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先搞懂什麼是經濟

經濟危機?先搞懂什麼是經濟

上來我們必須給自己一個大膽的假設我們成為了當今的美國總統,現在我們面臨一連串問題如:股票市場連續熔斷、企業關門、失業率上升、消費降低,全國吃瓜群眾都在指望著我們有方法去解決一切經濟上難題,當然在作出任何決策之前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有很多,因為每次經濟危機感覺都差不多,但是背後構成危機的原因總是不一樣的。如果上一次經濟危機中奏效的方法在這一次不奏效怎麼辦?是用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還是先控制現有的口罩供給?下面本文就為各位總統介紹各種手段和工具去修復我們面臨的經濟情況。


貨幣政策(利率)

首先我們來談談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貨幣閘門的松與緊,控制這棟閘門的就是我們熟悉的利率,大家應該知道我們的利率是由央媽控制的併發布的,然後由商業銀行加一點點差價把這個利率傳遞企業和人們。理論上來說大部分央行是獨立運營的的,央行的存在為了兩點:第一要穩定的良性的通貨膨脹;第二要維持經濟的正常發展;當然是要按順序來的,如果良性的通貨膨脹和經濟正常發展只能選擇一個的話,理論上央媽會選擇前者。

正常來說如果經濟出現轉頭向下的跡象,意思就是人們就是消費慾望越來越少、對未來的經濟預期表示擔憂的時候、或者像如今出現極端情況沒辦法進行外出消費的話,直接導致市場上買東西的人少了,那麼順其自然產生的交易也會減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會製造更加少的產品、減少員工(失業率增加)、失業人士無法獲得工資進行消費,這樣整個社會的經濟就會出現危機而且會繼續惡性循環下去。企業也會被逼到沒辦法,只能對商品和服務進行降價促銷從而對應消費者需求的減少,直到最後這樣會導致所有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下降,經濟學家們稱之為通縮。

通縮是所有國家的央行最不願意見到的情況,因為之前提到央行最關注就是維持穩定的溫和的通脹,因為央行必須要維護該國家的貨幣,甚至凌駕於國家的經濟至上。為了市場不出現通縮,央行理論上會降低利率去對應將要來到的危機,降息的意思就是當人們和企業去銀行貸款的時候變得更容易和更便宜,銀行也更加願意把借出去,最後導致市場上會有更加多的錢,人們可以用這些錢進行投資或者消費,消費或者投資也會帶動企業進行生產,生產需要更加多的工人,失業率下降,人們有了工資之後就會去選擇消費,從而因為需求恢復正常,價格也不會下降(導致通縮),最後經濟回到正常發展的正循環。

其實為什麼央行一直要維持所謂溫和的通脹呢?為什麼經常說溫和的通脹是好事?因為在溫和通脹的壓力下我們手上的現金購買力會一直在下降,這樣間接引導人們去消費或者投資,從而對整體經濟發展有正面的作用。總結後我們發現好像挺簡單的,假設出現經濟危機直接請求央行降息,接著商業銀行也降息,然後人們和企業向商業銀行借錢去進行消費和投資,慢慢經濟就會恢復正常。一切都如此理想當然貨幣政策總體來說還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通常會比較慢,有時候可能會太慢而導致到危機不能單靠貨幣政策去解決,所以引出我們下面的話題——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稅)

財政政策用我們聽得懂的話來說就是,政府對哪些人收多少稅和政府把這些納稅人的錢用在哪裡,我們經常聽到兩種財政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收縮性財政政策。通俗來解析收縮的財政政策就是指提高各項稅收從而限制過熱的經濟,國家提高收稅其實和普通人存款一樣,需要把一些錢存去安全賬戶以備不時之需。反之寬鬆的財政政策就是降低各項的稅收去刺激疲軟的經濟。正常來說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比下來,財政政策會比貨幣政策更加快的見效果。其中一個原因是在當今的市場上有成千種不同的稅項,例如經常聽到的印花稅、所得稅、增值稅等等。所以政府可以視情況而定挑選精準的稅項去減免,舉個例子假設發現消費乏力,其實可以考慮降低所得稅這樣人們下月的工資裡面就會出現意外驚喜從而促進消費,發現股票市場不斷下跌還可以考慮降低印花稅,通常印花稅的下降都會被投資者視為“政策底部”信號,所以可以利用專項的降免稅項去實現“精準打擊。”當然還有更刺激的的手段在我國是沒有見過的,經濟學家稱之為“財政刺激”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澳大利亞政府就給每個納稅人多發了900美元,使得短時間內人們的消費需求迅速增加從而希望經濟能夠極速恢復正常。當然這樣直接派錢給人民群眾的行為是的確比較極端的做法,更加正常和溫和的做法應該是把納稅人的錢投資基礎建設上,像建造地鐵、高鐵、高速公路、飛機場等基礎建設。這其實也是間接把錢給到人們的手上,因為基建是需要僱傭很多的僱員去進行工作的,這些幫助建設的僱員拿到工資之後理論上也會消費或者投資間接增加了需求,這個方法明顯會比直接派錢更加高明。畢竟在兩樣的本質其實都是“刺激經濟”,後者刺激完之後還會留下大量的基礎設施為政府的未來產生更多的收益。當然基建拉動也是有很多不足之處的,其中之一便是成效展現可能會比較慢,畢竟不可能會比直接派錢更加有效和快速。當然投資在基礎建設也被證實依然有效,因為它不僅對當下的經濟間接增加了需求,還能為未來政府的收入做貢獻。(怪不得先知住的地方的人行道天天拆完又裝,裝完又拆原來是基建)


供給的危機

當然以上提到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是對應經濟危機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之前提到的所有的工具都是為了解決需求側的問題,那麼如果不是需求側這邊出現了問題而是供給側呢?假設有一種特殊的病毒使得工廠企業關門、飛機停飛、船運停止,員工無法正常上班這些問題。但是認真分析後這些問題都不會影響消費者的需求端,而是本身供給端本身出現了問題(搶廁紙、搶口罩等),意思就是消費者都非常願意去進行消費,但是貨架上面可能不存在任何商品,因為商品的供給出現了問題。如果是供給側出現了問題其實對政府和央媽來說一時間也是非常應對的,因為供給的短缺導致物價上漲,央行不能進行降息去應對供給的危機,因為本來的物價已經在上升如果繼續降息的話會使得物價進一步攀升直接導致惡性通貨膨脹,所以降息是不可取的。那麼竟然貨幣政策已經無法挽回敗局最後只能看政府的財政政策如何去維持這些大型企業的正常運行從而保證供給側的正常運作。


財富的增加和財產的損失

說到這裡先知很有義務給各位看客普及下這些跨國大型企業,它們在當今社會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它們通常在世界各地僱傭成千上萬的員工,而且製造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務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而狡猾的跨國企業們對這些都瞭如指掌。當然先知學的是管理學所以都知道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利潤最大化,那麼它們的CEO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必須是短期內(任期考核)。假設今年一家大型跨國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利潤,而且還因為某些原因令到它們得到了稅收優惠,這樣它們手上會拿著大量現金,當然它們如果按照邏輯上是應該把一部分的現金存在應急資金賬戶以便不時之需。但是當考慮到要在短期內實現股東利潤最大化的時候大部分CEO是不會選擇設立所謂的“應急資金賬戶”的,因為他們覺得根本沒有必要,即使真的出現了大型的危機政府和納稅人的錢會成為最後的“擔保人”,所以大部分企業會選擇把錢投資到更賺錢的項目上或者進行回購股票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公司的市值增加從而達到股東的利潤最大化。那究竟是為什麼跨國企業其實最不願意把一部分資金放到應急資金賬戶裡呢?為什麼政府願意用納稅人的錢作為他們最後的“擔保人”呢?

因為如果把錢放進應急賬戶裡這些錢是會慢慢失去購買力的,這不是CEO們想見到的結果,CEO們必須在短期內最大化股東們的利潤,不然自己的位置隨時又可能就會被替代,而且如果真的出現了所謂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它們也根本不需要應急資金,因為它們“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同名電影值得一看),它們知道政府最後肯定會用納稅人的錢出手去救助他們,從而變成行業的潛規則(劣幣驅逐良幣),它們不斷想辦法想在短期創造更高的利潤甚至不惜使用了槓桿。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多家大型金融機構就是這樣被政府出資救助才能勉強脫離破產的命運,很多情況下它們可能真的太大而不倒了,更加可笑的是在危機期間美國政府撮合了很多大型銀行的收購和合並,美其名曰合是希望它們能夠債務重組和改善經營結構從而能夠渡過金融危機,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使得它們現在更加大而不倒。現在這種現象發展到成為一種道德上的問題,企業只要發展的得足夠大的時候它們就再也不需為承擔的風險買單因為它們知道政府肯定會在最後時刻出手的。當然美國政府當年可以選擇直接不給予這些大型金融機構任何經濟上的援助任由這些企業、銀行、甚至保險公司逐一破產,但是這樣會引來災難性的後果,直接導致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的瓦解,甚至使得整個社會經濟倒退十年。沒有任何一位領導人願意看到在自己的任職期內出現大蕭條,從而留下千古罵名,所以對各大金融機構伸出援手是似乎就是唯一符合邏輯的選擇。但是最後受傷的不是這些大型的金融機構也不是政府而且普通的納稅人你我他。


總結

總得來說決策者作出每一項經濟的決策其實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要了解掌權者其實也是很不容易,決定每一項財政或者是政策都是經過嚴密的考慮才會頒佈的,有人說最近美聯儲直接降息到0很多人還笑人家才“一對3”美聯儲直接“王炸?”最近還不斷量化寬鬆印錢?其實美聯儲很有可能已經意識到當下情況嚴重性絕對不止“一對3”那麼簡單。


經濟危機?先搞懂什麼是經濟

以上文章均不構成投資建議,純屬先知個人觀點

大家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同名公眾號獲得最新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