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美國人的至暗時刻

好久沒有去影院了,今天,被妻慫恿著,去看了《決戰中途島》。

決戰中途島:美國人的至暗時刻

這樣的大場面的戰爭大片,美國人拍得好,沒得說。我沒資格做影評,只想說點行外或者題外的話。

中途島戰役爆發的1942年6月4日,實際上屬於標準的美國人的至暗時刻。

由於戰爭突然爆發,長期受孤立主義支配的美國,實際上完全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珍珠港被偷襲之後,海軍又損失嚴重。

事實上,在中途島戰役爆發的時候,美軍不僅海軍艦隻數量不如日本,差了很大一截,而且航母的質量也不如人。飛機則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也都不如日本。飛行員更是缺乏訓練,有作戰經驗的飛行員奇缺。

單就實力而論,當時的美軍,是打不贏這場戰役的。

儘管我們說美國的實力遠超日本,但如果此戰失利,那麼,說太平洋戰爭會拖延五年到十年,應該是可能的。如果再讓日本順利拿到印尼的石油,澳大利亞的富鐵礦,而且運回國內,那情況就更糟了。

事實上,對美國相當瞭解的山本五十六,之所以能同意跟美國開戰,就是幻想著可以通過最初的壓倒性勝利的打擊,為日本贏得時間,進而獲得更好的停戰條件。

當然,如果山本五十六的如意算盤得中的話,戰爭肯定會曠日持久,結果難料。

決戰中途島:美國人的至暗時刻

儘管由於美國的無線電和密碼破譯技術的先進,料敵於戰前,而且,戰役的進程,多少也有一點運氣的成分,如果從企業號上起飛的轟炸機中隊晚一分鐘發現日軍的航母,整個戰局也許就不是這樣了。

但是,我們不能不說,這場決定性的戰役,實際上是美日兩國軍隊勇氣的較量。

接連受挫的美軍,並沒有像日本軍部的某些大人物想象的那樣,士氣低迷,士兵貪生怕死。從史料上看,戰役中美國飛行員一撥又一撥的冒死轟炸,最終將參戰的四艘日本主力航母,全部送入海底,自己也折損過半。

要論勇氣,日軍也不差。

戰爭就是死人的,比較起來,美軍倒更在意軍人的生命,而日軍不在乎。日軍的自殺式襲擊,從戰爭開始,實際上就存在,為了天皇而死,甚至獻出全家人的性命,都是無所謂。

但是,在意個體生命價值的美國軍人,在戰場上的勇氣,卻並不比日軍差。他們基於個人英雄主義的大膽和冒險,往往能夠讓自己的犧牲更有價值。

就憑著這個,美國航母上的技術並不嫻熟的飛行員,最終讓比他們技術更好經驗更豐富的日本飛行員,大半窩囊地死在了航母上。

個人英雄主義的表現,不僅體現在飛行員身上,連他們的指揮官,都是如此。

決戰中途島:美國人的至暗時刻

尼米茲海軍上將,在美國軍界,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是個混蛋。哈西爾海軍中將,綽號公牛,只有斯普魯恩斯海軍少將稍微安分一點。

然而,就是這樣一些個性鮮明的將軍,硬是死扛著,讓美國度過了自己的至暗時刻。

把天皇當做終極價值,為了天皇可以集體 自殺,或者自殺性衝鋒,自殺性襲擊的日本人,看起來具有古典完美形象的日本人,最終,在一個個都有著弱點,都會害怕,戀著妻子兒女,有的甚至想半途退出的美國軍人面前,敗下陣來。

如果說,二戰最後的勝利,跟美國的國力的優勢,工業實力的優勢和武器的優勢是密切相關的,但中途島戰役的時候,美國的這些優勢,還沒體現出來,反過來,在武器裝備方面,反而是劣勢,然而,美國還是贏了,贏得很漂亮。

這說明什麼?

備註: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北國之鳴》,作者為張鳴,原題目為《美國人的至暗時刻》,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