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在2024年部署完畢,對5G有啥影響?

白羊在這裡進擊


星鏈針對的是地面骨幹網,跟5G反而是很好的互補

首先華爾街的投資人不是傻子,即使有知識水平較低的人家智囊團隊絕非我們“民科”相比,人家能夠被馬斯克“忽悠”住那麼多年,並不是馬斯克忽悠水平太高,而是這真的是市場“錢”景。

關於星鏈計劃(Starlink)很多人有個誤區,認為這是針對個人終端網絡服務,很容易跟以前失敗夭折的“銥星計劃”聯繫起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星鏈計劃主要市場是針對地面骨幹網。現代移動互聯網體系實際上是骨幹網+基站兩個部分組成,基站通過微波通訊與用戶手機等移動設備連接,基站就是個大型無線路由器,而基站之間還是通過地面光纖鏈接。

地面骨幹網的建設費用和維護費用絕對不便宜,要翻山越嶺,跨海越洋。像2016年完工的由中美日共同出資建設的FASTER跨太平洋海底光纜,長1.3萬公里,帶寬60T,耗資3億美元,設計壽命是25年,如果發生海底地震或火山爆發還要花巨資修復。

而如果把這個骨幹網搬到太空上去就便宜多了,Starlink設計組網成本只有60億美元,衛星壽命5年,說難聽點現在全球海底光纜建設費用都差不多比這個高出十倍。更別說信號走衛星,速度比地面快一半,損耗也更低。所以Starlink用於骨幹網搭建,具有明顯的性價比優勢,而且接入端數量可以大幅度減少。而如果與個人終端連接的話,衛星自身電池容量根本無法支持與成千上萬用戶連接需求。

而星鏈計劃真正的對手是中軌道衛星通訊,星鏈衛星屬於低軌道衛星,覆蓋面積有限,所以需要上萬顆才能覆蓋地球。但這樣一來利用率太低,要知道地球上70%是海洋,陸地上也有相當大區域屬於人跡罕至區域,大部分的星鏈衛星實際上是閒置浪費狀態。而中軌道衛星覆蓋面則要廣的多,只需要二三十顆就可以覆蓋地球,利用率要高的多。

現在主要是中軌道衛星通訊還停留在L/S/Ka等波段上,G赫茲高通量移動通訊技術目前只能支持到地面四五百公里的低軌道高度。所以馬斯克也是在打時間差,如果中軌道高通量通訊衛星技術一成熟,他的星鏈恐怕就要歇菜了。


五嶽掩赤城


星鏈計劃對於5G不會有太大影響。它們的服務網絡不一樣,所解決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面向的是不同的群體用戶,沒有太大的交叉,不存在誰取代誰,因此不會對5G有影響。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星鏈(Starlink)計劃的設計理念,是通過大量相互鏈接的衛星和依據地理分佈的地面基站,構築一個覆蓋全球,提供可靠且價格合理的高速寬帶服務。星鏈將打破地域限制,打造一個完全不同於傳統通信的太空通信系統,是直接通過通訊衛星網進行全球連線,在全球任何一個地點就能實現通話互聯。不管星鏈計劃最後是否可以成功,它都會是一個偉大而又浪漫的創想。星鏈計劃最偉大的一個地方就是構建的是一個

全球的通信系統,也就是所全世界連城片,地球上任何兩個地方都能實現通信,這對於一基站為主的陸地公眾移動系統來說是不可能的。地面光纜無法完成任何地形上的佈線,而且在複雜地形上的佈線成本是極其昂貴的。要是兩個人口密集區但是地勢複雜無法建設地面基站但要快速數據通信怎麼辦?跨越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幾百公里無人區上建設起來的的成都-拉薩-日喀則-乃維拉-勒克瑙-新德里中印光纜,現在是將來也註定是建設維護成本極其昂貴的。要是星鏈計劃能夠成功,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而說星鏈計劃不會對5G造成影響,那是應為星鏈肯定是衝著互聯網骨幹網去的,肯定不是給個人用戶使用的,更多的是給有需求的機構組織、商業用戶或者VIP用戶服務。互聯網大部分的流量是本地服務,像個人通信和物聯網這些服務,大多通過接入點和光纖連接到附近的數據中心就可以完成,這些還是依靠以基站為主的陸地移動通信網絡。只有少數好價值的數據需要真的發送到遠方,這肯定是星鏈的主要服務對象。
個人服務以前不是衛星通信考慮的重點,以後也不太會是星鏈的重點。單人終端直接上星和以前的光纖接入專線一樣,只是給少數人的高價值附加服務,不會和普通的寬帶接入服務競爭。所以
不必拿個人流量帶寬乘以用戶數算星鏈計劃的性能要求,沒必要和5G這種終端接入技術對比,服務對象不同,它會是5G的補充與延伸,就像衛星電話和手機一樣,面對的用戶群體不一樣,互為補充,挺好。

JN技能管家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星鏈計劃不過是一個紙面計劃,而且即使按照馬克斯的計劃可以真正完成並且投入使用,和5G的用戶群體之間也很難有什麼重疊的部分,和5G網絡之間也不會有什麼衝突。

現在就移動通信系統來說,5G這種使用基站做為接入的移動通信網絡依然是基礎通信網絡唯一的選擇。

先不說馬克斯的星鏈是否可以成功,即使是可以成功的話,按照馬克思的計劃將發射12000顆衛星,對全球進行無縫的覆蓋。

按照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來算,單顆衛星平均需要覆蓋4.25萬平方公里。那麼請問,在一個4.2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會有多少用戶?

現在的人口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區域,那麼這4.25萬平方公里如果是陸地面積,會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人需要上網?單單是一個容量,就決定了衛星通信不可能做為基礎通信來使用。

而且,衛星通信也是需要使用無線頻率,為了保障容量還需要使用比較高的無線頻率,星鏈計劃使用的頻率是V、Ka/KU,這些頻率的信號由於波長短,繞射能力差,完全無法覆蓋室內區域,甚至還有很嚴重的雨衰、樹衰,使用限制都比較大,更進一步的使得衛星通信技術只能覆蓋一些類似於海上、沙漠等無人區域,這些地理條件比較適合衛星通信。

就現在來看,依然是沒有任何一種技術是可以取代以基站為主的陸地公眾移動通信網絡的。

星鏈計劃也不是免費的項目,使用費用也會讓用戶望而卻步。

對於資本來說,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盈利,星鏈計劃也不例外。龐大的衛星發射成本、維護成本、地面站建設和維護的成本,也將決定了星鏈計劃的使用費用也不會很低廉,對於絕大部分用戶來說,現在5G一個月128、129元都覺得貴,至於更昂貴的星鏈計劃,會和5G有什麼衝突呢。

5G也不僅僅是個人用戶上網,其實這不過是最基本的功能。

5G裡有三大應用場景,主要是給物聯網設備使用的,物聯網設備才是5G裡接入最多的終端。

5G三大應用場景包括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URLLC(超高可靠低時延)和mMTC(海量機器類終端通信),其中後兩個是主要是物聯網類的應用。物聯網類應用,80%左右會在室內,這個就直接的pass掉了衛星通信。

而且5G裡最重要的URLLC是低時延高可靠性,1ms級的時延,也是衛星技術無法解決的,衛星距離終端還是太遠了,其實就這部分,運營商還得部署大量的小基站去覆蓋室內部分,去改變網絡結構,引入邊緣計算平臺並且核心網下沉才能支持,這些都是衛星通信無法做到的。

總而言之,馬克斯的星鏈計劃是成功也好,失敗也好,其實都很難對5G有什麼影響,這兩種技術根本面對的用戶群體就不是一樣的。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極客談科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一句話概括,星鏈計劃對於5G網絡不會產生任何影響,但是對於馬斯克來說商業價值較大!

任何一項技術的普及脫離不開廣大的用戶基礎,缺失了成本優勢的任何技術並不具有競爭力。就連4G網絡流量還不捨得放心使用的我們,難道還真的異想天開想要通過衛星來訪問互聯網?5G網絡離我們尚且遙遠,頭頂的衛星大家還是睜隻眼閉隻眼放過他吧!

我們不懷疑馬斯克有能力來完成他的星鏈計劃,但是星鏈計劃真正的使命不是在當下,而在於未來!急於推出星鏈計劃,個人甚至懷疑馬斯克有搶佔航天資源的嫌疑。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推出的星鏈計劃從2019年開始至2024年結束,共計發射1.2萬顆衛星組成“星鏈”網絡,滿足人們低成本接入網絡的需求(這句話暫時可以當作笑話看)。

2018年3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就已經發射兩個星鏈測試衛星。2019年5月,打破了火箭搭載衛星的紀錄,一箭搭載了60顆衛星,並且成功將這60顆衛星送上了軌道。不過隨著星鏈計劃的推進,也暴露出來一些問題,例如會造成星空汙染,影響天文觀測,形成太空垃圾等等。


星鏈計劃是否有替代5G網絡的可能性

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當前制約5G網絡快速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

5G網絡雖然有著高速傳輸的優勢,卻使用頻率更高的波段,導致想要實現與4G基站覆蓋同樣面積需要更多的5G基站。因此,意味著5G網絡基站建設成本較高,那麼發射衛星您覺得成本會低於5G基站的建設嗎?

在來談談接收的問題,即便建成“星鏈”網絡,除非特殊設備依然無法實現網絡通訊(這與衛星電話類似)。為了實現網絡接入,仍然需要在地面建設微型基站來解決信號接收的問題,這樣無疑會增大運營以及維護成本。

最後再來談談接入用戶數量的問題,共計發射1.2萬顆衛星,每顆衛星總的信道容量最大20Gbps,假若按照4G最高網速100Mbps計算,總共才能夠滿足240萬人數的上網,更不要說按照5G網絡速度來計算。

星鏈計劃並不能取代5G網絡,只能是少部分人的遊戲。


如何看待馬斯克推出星鏈計劃這件事情

星鏈計劃如果單純的從民用這個角度來分析並不划算,但其具有的戰略意義遠遠高於其商業價值。

退而言之,將星鏈計劃應用於軍事領域,這相當於打通了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的網絡接入需求。將星鏈計劃看做是未來航天資源的一種掠奪,畢竟低軌道衛星資源相當緊缺,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一下就放置了1.2萬顆衛星,這將嚴重影響他國搶佔衛星制高點的計劃(這一問題已經凸顯,歐洲航天局在推特中稱,Aeolus衛星險與一顆星鏈衛星相撞)。


關於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對5G網絡是否會產生影響的問題,您怎麼看?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極客談科技


我先給結論,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對別國衛星有危害,但是要是說到5G這攤子事情,倒還沒有實際性的威脅。

但是馬斯克一直在堅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我們還是得小心為上。

SpaceX已經可以獨擋一面

首先,此次發射衛星使用的的火箭,已經是第4次成功回收的火箭,實際就是個5手火箭,也是人類歷史上回收次數最多的火箭沒有之一。

更恐怖的是,理論上10次以內不需要修,最多可重複使用100次。就當馬斯克在吹牛,打個折再打個骨折,也能再來5次吧,就問在座的各位怕不怕!

本貓最喜歡算賬,SpaceX的新火箭報價基本在6000萬美元左右,二手的打七折,5手的我們也算七折,就是4200萬美元。同期波音和洛馬的聯合發射同盟ULA發射報價—— 1.5-4億美元,在獵鷹系列可以做到ULA家宇宙神和德爾塔系列的全部發射能力的今天,面對這樣的雙十一都沒有的優惠骨折友情價,剁手的同學們得瑟瑟發抖了吧。

相對比上面的骨折價,SpaceX這次同期公佈的突破了整流罩回收技術,用的是一個原價600萬美元二手整流罩,幾百萬美元的成本說省就又省了,但我覺得似乎有些不值一提了。

我幫大家稍稍總結一下SpaceX手裡的航天產品:世界上唯一可以回收使用的——獵鷹9、世界上唯一可以回收使用的貨運飛船——龍飛船、世界唯一可以回收重複使用的載人航天飛船——龍飛船-2、世界現役最強大運力火箭——獵鷹重型火箭。妥妥的就是一個航天大帝國啊!

簡單的說吧,SpaceX完全有能力在順便賺錢的同時,實現顛覆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願望。

星鏈好比共享單車

我這裡不討論星鏈性能的恐怖,我只想說,太空的軌道不多,能夠實現優質通訊的軌道更少。那麼怎麼實現分配呢?就本著一個原則——先到先得。

馬斯克這次一下子就打算把1.2萬顆衛星送進軌道里面去,比現在地球所有的衛星都來得多,讓以後大家還有路可以走嗎?

我不敢回答。

要是談到5G,不得不說說華為的策略。你要是搶佔國內一、二線城市市場,當然星鏈就是廢鏈,因為你再便宜都比不過地面設施。

不過要是換成非洲的整體覆蓋,地面數據中心點基站距離超過1500km,那麼星鏈的優勢將更大,況且地面一米米的基建推進,國外的建設費用人員耗資絕對不能用國內的比較,這個時候,一切都是未知了哦。

結語

在這個世界上,能把航天這種枯燥無味的事業,玩到世人皆知的只有馬斯克一個人。

本來就是燒錢無底洞的航天科技,按照慣例,只有超級大國可以比一比賽,但是馬斯克為了個人的夢想,硬是玩出了花,我實在是佩服。

要在未來的世界繼續起主導的地位,那麼星鏈絕對是繞不過的坎,遲早都要嘗試的。


小段說科技


題主過於樂觀,2024年部署完畢?這不太可能。


事實上,通過衛星通信將是通信領域的終極目標,起碼是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可以演進的終極目標,當前國內的衛星電話月收費僅僅1000元/月,再過十年呢?也許收費已經等同於現在的4G套餐收費,這僅僅是技術的進步。


有人說,使用衛星通信的互聯網速度較慢,這也僅僅是個技術問題,十年之後的衛星通信網速將有多快?估計比現在的5G速度快吧?


一般的邏輯思維是2G 3G 4G 5G 6G……,而如果跳出這個圈子你會發現,降維打擊有多嚴重,如果衛星通信取得突破性進展,也就是滿足日常用戶的通信需求且價格較低,基本上現有的基站都可以取消。長期來看,衛星通信會取代基站通信。


我們用當前的眼光來看代衛星通信或許覺得它是一臺大哥大,但實際上二十多年前,手機本上也是大哥大,再過十年使用衛星電話的用戶可能多於使用移動電話的用戶。


北北138609327


應該把問題改一下:對世界的5G有啥影響?對中國的5G有啥影響。

我估計對世界的5G會形成一定威脅和影響。

但是對中國的5G影響有限。試想一個農村不讓裝衛星天線,網民用不了谷歌和油管的地方,你們真以為馬斯克的星鏈會有機會伸到你們家去?


大笑兩聲。


歸去來兮jack


1 首先明白星鏈計劃,靠的是衛星通信,5G靠的是基站。

2 衛星通信對於手機天線的要求比較高,現在的一般手機無法滿足。

3 衛星通信對於室內有很大缺陷,為了滿足室內也需要基站轉發。

4 衛星通信帶寬是個問題。

知道這些,差不多就明白了吧,衛星通信主要對於軍事方面影響比較大!


己難覓


太空網和地面網天地一體化


槍火和玫瑰


5G網絡更多的是依靠地面基站完成傳輸的。傳輸效果估計要比衛星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