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先搞懂什么是经济

经济危机?先搞懂什么是经济

上来我们必须给自己一个大胆的假设我们成为了当今的美国总统,现在我们面临一连串问题如:股票市场连续熔断、企业关门、失业率上升、消费降低,全国吃瓜群众都在指望着我们有方法去解决一切经济上难题,当然在作出任何决策之前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有很多,因为每次经济危机感觉都差不多,但是背后构成危机的原因总是不一样的。如果上一次经济危机中奏效的方法在这一次不奏效怎么办?是用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还是先控制现有的口罩供给?下面本文就为各位总统介绍各种手段和工具去修复我们面临的经济情况。


货币政策(利率)

首先我们来谈谈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货币闸门的松与紧,控制这栋闸门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利率,大家应该知道我们的利率是由央妈控制的并发布的,然后由商业银行加一点点差价把这个利率传递企业和人们。理论上来说大部分央行是独立运营的的,央行的存在为了两点:第一要稳定的良性的通货膨胀;第二要维持经济的正常发展;当然是要按顺序来的,如果良性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正常发展只能选择一个的话,理论上央妈会选择前者。

正常来说如果经济出现转头向下的迹象,意思就是人们就是消费欲望越来越少、对未来的经济预期表示担忧的时候、或者像如今出现极端情况没办法进行外出消费的话,直接导致市场上买东西的人少了,那么顺其自然产生的交易也会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会制造更加少的产品、减少员工(失业率增加)、失业人士无法获得工资进行消费,这样整个社会的经济就会出现危机而且会继续恶性循环下去。企业也会被逼到没办法,只能对商品和服务进行降价促销从而对应消费者需求的减少,直到最后这样会导致所有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经济学家们称之为通缩。

通缩是所有国家的央行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因为之前提到央行最关注就是维持稳定的温和的通胀,因为央行必须要维护该国家的货币,甚至凌驾于国家的经济至上。为了市场不出现通缩,央行理论上会降低利率去对应将要来到的危机,降息的意思就是当人们和企业去银行贷款的时候变得更容易和更便宜,银行也更加愿意把借出去,最后导致市场上会有更加多的钱,人们可以用这些钱进行投资或者消费,消费或者投资也会带动企业进行生产,生产需要更加多的工人,失业率下降,人们有了工资之后就会去选择消费,从而因为需求恢复正常,价格也不会下降(导致通缩),最后经济回到正常发展的正循环。

其实为什么央行一直要维持所谓温和的通胀呢?为什么经常说温和的通胀是好事?因为在温和通胀的压力下我们手上的现金购买力会一直在下降,这样间接引导人们去消费或者投资,从而对整体经济发展有正面的作用。总结后我们发现好像挺简单的,假设出现经济危机直接请求央行降息,接着商业银行也降息,然后人们和企业向商业银行借钱去进行消费和投资,慢慢经济就会恢复正常。一切都如此理想当然货币政策总体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通常会比较慢,有时候可能会太慢而导致到危机不能单靠货币政策去解决,所以引出我们下面的话题——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税)

财政政策用我们听得懂的话来说就是,政府对哪些人收多少税和政府把这些纳税人的钱用在哪里,我们经常听到两种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收缩性财政政策。通俗来解析收缩的财政政策就是指提高各项税收从而限制过热的经济,国家提高收税其实和普通人存款一样,需要把一些钱存去安全账户以备不时之需。反之宽松的财政政策就是降低各项的税收去刺激疲软的经济。正常来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比下来,财政政策会比货币政策更加快的见效果。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当今的市场上有成千种不同的税项,例如经常听到的印花税、所得税、增值税等等。所以政府可以视情况而定挑选精准的税项去减免,举个例子假设发现消费乏力,其实可以考虑降低所得税这样人们下月的工资里面就会出现意外惊喜从而促进消费,发现股票市场不断下跌还可以考虑降低印花税,通常印花税的下降都会被投资者视为“政策底部”信号,所以可以利用专项的降免税项去实现“精准打击。”当然还有更刺激的的手段在我国是没有见过的,经济学家称之为“财政刺激”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澳大利亚政府就给每个纳税人多发了900美元,使得短时间内人们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从而希望经济能够极速恢复正常。当然这样直接派钱给人民群众的行为是的确比较极端的做法,更加正常和温和的做法应该是把纳税人的钱投资基础建设上,像建造地铁、高铁、高速公路、飞机场等基础建设。这其实也是间接把钱给到人们的手上,因为基建是需要雇佣很多的雇员去进行工作的,这些帮助建设的雇员拿到工资之后理论上也会消费或者投资间接增加了需求,这个方法明显会比直接派钱更加高明。毕竟在两样的本质其实都是“刺激经济”,后者刺激完之后还会留下大量的基础设施为政府的未来产生更多的收益。当然基建拉动也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的,其中之一便是成效展现可能会比较慢,毕竟不可能会比直接派钱更加有效和快速。当然投资在基础建设也被证实依然有效,因为它不仅对当下的经济间接增加了需求,还能为未来政府的收入做贡献。(怪不得先知住的地方的人行道天天拆完又装,装完又拆原来是基建)


供给的危机

当然以上提到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对应经济危机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之前提到的所有的工具都是为了解决需求侧的问题,那么如果不是需求侧这边出现了问题而是供给侧呢?假设有一种特殊的病毒使得工厂企业关门、飞机停飞、船运停止,员工无法正常上班这些问题。但是认真分析后这些问题都不会影响消费者的需求端,而是本身供给端本身出现了问题(抢厕纸、抢口罩等),意思就是消费者都非常愿意去进行消费,但是货架上面可能不存在任何商品,因为商品的供给出现了问题。如果是供给侧出现了问题其实对政府和央妈来说一时间也是非常应对的,因为供给的短缺导致物价上涨,央行不能进行降息去应对供给的危机,因为本来的物价已经在上升如果继续降息的话会使得物价进一步攀升直接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所以降息是不可取的。那么竟然货币政策已经无法挽回败局最后只能看政府的财政政策如何去维持这些大型企业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供给侧的正常运作。


财富的增加和财产的损失

说到这里先知很有义务给各位看客普及下这些跨国大型企业,它们在当今社会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它们通常在世界各地雇佣成千上万的员工,而且制造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而狡猾的跨国企业们对这些都了如指掌。当然先知学的是管理学所以都知道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那么它们的CEO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必须是短期内(任期考核)。假设今年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利润,而且还因为某些原因令到它们得到了税收优惠,这样它们手上会拿着大量现金,当然它们如果按照逻辑上是应该把一部分的现金存在应急资金账户以便不时之需。但是当考虑到要在短期内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的时候大部分CEO是不会选择设立所谓的“应急资金账户”的,因为他们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即使真的出现了大型的危机政府和纳税人的钱会成为最后的“担保人”,所以大部分企业会选择把钱投资到更赚钱的项目上或者进行回购股票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公司的市值增加从而达到股东的利润最大化。那究竟是为什么跨国企业其实最不愿意把一部分资金放到应急资金账户里呢?为什么政府愿意用纳税人的钱作为他们最后的“担保人”呢?

因为如果把钱放进应急账户里这些钱是会慢慢失去购买力的,这不是CEO们想见到的结果,CEO们必须在短期内最大化股东们的利润,不然自己的位置随时又可能就会被替代,而且如果真的出现了所谓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它们也根本不需要应急资金,因为它们“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同名电影值得一看),它们知道政府最后肯定会用纳税人的钱出手去救助他们,从而变成行业的潜规则(劣币驱逐良币),它们不断想办法想在短期创造更高的利润甚至不惜使用了杠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就是这样被政府出资救助才能勉强脱离破产的命运,很多情况下它们可能真的太大而不倒了,更加可笑的是在危机期间美国政府撮合了很多大型银行的收购和合并,美其名曰合是希望它们能够债务重组和改善经营结构从而能够渡过金融危机,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得它们现在更加大而不倒。现在这种现象发展到成为一种道德上的问题,企业只要发展的得足够大的时候它们就再也不需为承担的风险买单因为它们知道政府肯定会在最后时刻出手的。当然美国政府当年可以选择直接不给予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任何经济上的援助任由这些企业、银行、甚至保险公司逐一破产,但是这样会引来灾难性的后果,直接导致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的瓦解,甚至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倒退十年。没有任何一位领导人愿意看到在自己的任职期内出现大萧条,从而留下千古骂名,所以对各大金融机构伸出援手是似乎就是唯一符合逻辑的选择。但是最后受伤的不是这些大型的金融机构也不是政府而且普通的纳税人你我他。


总结

总得来说决策者作出每一项经济的决策其实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了解掌权者其实也是很不容易,决定每一项财政或者是政策都是经过严密的考虑才会颁布的,有人说最近美联储直接降息到0很多人还笑人家才“一对3”美联储直接“王炸?”最近还不断量化宽松印钱?其实美联储很有可能已经意识到当下情况严重性绝对不止“一对3”那么简单。


经济危机?先搞懂什么是经济

以上文章均不构成投资建议,纯属先知个人观点

大家喜欢的话可以关注同名公众号获得最新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