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13根鐵鏈,重21噸,有314年曆史,出現過掉鏈子的情況嗎?

文|觀景說史

我國現如今被世界稱讚為“基建狂魔”,在基礎建設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近些年來國內的一些地標性建築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眾多的一、二線城市中,它們中既有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也有造型各異的各種大橋。

瀘定橋13根鐵鏈,重21噸,有314年曆史,出現過掉鏈子的情況嗎?

水流湍急的大渡河

而在300年前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古人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在洶湧澎湃的大渡河上也修建了一座聞名於世的橋樑——瀘定橋

瀘定橋上的13根粗大鐵鏈,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鐵環相扣構成,13根鐵鏈總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鐵鏈總重量達21噸,平均每根鐵鏈重量就超過1.6噸。

瀘定橋有何重要意義?

瀘定橋是瀘定縣境內一座跨大渡河的鐵索橋,因此還被稱為“大渡橋”,瀘定橋建成後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為了極其重要的一座橋樑。

瀘定橋13根鐵鏈,重21噸,有314年曆史,出現過掉鏈子的情況嗎?

瀘定橋

有對聯題道: “東環瀘水三千里、西出鹽光第一橋”

從瀘定橋建成以後,就成為了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軍事要津。瀘定橋作為四川通往西藏之間茶馬古道的交通咽喉,是維護中華邊陲民族和睦、國家統一的安定橋。

中國紅軍長征期間,勇士們勝利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壯舉而名揚中外,有“十三根鐵鏈托起一個共和國”的高度評價。

瀘定橋在300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當時修建這座鐵索橋時主要有三大難題:鐵索供應、鐵索過河以及鐵索固定。

當時的瀘定縣一帶不生產鐵,作為鐵鏈的鍛造者鐵匠更是稀少,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瀘定橋的建設者們遠赴雅安的滎經縣,因為當時這裡產鐵量大,整個冶鐵鏈比較發達。瀘定橋的十三條鐵索就是在這裡鑄造的。

瀘定橋13根鐵鏈,重21噸,有314年曆史,出現過掉鏈子的情況嗎?

瀘定橋的13根鐵鏈

鐵索做好了,就需要銜接河兩岸。最初的建設者們嘗試過用木船運輸鐵索過河,但多次嘗試都是無果而終。最終還是利用“索渡原理”,先將粗竹索系在河兩岸,竹索上再串上十多個短竹筒,再將鐵索系在竹筒上,然後從高往低拉動鐵索完成鐵索輸送。

鐵索運輸到對岸後,最後一個難題就是固定了。建設者們利用大塊條石在兩岸修建了堅固的橋頭,然後在兩端橋頭內挖深井,並且在井底用生鐵澆鑄橫向臥龍樁和縱向地龍樁,最後利用轉盤把所有鐵鏈與地龍樁相連扣緊。

瀘定橋13根鐵鏈,重21噸,有314年曆史,出現過掉鏈子的情況嗎?

瀘定橋

13條鐵索拉好後,兩條鐵索之間在5米的距離就相互環扣,然後再鋪上木板形成橋面,一座跨越300多年時空的鐵索橋就這樣建設完成了。

瀘定橋經歷300多年,13條鐵索有沒有出現過“掉鏈子”的意外情況呢?

根據《瀘定橋三百年大事記》的相關記載,瀘定橋在這300多年時間裡至少有三次掉鏈子的事發生,分別發生在1970年,1974年和1975年。

瀘定橋13根鐵鏈,重21噸,有314年曆史,出現過掉鏈子的情況嗎?

飛渡大渡河的瀘定橋

1970年6月21日,解放軍某分隊,到瀘定橋上參觀時,底鏈七號(上河往下數),距東岸30米處斷裂。隨後由工程指揮部派員將斷鏈從河中拉出,用起重卡環接好。

1974年3月,當時國家文物局撥款大修瀘定橋,在即將完成時,上游一側的扶手鍊忽然斷裂,並引發連鎖反應,造成斷鏈三根,橋面傾斜,導致放在橋面上的修理工具紛紛掉進河裡。

1975年,西藏某部退伍軍人組織參觀瀘定橋時,數十人上橋後,九根底鏈忽然斷裂三根,橋面傾斜四十五度。

瀘定橋的這三次“掉鏈子”,一次是因為施工所造成的,另外兩次則是由於參觀人數步伐整齊,致使橋產生強烈共振而導致“掉鏈子”。

瀘定橋13根鐵鏈,重21噸,有314年曆史,出現過掉鏈子的情況嗎?

瀘定橋

結束語:

1瀘定橋在1969年6月完成過一次修復,大修期間採用不少新工藝。到2020年,瀘定橋已經有314年的歷史。現鐵索橋鐵環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鑄有生產工匠所在的鐵匠鋪和工匠的標記,這是古代該橋維護的監督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