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中国之河北:邢台市。

邢台地名由来

宣和二年宋徽宗取“邢州”和“行台”各一字,改龙冈县为邢台县,属信德府,邢台名始此。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说:“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竞流,故称井方,《易经》曰“井,德之地也”,上古时期黄帝曾在邢台干言冈一带耕作,《诗经·国风》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黄帝教民开发利用井水,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后世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即为“邢”,“邢”作为地名,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商祖乙九祀圮于耿,迁邢”。

地名看中国之河北:邢台市。

邢台历史

邢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属冀州。公元前17世纪,西方姜姓井族(邢族)东徙冀南,以族名命地“井”(邢,今邢台)。商为京畿地,“邢”字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商祖乙九祀,圮于耿,迁都于邢”,《史记·殷本纪》也记载:“祖乙迁都于邢”。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为“邢侯”,置邢国,统辖邢地,邢侯曾在今邢台县浆水村建立行台一座,“台”字即源于此。春秋属晋,战国归赵,西北部为中山国地。秦代东部属钜鹿郡,西部属邯郸郡,西北属恒山郡。西汉大部为钜鹿郡地,属冀州。东汉为钜鹿、魏、清河3郡地。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石勒曾定都于襄国(今邢台),国号后赵,修筑“建平大城”。建武元年(335年),石虎迁都于邺,置襄国郡,为陪都。北魏时北部属冀州和钜鹿、长乐郡地,南部属相州,含魏郡、广平郡地。隋初为赵、冀、魏、贝等州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邢州。大业三年(607年)罢州,复置襄国郡,治龙冈县(今邢台市区),贝州改为清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襄国郡为邢州。天宝元年(724年)罢州,改属钜鹿郡。至德二年(757年)复邢州。五代时期在邢州设节度使。宋宣和元年(1119年)罢邢州,置信德府。宣和二年宋徽宗取“邢州”和“行台”各一字,改龙冈县为邢台县,属信德府,邢台名始此。宣和七年(1125年)为金地。金天会七年(1129年)改府为州。元中统三年(1262年)改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1265年)改路,明洪武初复府。清沿袭明制,属直隶省。1913年废府,属直隶省冀南道,1914年属大名道,1928年各县直属河北省。1936年属第十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分属河北省第十三、十四、十五行政督察区。1945年析邢台县建邢台市(县级市),属冀南行署。1949年建河北省邢台专区,同年邢台市降为镇,属专区。1953年复置邢台市,仍属邢台专区。1958年邢台专区并入邯郸专区。1961年重建邢台专区。1964年山东临清市卫运河以西地域分建临西县,划归邢台专区。1970改为邢台地区。1980年邢台市设桥东、桥西、郊区3区。1983年邢台市划出,为省辖地级市。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1988年邢台市郊区撤销,其辖区分别入桥东区、桥西区。1993年6月撤销邢台地区,地区所辖各市、县划归邢台市。

截至2018年,邢台市下辖2个市辖区(桥西区、桥东区)、15个县(邢台县、内丘县、临城县、隆尧县、任县、柏乡县、南和县、宁晋县、巨鹿县、平乡县、新河县、广宗县、威县、临西县、清河县)、代管2个县级市(沙河市、南宫市),另有1个经济开发区(河北邢台经济开发区)。

地名看中国之河北:邢台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