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張勇軍:嬉笑怒罵話三嫂

【散文】張勇軍:嬉笑怒罵話三嫂

嬉笑怒罵話三嫂

小村不大,百十戶人家。村裡名人不少,廚子二哥、木匠大叔、土醫五爺、扎紙匠劉哥……,唯有三嫂另類,並無驚人之舉,盡是塵世間平凡民事,卻洋溢著傳奇色彩。

三嫂龍眉鳳目,身材魁偉,臀大腰圓,口齒伶俐刀子嘴,性格豪爽,大大咧咧,做事敢為敢當,是家族中的頭面人物,也是村裡不可或缺的和事老。無論各家個戶婚喪嫁娶,還是家庭糾紛,鄰里矛盾,婆媳不和,家長裡短,諸多紛爭,只要三嫂到場,苦口婆心,對長輩們幾句嘲諷,嬉言詼語,就當場煙消雲散;對晚輩們,既說又鬧,謾罵訓斥,亦誇亦撫,也迅速化干戈為玉帛。記得坤哥與妻子分手,三嫂幫他討回孩子的事,記憶猶新,至今難忘。那是解放初,坤哥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境窘迫,難以婚配,眼看就要打光棍了,坤母經常唸叨三嫂幫忙,三嫂沒少託人為坤哥找房媳婦。總算乘人之美,給坤哥找到對象成家,翌年生下男孩,全家喜出望外。孩子3歲,坤嫂變臉,嫌貧愛富,不聲不響,回到孃家一去不復返。三嫂支招,坤哥去看望多趟無果。坤嫂竟擅作主張改嫁,帶上幼兒重組家庭。坤母想孫痴迷,三嫂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決心當一次“黑老包”討回公道,叫上坤哥去坤嫂新家去要孩子。三嫂她們一見面,就來了個下馬威,謾罵訓斥:“人要臉,樹要皮,不要臉的下流女人,你這輩子要找幾個主啊!”“我真為你這種騷貨敗壞我們女人的名聲感到羞恥!”時而憤慨,罵之徵服;時而和氣,曉之以理,軟硬兼使。坤嫂理虧詞窮,羞愧難言,男方也不喜歡這個孩子,迫不得已交出男孩,似乎懂事的小子願意回到奶奶身邊。返回進村時,高興的坤哥,故意讓兒子騎在自己的肩膀頭上,兩隻大手牽著兩隻小手,耀武揚威地走在大街上。興高采烈的坤母,雙手合十,熱淚盈眶,虔誠地感謝三嫂。


【散文】張勇軍:嬉笑怒罵話三嫂


後來,坤母坤哥不幸相繼離世,坤哥不滿15歲的兒子小春成為孤兒。三嫂經常接濟他,不送吃,就送穿。單親家庭,母愛缺失,疏於教育,小春不斷地在村裡惹事。一次,孤苦伶仃的劉奶奶家少了1只母雞。那可是老人家的命根子啊!那時,兩隻母雞對她來說就是“小銀行”。攢5天雞蛋趕個集,雞蛋市裡換回錢,油鹽醬醋茶就有了著落。俗語:“雞蛋換鹽,兩不找錢。”說的就是當時代銷店裡“以物易物”,1個雞蛋換1斤鹽,也可換“洋油”、“洋火”、針頭線腦。所以,1只母雞對這位老人來說何等重要啊!老人家丟了雞心急如焚,大哭小叫。好善樂施的三嫂,聽到哭聲立馬趕到,問清緣由,勸說到:“您老別哭了,哭壞了身子,我一定幫你找回!”轉身跑到大街十字路口,跳上土堆,亮開嗓子怒罵:“哪個喪良心的窮鬼啊!幹這種傷天害理的事,偷了大奶奶的老母雞,吃了不得好死吆!早晚露餡,你怎麼在村裡做人啊……”,三嫂的“簸箕排”震天響,三嫂的罵街聲在村莊上空迴盪。罵得偷雞者心驚肉跳,罵得偷雞者悔恨懊惱。三嫂的罵街舉動,每每都能見效。聽到三嫂的謾罵聲,壞小子小春忐忑不安,驚慌失措,沉下心思,鼓足勇氣,絕不能對不起三娘。跑到屋裡,掀開簍筐,抱出母雞,悄悄送回,物歸原主,如釋重負。一口氣跑到大街上,氣喘吁吁低聲羞怯的喃喃自語,給三娘深鞠一躬,拉著三孃的手,邊走邊認罪:“三娘,我有罪!奶奶家的雞巳送回,是打是罵由您!”三嫂撫摸著孩子的頭流下了辛酸的眼淚,乘機叮囑:“小春啊!爭口氣,走正路,做好人,一輩子還早哩!”那個年代,三嫂罵街,曾是村莊的風景。她觸動了人們的良知,喚起了正氣,喚起了好村風。

上世紀80年代,三嫂擔任村婦聯主任,村事民事家事,事事揪心。春旺家的事格外纏手。小兩口要分家,父母老思想嫌難看不允。春旺兩口找上門來,要求三嫂出面調解。三嫂知根知底二老的脾氣不好對付,嬸子子性格好強,大叔倔強“8頭大牛拉不回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幾番做工作未成。正值仲秋,玉米收穫歸家,乘著晚上在家扒玉米棒,三嫂故意去幫忙,一邊幹活,一邊和風細雨,冷嘲熱諷,喜笑顏開,開導兩位封建疙瘩,連續3個晚上的攻心戰術,三嫂無私奉獻精神的影響,忠於打動了兩位執拗的老人,同意分家。擇日在三嫂的見證下,全家矛盾化解,各立門戶,老少高興,家庭和諧。三嫂樸實無華的言行,為村民排憂解難的故事不勝枚舉。

如今,三嫂老了。三嫂的嬉笑怒罵成為歷史的回憶。當下人類的文明進步日新月異,但回往過去,三嫂的精彩人生多麼淳樸,多麼耐人回味啊!

【散文】張勇軍:嬉笑怒罵話三嫂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後臺刪除。

【散文】張勇軍:嬉笑怒罵話三嫂

【散文】張勇軍:嬉笑怒罵話三嫂


作者:張勇軍,男,肥城市發改局退休幹部,有作品在報刊雜誌網絡媒體發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