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飢餓站臺》映射的人性,制度是無法逾越的高牆

最近,西班牙影片《飢餓站臺》引起諸多網友稱讚,又一部R級凸顯人性的神作上線,影片對心理有一定的衝擊,各位小夥伴慎重觀看。

一個不太遙遠的“反烏托邦”公民(男主)自願將自己監禁起來,劇情設定為一個高樓式監獄,一個帶有食物的站臺逐層停滯,食物只有一份,樓層數字越高食物越少,甚至沒有食物,以致人食人。


影片《飢餓站臺》映射的人性,制度是無法逾越的高牆


整部影片意在打造理想世界,高樓監獄就始於“烏托邦”,但終歸躲不過弱肉強食的死規則。影片結尾為開放性結局,對此,大家也都有不同的看法。


下文以本人觀後感敘述,如有不同,歡迎討論。


  • “亙古不變的飢餓”

根據影片設定,上層人(富人)與下層人(窮人)共享食物,食物一次性向下傳遞,樓層每隔一個月變動一次,監獄裡的人只需要考慮如何在一個月中活下來,上層人不必對下層人負責,其實他們也是考慮到“如果自己處於下層,上層也不會為自己著想”,所以,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活”,不擇手段的生存。


影片《飢餓站臺》映射的人性,制度是無法逾越的高牆


不同層級的人代表著窮富差距,而這個差距是固話的階層思想,上層人永遠體會不到下層人的苦楚,處於不同階級的人為了生存拋開道德。

整部影片如果按照理想的走向,似乎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但監獄本身自帶的規則讓飢餓成為必然。


  • “理想的制度”

影片提到,男主是主動加入這個“垂直管理中心”,意在戒菸,達到自我約束。

根據監獄中女管理者所言“自發性團結”,如果每個人只拿保證自己活下來的口糧,每個人遵守團結定律,那麼即便變換樓層,也沒有人會死。(理想的制度)


影片《飢餓站臺》映射的人性,制度是無法逾越的高牆


片中廚師對食物的要求頗高,並且廚師長會逐個檢查菜品,這部分鏡頭指代人性化服務,制度的確立出發點都是好的,但人性促使這一規則變質。(人性化服務)


  • “人性是促成階層的必然因素”

男主加入“垂直管理中心”要了一本書,書名叫《堂吉訶德》,這正與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對人的極度諷刺。

監獄中,每層人只懂得滿足自己,一個人的“天真”永遠改變不了所有人。


影片《飢餓站臺》映射的人性,制度是無法逾越的高牆


人性使然,便沒有制度可言。最終,善良的男主終於相信,理論上存在的規則,在人性面前一文不值,於是他試圖用武力創造規則,男主與黑人男站在站臺上強制性分發食物。

影片最後,男主與初遇的老人相遇,指代男主已經死去,他成了突破制度無果的犧牲品。

飢餓使人性暴露無疑。


影片《飢餓站臺》映射的人性,制度是無法逾越的高牆


  • 制度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

影片結尾,男主守護的“奶凍布丁”(信號)從最底層送到了0層,意在傳達一中消息,但廚師長看到完整的布丁後,以為是因為一根頭髮導致監獄裡的人不吃,廚師長訓斥廚師時特意給了個特寫。這表示著,上層人就算收到反饋,也很難理解下層人所經歷的事。

相反的,如果食物被吃的很乾淨,上層人不會思考下層人是否可活,反而覺得自己的制度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影片《飢餓站臺》映射的人性,制度是無法逾越的高牆


從始至終,管理者只是給監獄制定了一個“理想”的制度,廚師作為一個服務人員,他做的僅僅是考慮自己的食物是否滿足“客戶”的需求,而沒有想是不是制度的問題。

本人認為,影片表達的大意為:統治者制定規則,規則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實施過程會有太多詬病,而這些問題,處於底層的人無法有效地反饋自己的想法,最終成為制度的犧牲品,男主即為暴力革命的映射者。

  • 小女孩是否真實存在?


影片《飢餓站臺》映射的人性,制度是無法逾越的高牆


根據本人理解,小女孩身處的333層,只是男主的幻想,因為他為了打破制度,傳遞信號而犧牲,犧牲前,眼前的一切就是他自認為理想的狀態。而女孩指代的是奶凍布丁,這一信號傳遞後沒有任何的實質作用,這個“飢餓”的監獄依然如往常運行。


影片《飢餓站臺》映射的人性,制度是無法逾越的高牆


  • 影片充斥的人性

監獄的不公、醜陋、慾望是對人性的縮寫,善良的人因現實而變得暴戾,每個人因為慾望而凸顯人性的醜陋,為了生存不擇手段,深處制度之中卻無法改變。

男主是眾人中唯一敢站出來反抗的人(黑人是在男主的勸說下同行),雖然結局不是很完美,但他未失本心,自己堅持做對的事,人生的旅程也是如此。


影片為開放性結局,每個人的看法不盡相同。如上為筆者的整體觀感,出發的角度不同,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如果是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