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藝術的四種底色(背景顏色)

底色即卷軸繪畫的基礎或背景顏色。在西藏藝術中有四種底色:多色,黑色,金色和紅色。第一種並不能完全作為真正的顏色類型,其定義即繪畫底色使用了混合色彩。在西藏和喜馬拉雅藝術中這種類型的繪畫是最為常見的;早起印度梵本,如文殊師利根本續等,即有相關繪製的描述與解釋。

喜馬拉雅藝術的四種底色(背景顏色)

釋迦牟尼佛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編號:60648

黑色,金色和紅色,這三種顏色類型則是根據由早到晚的時間順序而各自發展的。 (多彩最早;紅色最末。)通常這三種顏色的選擇及使用涉及到引發特定的情緒與感受,仰或實現某種特定的功能。例如,黑色是為了警醒,恐懼和保護。金色則表徵財富,奇蹟和充裕。紅色則代表了懷攝,權力與決斷。

黑色背景的繪畫可追溯到14或15世紀。甚至在更早期的一些畫作中,則使用尸陀林中的炭灰灰燼來渲染畫布並繪製憤怒尊。有關黑色背景繪畫的文本來源為印度佛教中的無上瑜伽續部。傳統上,黑色背景的繪畫僅適用於憤怒和怖畏的題材。在金剛乘無上續部中有所謂四業,而這些則與四種特定的顏色相關:息為白,增為黃,懷為紅,誅為黑或深藍。

喜馬拉雅藝術的四種底色(背景顏色)

瑪哈嘎拉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編號:22

金色背景的繪畫據說遵循了早期的傳統,即直接作畫於無有其他裝飾的中國金色娟布上。而由金粉製成的金色背景繪畫,其描繪的主題也與之前提及的未經拋光的娟布上所畫主題相同。通常佛陀為金色背景畫中最為普遍的題材,有云“佛身光耀如金山”。由此可見,金絲或金色背景的畫作是獨立於密續理論而發展起來了,其出現原因可歸為藝術家的創造力,富有捐獻者的贊助以及可用材料等因素。

喜馬拉雅藝術的四種底色(背景顏色)

無量壽佛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編號:8005

以氧化鐵或硃紅色調製為底色的紅色繪畫通常適用於密乘中被稱為威權或懷攝的本尊。此外,它也可作為在寂靜本尊,德高望重的上師以及宗教領袖等形象的繪製上。對於紅色背景中的人物形象,通常以黃金勾勒或渲染。從17世紀開始,紅色背景的繪畫逐漸流行的開來,尤其在西藏中部,因第五世達賴喇嘛與其攝政德西桑結嘉措對藝術的重視與資助而得以蓬勃發展。

喜馬拉雅藝術的四種底色(背景顏色)

觀音菩薩 喜馬拉雅藝術資源網編號:612

後世的畫家越來越多的在畫作中混合紅色和金色,而逐漸讓我們難以區分。例如一幅繪畫中可能背景全為紅色,但圖中的所有的人物形象則以金色填充。越到晚近,藝術家則更傾向於追隨自己的靈感。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的一些藝術家,甚至開始以銀色作為繪畫背景。而在當代,將佛陀,度母或任何本尊護法等形象描繪在黑色,紅色或金色背景的繪畫中則更為普遍。

1.若您需要引用、轉載本平臺發布的內容只需要註明來源及原文鏈接即可 ,如涉及大麵積轉載,請來信告知,獲取授權。

2.本平臺所提供的行業資訊等內容為第三方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部分報媒/平媒內容轉載自網絡合作媒體)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係我們,本平臺將在五個工作日內改正。

3.若您的網站或機構從本平臺獲取的一切資源進行商業使用,請先來信告知,獲取授權,否則“久仰不如親鑑”(簡稱“本平臺”)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久仰不如親鑑”特此鄭重法律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