這也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基礎條件。另一方面特高壓正在與高鐵、核電一起成為中國製造的一張“新名片”加速“出海”,我國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成10餘條互聯互通輸電線路,我國是該領域唯一實現大規模投入商業運營的國家。中國軌道交通里程雖居世界第一,但人均城軌里程遠低於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將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納入“新基建”旨在推進城市群發展,城市群發展模式不僅在土地、能源、基礎設施的利用上更具效率,而且是消費主導經濟增長和消費升級的主平臺和動力源。充電樁是新能源汽車的基礎設施,這是典型的針對新產業和新需求的補短板措施。

現在一提到基建,有些人就會擔心是否會帶來債務等拖累後續經濟增長的問題。客觀來說,沒有超前的信息網絡設施建設,怎麼去迎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轉型升級?怎麼會形成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經濟類基建質量在141個經濟體中排名第28位,低於美日等發達國家。當然,“新基建”要吸取以前 “舊基建”中的教訓,不能“一哄而上”和重複建設,防止過量投資帶來的債務居高不下、金融風險和宏觀經濟波動。

“新基建”是“佔先機”的產業項目,是新時代的精準投資

由於“新基建”的主體是新信息技術應用和數字經濟的產業配套,其他一些基礎設施的短板也是具有明顯的產業配套特徵,或者說,“新基建”是“佔先機、補短板”的產業項目,是新時代的精準投資。特高壓是中國製造的“新名片,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是適應城市群發展模式的需要,提升規模經濟和要素集聚效應,充電樁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配套。因此,“新基建”具有鮮明的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的效率原理。“新基建”項目單體投資體量相對於以往“鐵公基”項目而言較小,投資主體不僅多元化,而且不會簡單追求建設規模的最大化而獲取收益,“新基建”項目獲取利潤具有長期性和戰略性,注重正外部性、規模經濟效應等市場原則和產業佈局的協調性和引領性。

“新基建”的“新”不只體現在領域上,而且在區域佈局、投資主體、投資方式上都表現出“新”的特徵。“新基建”注重規模效應,更加著重佈局於人口日益集聚的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城市群。“新基建”兼具新的公共產品和新的產業引領功能,其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將更加多元化,鼓勵各類資本參與,尤其是要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拓寬融資來源,發揮PPP等混合所有制經濟模式的優勢。在傳統的“鐵公基”基建領域,投資主體以政府投資為主,民間投資難以進入。“新基建”的主體是新信息技術應用和數字經濟的產業配套,市場化投資佔比較傳統基建要大,項目的投資回報率比傳統基建也要高,因為“新基建”支撐的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數字經濟,“舊基建”更多的是公共產品。因此,“新基建”將會通過更加豐富的市場手段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和運營。政府不僅要放開市場準入,對各類資本一視同仁,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而且要制定行業規則、設施標準、產業規劃佈局等,通過分類管理,引導和支持市場有序運行。積極運用專項債、專項基金、PPP等模式,探索產權質押等多樣化融資模式,發揮現有的創投引導資金、產業基金等作用,鼓勵創業投資基金、私募基金等社會資本支持“新基建”。

增強中國經濟的“韌性”,對世界數字經濟發揮引領作用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帶來困難和挑戰,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變壓力為動力、化危為機,大力推進實施“新基建”計劃恰逢其時。在短期,通過刺激投資需求實現穩投資穩就業穩增長,對沖疫情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據《中國5G經濟報告2020》,我國5G產業的投資將有著高達6倍的產出溢出效應。當然,“新基建”的初衷更多的是中長期效應,激發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槓桿的新動能,消除新技術大範圍應用和數字經濟所需基礎條件缺口,其兼備了短期拉動投資需求且長期構築經濟新動能的顯著特徵。

“新基建”已經按下“快進鍵”。目前各地密集公佈了2020年重點投資計劃,以“5G通信網絡建設”為代表的“新基建”項目尤為亮眼。例如,上海首個5G產業園3月12日在浦東金橋開園,依託於5G等先進技術的新興製造走上快車道。加之張江人工智能島、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的相繼崛起,上海的“5G+”產業蓬勃興起。一邊是“賦能”,華為上海研究所、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等國際ICT巨頭把新一代信息全球最前沿技術嵌入先進製造業;另一邊是“升級”,上海菸草機械、中微電子等相對傳統行業的企業在工業場景中應用5G+AI實現轉型升級;再另一邊是“延伸”,5G+AI技術還加速向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服務業和民生行業延伸應用。據中國信通院預測,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並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

面對世界的各種不確定性,“新基建”在增強中國經濟的“韌性”的同時,也將對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世界數字經濟發揮引領作用。從需求側, “新基建”有助於穩增長和穩就業,服務於消費升級,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供給側, “新基建”為迎接數字經濟賦能升級,特別是搶佔全球科技創新制高點創造基礎條件。

(本文為滬蘇浙皖“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重大問題研究”專項(2019CSJ01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 殷德生


新書推薦 New!

“新基建”:加速數字經濟的賦能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