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該書圖文鑑賞本中所選詩歌都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婦孺能詳之作,詩是好詩,賞析亦高雅成趣,同時書中還為每一首詩都配上了壯美幽深的水墨畫,造成一種視覺和詩境上的通感,使唐詩之枝繁葉茂、波瀾壯闊盡呈眼底,一覽無餘,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上的無限美感。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目錄:
第107章 趙嘏
第108章 馬戴
第109章 曹鄴
第110章 羅隱
第111章 皮日休
第107章 趙嘏
詩人名片
趙嘏(約806—約852或853)
字號:字承佑
籍貫:山陽(今江蘇淮安)人。
作品風格:圓熟精潤
個人簡介:年輕時遊歷四方,大和七年(833)預省試進士不第,留居長安多年,其間曾任幾年幕府。後回江東。會昌四年(844)進士及第,任渭南尉。後卒於任上。其七律、七絕最多出色。有《渭南集》。
長安秋望
趙嘏
雲物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①。
殘星幾點雁橫塞②,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③,空戴南冠學楚囚④。
【注】
①漢家宮闕:指唐朝宮殿。
②雁橫塞:大雁從邊塞上橫空而來。
③“鱸魚”句:此處引用張翰故事:西晉張翰,曾為齊王司馬冏的幕僚。秋風起,他想起家鄉的鱸魚、蓴菜,便辭職歸家。其實上是預感到政局混亂而自保,不久“八王之亂”起。
④南冠:楚冠。《左傳》:“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後來人們用“南冠”代指囚犯。
這首七律通過詩人的所見所聞,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抒發羈旅思歸之情。
首聯寫景,主要是長安的全景。在一個深秋的早晨,詩人登高而望,眼前淒冷清涼的雲霧緩緩飄遊,景象迷濛而壯闊。詩中“悽清”二字,有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因素,秋意的清冷,襯托出心境的淒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沉重的基調。
頷聯寫仰觀。“殘星幾點”是所見,“長笛一聲”是所聞;“雁橫塞”、“人倚樓”一動一靜兩種形態這樣的安排,獨具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群,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有特點的景象;高樓的笛聲又作了恰到好處的烘托。天剛擦亮,西半天上還留有幾點殘餘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飛來一行遷徙的秋雁。詩人的注意力正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尋聲望去,依稀看到有人背倚欄杆吹奏橫笛。笛聲悠揚哀婉,是在喟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這一聯是趙嘏的名句,選景典型、韻味清遠。
頸聯寫俯察。晨光大明,眼前景色歷歷可辨。紫菊半開,紅蓮凋謝,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都是移情於物,擬物作人,不僅形象傳神,而且含有濃厚的主觀色彩。目睹眼前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紅豔滿塘的蓮花,使人不禁會生出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閒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更令人憶起“採菊東籬下”陶淵明,油然而起歸隱三徑之心──寫菊而冠以“籬”字,取意就在於此吧?
上面三聯所寫清晨的長安城中遠遠近近的秋色,無不觸發著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末聯則抒寫胸懷,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的無謂與歸隱的不宜遲。
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推移由暗而明的變化。特別是頷頸兩聯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詩人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悽清氣氛的渲染,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後人點評
宋人葛立方曰:“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當時人誦詠之,以為佳作,遂有“趙倚樓”之目。又有《長安月夜與友人話歸故山》詩云:“楊柳風多潮未落,蒹葭霜在雁初飛。”亦不減“倚樓”之句。至於《獻李僕射》詩云:“新諾似山無力負,舊恩如水滿身流。”則謬矣。(《韻語陽秋》卷四)
第108章 馬戴
詩人名片
馬戴
字號:字虞臣
籍貫:曲陽(今江蘇東海西南)人。
作品風格:優遊不迫,沉著痛快
個人簡介:會昌五年(845)中進士。宣宗大中初,在太原李司空幕府中任掌書記,因直言獲罪,被貶龍陽尉。得赦回京。懿宗鹹通末,佐大同軍幕。官終太學博士。與賈島、姚合等為詩友。擅長五律。有《馬戴詩》一卷,《全唐詩》編其詩二卷。
楚江懷古三首(其一)①
馬戴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②。
猿啼洞庭樹③,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④,蒼山夾亂流。
雲中君不見⑤,竟夕自悲秋⑥。
【注】
①楚江:這裡指湘江。
②楚丘:楚地的山。
③洞庭:洞庭湖,在湖南北部。
④廣澤:廣闊的水澤。這裡指洞庭湖。
⑤雲中君:雲神。《楚辭?九歌》有《雲中君》一篇,是祭祀雲神的作品。這裡代指詩人屈原。
⑥竟夕:整夜。
楚江懷古
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書記的馬戴,因直言被貶為龍陽尉。從北方來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濱,觸景生情,追慕前賢,感懷身世,寫下了《楚江懷古》五律三章。這是其中第一篇。
秋風遙落的黃昏時分,江上晚霧初生,楚山夕陽西下,霧氣迷茫,寒意襲人。這種蕭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委婉地流露了詩人悲涼寥落的情懷。此時此地,聽到的的是洞庭湖邊樹叢中猿猴的哀鳴,看到的是江上飄流的木蘭舟。“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這是晚唐詩中的名句,一句寫聽覺,一句寫視覺;一句寫物,一句寫己;上句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詩人傷秋懷遠之情並沒有直接說明,只是點染了一張淡彩的畫,氣象清遠,婉而不露,讓人思而得之。黃昏已盡,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從廣闊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蒼的山巒間夾瀉著汩汩而下的亂流。“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二句,描繪的雖是比較廣闊的景象,但它的情致與筆墨還是清微婉約的。“廣澤生明月”的闊大和靜謐,曲曲反襯出詩人遠謫遐方的孤單離索;“蒼山夾亂流”的迷茫與紛擾,深深映照出詩人內心深處的撩亂彷徨。夜已深沉,詩人尚未歸去,俯仰於天地之間,沉浮於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傳說和屈原《九歌》中的“雲中君”。“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點明題目中的“懷古”,而且以“竟夕”與“悲秋”在時間和節候上呼應開篇,使全詩在變化錯綜之中呈現出和諧完整之美,讓人回味不盡。
從這首詩可以看到,清微婉約的風格,在內容上是由感情的細膩低迴所決定的,在藝術表現上則是清超而不質實,深微而不粗放,詞華淡遠而不豔抹濃妝,含蓄蘊藉而不直露奔迸。馬戴的這首《楚江懷古》,可說是晚唐詩歌園地裡一枝具有獨特芬芳和色彩的素馨花。
後人點評
清人吳瑞榮:詩至會昌,氣最薄而情最幻。薄極乃幻,幻則無復能厚之理矣。此間關係氣運甚微,恐主之者非人事也。(《唐詩箋要》卷六)
第109章 曹鄴
詩人名片
曹鄴(816—?)
字號:字鄴之
籍貫:陽朔人。
作品風格:新穎別緻,自然脫俗
個人簡介:自幼聰明好學,後屢試不第,留居長安十年。大中四年(850)進士及第,任齊州(今山東濟南)推事、天平節度使幕府掌書記。鹹通(860—874)初,回京任太常博士,不久升祠部郎中、洋州(今陝西洋縣)刺史,又升吏部郎中,為官清廉正直。鹹通九年(868)辭歸,居桂林。
曹鄴擅長五古。詩作題材多反映民生疾苦,針砭時弊,也有山水佳篇。他與劉駕、聶夷中、邵謁、蘇拯齊名。有《曹祠部詩集》二卷,《全唐詩》收其詩一百零八首。
官倉鼠①
曹鄴
官倉老鼠大如鬥②,見人開倉亦不走。
健兒無糧百姓飢③,誰遣朝朝入君口④?
【注】
①官倉:官府的糧倉。
②鬥:古代量糧食的器具。
③健兒:士兵。
④誰遣:誰讓。朝朝(zhāozhāo):天天。君:指老鼠。
老鼠
這首詩寫的是官倉裡的老鼠。在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中有這樣一則記載:“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首《官倉鼠》顯然從這裡受到了一些啟發。
詩的前兩句看似平淡而又略帶誇張,形象地勾畫出官倉鼠不同凡鼠的特徵和習性。誰都知道,老鼠歷來是以“小”和“怯”聞名的。它們晝伏夜出,見人就跑。然而官倉鼠卻與眾不同:它們不僅“大”──“大如鬥”,而且“勇”──“見人開倉亦不走”。官倉鼠何怎麼能這個樣子呢?這一點,詩人並沒有進一步解釋,但是讀者稍微一思考,很容易懂得:“大”,是飽食積粟的結果;“勇”,是無人去整治就是放縱它們,所以看到人也不逃跑。
第三句突然由“鼠”寫到“人”:“健兒無糧百姓飢。”官倉裡的老鼠被養得又肥又大,前方守衛邊疆的將士和後方終年辛勞的百姓卻仍然在捱餓!詩人以強烈的對比,一下子就把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矛盾展現在讀者面前。面對這樣一個人不如鼠的社會現實,第四句的質問就脫口而出了:是誰把官倉裡的糧食日復一日地供奉到老鼠嘴裡去的?
至此,詩的隱喻意很清楚了。官倉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貪官汙吏;而這些兩條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當然不僅僅是糧食,而是從人民那裡搜刮來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憤慨的是,官倉鼠作了這麼多孽,竟然可以有恃無恐,這又是誰在作後臺呢?“誰遣朝朝入君口?”詩人故執一問,含蓄不盡。“誰”字下得極妙,耐人尋思。它有意識地引導讀者去探索造成這一不合理現象的根源,把矛頭指向了最高統治者,主題十分鮮明。
這種以大老鼠來比喻、諷刺剝削者的寫法,早在《詩經·碩鼠》中就有。而《官倉鼠》卻更能面對現實,引導人們去探求苦難的根源,在感情上也更加強烈。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發展。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倉管理不善,細細體味,卻句句是對貪官汙吏的誅伐。詩人採用的是民間口語,然而譬喻妥帖,詞淺意深。最後一句,又把“鼠”稱為“君”,諷刺的效果極好,深刻地揭露了這個人不如鼠的黑暗社會。
第110章 羅隱
詩人名片
羅隱(833—909)
字號:字昭諫
籍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
作品風格:直快犀利與委婉含蓄並存
個人簡介:大中十三年(859)底至京師,之後十多次應進士試,終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887),他歸鄉依附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去世,終年七十七歲。
雪
羅隱
盡道豐年瑞①,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注】
①盡道:都說。
有這樣一些詩,剛接觸時感到質木無文,平淡無奇,反覆涵詠,卻發現它自有一種發人深省的藝術力量。羅隱的《雪》就是這樣的作品。
瑞雪兆豐年。辛勤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也是合理的。但下雪的地方使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很是讓人產生好奇。“盡道”二字,語含譏諷意味。聯繫下文,可以猜到“盡道豐年瑞”的人和“貧者”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這些安居深牆大院、身穿綾羅綢緞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足飯飽、圍爐取暖、欣賞窗外風雪的時候,正無聊之極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說自己使是悲天憫人、心有蒼生的仁者呢!
正因為這些人是“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如果震動是個豐收年,年景又會怎麼樣呢?這是一個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答案。“盡道豐年瑞”的人心裡是很清楚的。唐代末期,繁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讓農民無論是豐收還是歉收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此時無聲勝有聲,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像一盤冷水,潑得那些“盡道豐年瑞”的人無言以對。
三、四兩句沒有進一步抒發感慨,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詩人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發對豐收和歉收都一樣悲慘的貧苦農人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的人投一把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美味佳餚,在亭臺樓閣裡高談瑞雪兆豐年的時候,恐怕根本沒有想到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風餐露宿的窮人。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一場災,明日長安街頭不知道又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看似輕描淡寫,好似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指責。緩緩而發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要看在什麼情況下,否則是很難辯論清楚的。詩人本意不是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衣食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來與窮人沒有任何共同語言和切身感受,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窮人最關切的樣子,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融入詩中,揭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醜惡面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全詩沒有直接描繪畫面,也沒有任何形象的刻畫。但讀完全詩,詩人自己的形象卻鮮明可見。這是因為詩中那些看來缺乏形象性的議論,不僅飽含著詩人的憎惡、蔑視、憤怒之情,而且處處顯示出詩人幽默詼諧、憤世嫉俗的性格。從這裡可以看出,對詩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太過偏狹的理解的。
自遣①
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②,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注】
①遣:排遣、消遣。
②得、失:得意和失意。
飲酒
羅隱仕途坎坷,十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上,於是作《自遣》。這首詩表現了他在仕途上失意後的絕望情緒,其中未必沒有一點憤世嫉俗之意。這首詩一直為人傳誦,除了反映舊時代知識分子一種典型的人生追求,更值得關注的,是詩在藝術表現上頗有獨到之處。
首先表現在詩歌形象性的追求上。初看這首詩沒有一景語而全屬很直接的感情抒發。但詩中所有情語都不是簡單的抒情,而是能夠給人一個非常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說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說便抽象化、概念化。情而有“態”,就能夠形象化。次句不說“多愁多恨”太無聊,而說“亦悠悠”。悠悠,就是漫長,當然是太難熬受。也就收到具體生動的效果,不特是趁韻而已。同樣,不說得過且過而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更將“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語具體化,一個放歌縱酒的曠士形象呼之欲出。這也就是此詩給人的總的形象了。如果僅僅指出這一點當然是不夠的,還要看到這一形象具有非常獨特的個性。只要將這首詩與同含“及時行樂”意蘊的詩歌相比較,就很容易看出來。這首詩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個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義。
這首詩藝術表現上另外一個成功之處,就在於重迭中又存在著諸多的變化,從而形成絕妙的詠歎調。一是在情感上的重迭變化。首句指出題意,說成功的時候確實可以高興,失敗的時候也不需要太悲傷;次句則是第一句意思的再一次補充,從反面說同也是一樣:如果不這樣,“多愁多恨”,是沒有好處的;三、四句則又回到正面主題上來,分別深化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覆與推進,“明日愁來明日愁”則是“失即休”的進一步闡發。從頭至尾,詩情有一個迴旋和升騰。二是字詞上的重迭變化。首句前四個字與後三個字意義是相對的,而二、六字(“即”)重疊;次句是緊縮式,意思是愁也漫長,恨也不斷,形成同意的反覆。三、四句句式也是一樣的,但三句中“今朝”兩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迭,但前“愁”字是名詞,後“愁”字是動詞,詞性也有所變化。可以說,每一句都是重迭與變化同步完成的,而每一句具體表現又各有差別。把重迭與變化統一的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在這首是最突出的。
第111章 皮日休
詩人名片
皮日休(約834—約883)
字號:字逸少,後改襲美,自號閒氣布衣、醉吟先生、鹿門子等。
籍貫:襄陽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
作品風格:奇豔
個人簡介:家貧,早年住鹿門山。鹹通八年(867)及進士第。次年遊蘇州,入刺史崔璞府為軍事判官。後入朝任著作郎、太常博士等職,又出任毗陵副使。後參加黃巢農民起義軍。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稱帝,皮日休任翰林學士。中和三年(883),黃巢兵敗退出長安,皮日休大概卒於此年。皮日休和陸龜蒙為詩友,常互相唱和,世稱“皮陸”。皮日休多為憤世憂時之作。有《皮子文藪》十卷。《全唐詩》收其詩九卷。
春夕酒醒
皮日休
四弦才罷醉蠻奴①,酃醁餘香在翠爐②。
夜半醒來紅蠟短,一枝寒淚作珊瑚③。
【注】
①四弦:這裡代指音樂。蠻奴:舞姬,婢僕。
②酃醁(línglù):美酒名。
③作:化作。
本詩寫詩人酒醒後剎那間的觀感。
伴著喝酒的樂聲停了,赴宴的人們都回去了;詩人不勝酒力,醉得一塌糊塗。當他一覺醒來,那翡翠色的燙酒水爐,還在散發著誘人的酒香。詩人睜開惺忪的睡眼,呵,燭臺上的紅蠟已經燒短了很多,剩下那麼孤零零的一截,忽明忽暗地閃爍著微弱的光。蠟脂融化了,點點滴滴,像傷心的淚水,不停地流,然後又凝聚起來,竟化作了美麗多姿的珊瑚山模樣。
全詩從“四弦才罷”、蠻奴醉倒落筆,沒有正面描寫宴會熱鬧的場面,但宴會氣氛的熱烈,歌伎奏樂的和諧悅耳,朋友們舉杯痛飲的歡樂,詩人一醉方休的豪興,無不透過語言完整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給讀者以想象酒宴盛況的空間。這種側面透露的寫法,比正面直接描繪既有趣而又含蓄有力。“蠻奴”上著一“醉”字,巧妙之極:既刻畫了詩人一醉方休的情懷,又表明酒質實在醇美可口,具有一股誘人至醉的力量;這“醉”字還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矇矓的氣氛。當詩人一覺醒來,“翠爐”的酒氣仍然撲鼻,“餘香”誘人。這個細節,不僅寫出了酒的質量高、香味濃的特點,而且點出了詩人嗜酒的成性。這裡,詩人雖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卻掩飾不住內心的憂愁。手法可謂極盡含蓄、曲折之能事。詩的後兩句,寫酒醒所看到的景象:“短”字,繪出紅蠟殘盡的悽清況味;“一枝”,點明紅蠟形單影隻;“寒淚”的形象比如則使人彷彿看到那消融的殘燭,似乎正在流著傷心的淚水。詩人運用擬人手法,不僅把“紅蠟”寫得栩栩如生,而且融入了自己半生淒涼的身世之感,物我一體,情景交融。
我們將這首中舉後寫的《春夕酒醒》與得第前寫的《閒夜酒醒》作比較,不難發現風格上的迥異。《閒夜酒醒》大概是隱居於襄陽鹿門山時所作。也是寫酒後醒來孤獨之感。詩雖“樸澀無採”,但語言清新,風格雋爽,意境幽豁,自不失為情韻飛揚的好詩。《春夕酒醒》卻完全是另一種風格。“四弦”的樂聲,佳釀的“餘香”,“翠爐”“紅蠟”的色彩,“珊瑚”的美麗多姿,如在眼前,斐然多彩,
後人點評
明胡震亨謂:皮日休“未第前詩,尚樸澀無採。第後遊松陵,如《太湖》諸篇,才筆開橫,富有奇豔句矣”(《唐音癸籤》卷八)。而《春夕酒醒》正表現出“才筆開橫”、文辭“奇豔”的藝術特色。
閱讀更多 顏淵山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