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吨王”屡禁不止!治超为何如此难?

“百吨王”屡禁不止!治超为何如此难?| 中国汽车报

无锡高架桥侧翻事故刚刚过去不到半年,又一起群体“百吨王”超载事件甚嚣尘上。

3月9日凌晨,在河北省沧州市238省道交通交警联合检测站附近的千童镇,近百辆运送钢卷的“百吨王”车辆成群结队的由北向南肆意横行,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货车超载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在网友提供的视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车辆大多装载了五卷钢卷,按每卷30吨计算,车辆总重大约在160吨,基本可以判定为严重超载。

事实上,我国对货车超载治理十分重视。然而,行动频频却屡禁不止,常常陷入“无车不超”、“越治越超”的困局。我们不禁要问:在严格打击超载超限行为的当下,为何超载乱象迟迟无法根除?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无锡高架桥侧翻事件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治超风暴,可为何才短短半年时间,超载又死灰复燃?货运行业超载“顽疾”究竟该如何治?

“百吨王”屡禁不止!治超为何如此难?| 中国汽车报

超载已成顽疾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6万人,受伤50多万人,每年因车辆超限超载造成的损失超过300亿元,全国70%的道路安全事故和超限超载有关。据交通运输部门测算,车辆每超限超载30%,公路养护费用就要增加200%。因此,超限超载也被称为“公路第一杀手”。超载危害之大,促使交通管理部门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我国超载治理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9年,交通部颁发《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治理工作一年后终止;1997年7月,《公路法》颁布实施,各省随即又掀起一次治超高潮。然而,随着我国卡车保有量不断增多,超载问题日渐突出。

2000年,新《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发布,再次对车辆超限超载进行治理;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规定严禁汽车超载行驶,明确超限超载标准,并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多部门联动治超治限。2006年以后,全国多省市结合计重收费,逐步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综合治理超限超载。2011年,国家七部委再次发文联合治超;2016年7月26日,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批准发布《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标准》(GB1589-2016)。该标准规定了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的外廓尺寸及质量限值,成为路政、交管等部门公路超载超限治理的基本技术依据;同年9月21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实施《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该规定被称为史上最严治超令。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部等五部委再次联合治理超限超载,特别运用“一超四罚”的行政法律责任追究方式,加强执法查处力度。

“可以说, ‘9.21治超’工作开展之后的一段时间,全国超载超限运输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公路运输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交通物流行业资深人士王金伍坦言,2016年那一轮治超之后,路上很少能看到超载车辆。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个别地区未严格执行全国统一超载超限认定标准,再次给了超载行为钻空子的机会。

“国家制定各项法规,交管部门开展各类治超行动,无不证明治理超载的决心。但在执行层面却往往出现问题。”商用车行业专家刘维(化名)指出,很多地区的道路监管部门缺乏执行力,政策落实不到位。另外,不少卡车司机抱有侥幸心理,有的司机甚至摸清了查处超载的路段和时间,与监管部门上演“猫捉鼠的游戏”。与此同时,不少执法人员和“黄牛”勾结,以超载为契机收受好处,为超载群体充当“保护伞”,这使不法车辆更加肆无忌惮,进一步压榨了合规合法车辆的生存空间。

如今,记者随意在网上检索“超载”、“百吨王”等关键词,依然能够发现很多相关的报道。

3月8日夜间,山西省治超办在朔州市境内突击夜查,共查扣由蒙入晋的“百吨王”19辆。

3月11日深夜,张家口怀来县联合治超执法人员查获一辆“百吨王”,车货总重高达175吨。

3月13日凌晨4时,临颍交警联合交通执法部门查获一辆车货总重132.75吨的货车,超限率达171%。

“百吨王”屡禁不止!治超为何如此难?| 中国汽车报

利益驱动导致“百吨王”屡禁不止

当然,除上述因素之外,“百吨王”屡禁不止还有多方面原因。

“超载超限是公路货运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市场无序、监管疏松,导致合法运输难以为继。”王金伍介绍说,现在很多地区并没有严格落实超载强制卸货的规定,只要缴纳罚款便可继续上路。正是因为违法成本较低,才导致“百吨王”难以根除。

中铁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高维志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超载难以杜绝,背后是利益驱动。在金钱的诱惑下,超限超载自然就成为横亘在物流行业中的老大难问题。

“其实,卡车司机知道超载不可取,但有时真是不得已而为之。”卡车司机王重洋道出了货运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近年来,货运市场运力冗余现象不断加剧,从而出现了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因为运力不足而超载;市场环境差的时候,又因为有更多的运力而被迫超载。究其原因就是行业发展太快,准入门槛太低,竞争规范化程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货运行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加上社会运力过剩,货运行业逐步陷入打价格战的怪圈,而运价不断下探,最后只能靠超载来弥补。于是,我国公路货运行业就在低价竞争与超限超载中形成恶性循环。

“除市场因素外,各地治超标准不统一,也是‘百吨王’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江西省高安市一位货运物流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2016年12月至2017年上半年,高安市全市集中整治超载行为,当地不少货运企业弃用“百吨王”车型,更换轻量化车型。但由于周边区域仍允许超载车辆通行,给高安市货运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致使一些运输从业者重新走上超载的老路。

对此,江西省高安市汽运产业协会会长聂国军强调,区域治超应当是一盘棋,治超要统一标准,才能让一些心存侥幸的卡车司机没有空子可钻,只有区域治超标准统一,才能引导公路货运行业形成良性竞争,让卡车司机不再铤而走险。

“除此之外,现在的车辆轮廓尺寸越来越大,发动机动力越来越强劲,非法改装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也变相给超载超限的车主提供了生存空间。”王金伍补充说。

“百吨王”屡禁不止!治超为何如此难?| 中国汽车报

“黄牛”助力 “百吨王”顺利通过层层关卡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治超力度,自“9.21治超”新规实施后,2017年11月,交通运输部与公安部再次联合印发《关于治理车辆超限超载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严格规范治超检查和处罚行为。可高压之下,为何“百吨王”依然频繁出现?它们又是如何通过层层关卡的?

据知情人透露,在“百吨王”常年活跃的地区,会有一群看路带车人,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来保障“百吨王”能够顺利通过检查站。据悉,这群带路人不仅借助科技手段来判断执法人员的位置和动向,还利用各种关系让检测站暂时性“失效”,从而让“百吨王”轻松通过关卡。有些本领大的带车人甚至会采取包趟、包月的形式,确保“百吨王”畅通无阻。

“在卡车司机的朋友圈中,肯定会有各地带车人(黄牛)的身影。只要你给带车人足够的钱,无论车辆超载多少,都能安全过关,如果出现问题,对方会承担全部责任。”河北卡车司机焦玉虎告诉记者,在我国很多地区,超载车辆花钱过卡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一般短途运输居多,他们集中在夜间行动,通过“黄牛”来行贿相关执法人员,以达到顺利过检的目的。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曾在《沉重的超载》报道中,对带车人进行过深入调查。暗访过程中,带车人明确表示,每辆车交200元带车费,便会协调好巡查车辆撤离,保证路上平安。他还承诺,如果常跑这条路,只要办理月票,就能一路畅通。

“上述情况完全属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路检测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带车人是货运行业出现的一种特殊职业,他们会主动拉拢检测站的工作人员,许诺给予一定的好处,并和检测站当班领导事先商定超载货车过站的时间和方式,再由中间人组织货车安全过检。由于车辆通过检测站的时间一般在凌晨四五点,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才导致他们如此肆无忌惮。

“带车人不仅向执法人员行贿,还会对严格执法的路政人员打击报复。由于带车人的暗箱操作,致使超载车辆在公路上横行无阻,极大危害道路和交通安全。”王金伍表示,在“黄牛”的怂恿下,一些胆大的卡车司机会采取故意遮挡车牌或采用套牌的方式,来逃避交管部门的监管,严重破坏了运输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百吨王”屡禁不止!治超为何如此难?| 中国汽车报

根除超载行为 需源头治超

“超载超限行为不仅严重破坏公路和桥梁设施,容易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严重扰乱运输市场秩序。”此前,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局长吴德金曾公开表示,超载超限车辆危害重大,不仅大幅缩短公路正常使用年限,而且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那么,如何才能彻底根除“百吨王”?

“首先是狠抓车辆生产改装和货运违法装载这两个源头。”吴德金表示,治超工作是一场难度极大的攻坚战,超载超限的深层次原因尚未完全消除,特别是货车非法改装、货运源头违法装载等现象仍然较为严重,给路面执法带来巨大压力。控制不住源头,仅靠路面执法,无法从根本上治理超载行为。因此交通运输部将针对与超载超限相关的车辆生产、改装、销售、注册、市场准入、检验、使用和路面检查执法等全过程、各环节,逐一落实了责任主体,从源头遏制非法超载超限行为,使治超工作由被动防守变主动出击。

其次,构建路面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完善道路监控网络,加强路面联合执法,严格实施“一超四罚”。吴德金介绍说,路面执法是治理违法超载超限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一道不能被突破的底线,必须强力推进。但一直以来,部分地区路面执法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路面监控网络不完善、路警联合机制不健全、执法手段较单一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成效。围绕这些薄弱环节和困难问题,未来交通部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措施,着力通过完善监控网络、强化处罚措施等,使路面执法真正发挥好防火墙的作用。

此外,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借助科技手段治超,实现治超数据实时上传,用数据和监控说话,尽量减少人为执法干预环节,并且把超载超限行为建立信用记录,对列入严重失信“黑名单”的道路运输企业和驾驶人,取消其运输资格。

在治超问题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戴定一认为,公平与效率不能混淆,政府应更多关注公平,严格执法,创造公平的执法环境,这样市场会有一条准绳,自然会遵照这条准绳去行事,如果这条准绳出现问题,市场就会混乱,超载现象更不会停止,将超载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是很好的做法,有助于推动治超工作向前迈进;在市场层面上,更多应该从效率入手,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优化组织模式来提高盈利水平,逐步消除超载的经济动机。

“事实上,治超常态化是解决公路运输市场超载问题的前提条件。”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红认为,纵观十多年来的治超行动,主要呈现阶段性治理和行政性治理两大特征,这就陷入了“一治就好,一放就超”的怪圈。因此,治超工作需狠抓不懈,当作一场持久战来应对。

无锡市公路管理处副处长荣武看来,超载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治超没有形成多部门、全环节的治理,导致超载越来越严重,甚至形成了恶性竞争。所以需要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让整个运输行业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我们也特别期待有关部门能够有效联动起来,丰富执法手段和举措,加大对执法部门的追责措施,严惩相关部门知法犯法、不作为、乱作为,真正为公路运输行业规范化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王金伍最后说道。

“百吨王”屡禁不止!治超为何如此难?| 中国汽车报

言论:让每一辆大货车都行驶在阳光下

在我国公路运输行业,治超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便开始治理超载超限。2000年,《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2000年第2号令)出台后,我国超限运输车辆通行管理和治理违法超限运输工作由无序、间断、不规范的状态,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2004年,交通运输部等九部委开展联合治超以来,全国货车严重超载超限行为得到有效遏止;2016年,史上最严的治超令又应运而生。可以说,在治超的道路上,我们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即便如此,超载行为仍然没有销声匿迹,甚至还被业内人士吐槽为治超、治超,越治越超。

超载超限属于违法行为,却依然有不少卡车司机铤而走险,究其根源,自然离不开一个“利”字。无论是卡车司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还是相关执法人员 “吃拿卡要”,亦或是整个货运行业出现恶性竞争,都让个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真的是那些违法车辆“游击战”打得好?还是典型的“灯下黑”?在此,笔者强烈呼吁公路货运生态链上的每一个人都能严于律己,也呼吁相关部门深挖超载超限的源头及整个利益链,揪出“百吨王”背后的真正毒瘤,让每一辆大货车都能行驶在阳光之下。

“百吨王”屡禁不止!治超为何如此难?| 中国汽车报“百吨王”屡禁不止!治超为何如此难?| 中国汽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