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九. 赵嘏 马戴 曹邺 罗隐 皮日休

《唐诗三百首鉴赏》该书图文鉴赏本中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同时书中还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壮美幽深的水墨画,造成一种视觉和诗境上的通感,使唐诗之枝繁叶茂、波澜壮阔尽呈眼底,一览无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九. 赵嘏 马戴 曹邺 罗隐 皮日休

目录:

第107章 赵嘏

第108章 马戴

第109章 曹邺

第110章 罗隐

第111章 皮日休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九. 赵嘏 马戴 曹邺 罗隐 皮日休

第107章 赵嘏

诗人名片

赵嘏(约806—约852或853)

字号:字承佑

籍贯: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作品风格:圆熟精润

个人简介:年轻时游历四方,大和七年(833)预省试进士不第,留居长安多年,其间曾任几年幕府。后回江东。会昌四年(844)进士及第,任渭南尉。后卒于任上。其七律、七绝最多出色。有《渭南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①。

残星几点雁横塞②,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③,空戴南冠学楚囚④。

【注】

①汉家宫阙:指唐朝宫殿。

②雁横塞:大雁从边塞上横空而来。

③“鲈鱼”句:此处引用张翰故事:西晋张翰,曾为齐王司马冏的幕僚。秋风起,他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便辞职归家。其实上是预感到政局混乱而自保,不久“八王之乱”起。

④南冠:楚冠。《左传》:“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来人们用“南冠”代指囚犯。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的所见所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抒发羁旅思归之情。

首联写景,主要是长安的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早晨,诗人登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秋意的清冷,衬托出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沉重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所见,“长笛一声”是所闻;“雁横塞”、“人倚楼”一动一静两种形态这样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群,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有特点的景象;高楼的笛声又作了恰到好处的烘托。天刚擦亮,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迁徙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依稀看到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悠扬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颈联写俯察。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历历可辨。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的无谓与归隐的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后人点评

宋人葛立方曰:“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当时人诵咏之,以为佳作,遂有“赵倚楼”之目。又有《长安月夜与友人话归故山》诗云:“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在雁初飞。”亦不减“倚楼”之句。至于《献李仆射》诗云:“新诺似山无力负,旧恩如水满身流。”则谬矣。(《韵语阳秋》卷四)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九. 赵嘏 马戴 曹邺 罗隐 皮日休

第108章 马戴

诗人名片

马戴

字号:字虞臣

籍贯: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

作品风格:优游不迫,沉着痛快

个人简介:会昌五年(845)中进士。宣宗大中初,在太原李司空幕府中任掌书记,因直言获罪,被贬龙阳尉。得赦回京。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官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等为诗友。擅长五律。有《马戴诗》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楚江怀古三首(其一)①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②。

猿啼洞庭树③,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④,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⑤,竟夕自悲秋⑥。

【注】

①楚江:这里指湘江。

②楚丘:楚地的山。

③洞庭:洞庭湖,在湖南北部。

④广泽:广阔的水泽。这里指洞庭湖。

⑤云中君:云神。《楚辞?九歌》有《云中君》一篇,是祭祀云神的作品。这里代指诗人屈原。

⑥竟夕:整夜。

楚江怀古

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尉。从北方来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追慕前贤,感怀身世,写下了《楚江怀古》五律三章。这是其中第一篇。

秋风遥落的黄昏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雾气迷茫,寒意袭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委婉地流露了诗人悲凉寥落的情怀。此时此地,听到的的是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哀鸣,看到的是江上飘流的木兰舟。“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这是晚唐诗中的名句,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一句写物,一句写己;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诗人伤秋怀远之情并没有直接说明,只是点染了一张淡彩的画,气象清远,婉而不露,让人思而得之。黄昏已尽,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广阔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苍的山峦间夹泻着汩汩而下的乱流。“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二句,描绘的虽是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广泽生明月”的阔大和静谧,曲曲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苍山夹乱流”的迷茫与纷扰,深深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撩乱彷徨。夜已深沉,诗人尚未归去,俯仰于天地之间,沉浮于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怀古”,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和谐完整之美,让人回味不尽。

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清微婉约的风格,在内容上是由感情的细腻低回所决定的,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艳抹浓妆,含蓄蕴藉而不直露奔迸。马戴的这首《楚江怀古》,可说是晚唐诗歌园地里一枝具有独特芬芳和色彩的素馨花。

后人点评

清人吴瑞荣:诗至会昌,气最薄而情最幻。薄极乃幻,幻则无复能厚之理矣。此间关系气运甚微,恐主之者非人事也。(《唐诗笺要》卷六)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九. 赵嘏 马戴 曹邺 罗隐 皮日休

第109章 曹邺

诗人名片

曹邺(816—?)

字号:字邺之

籍贯:阳朔人。

作品风格:新颖别致,自然脱俗

个人简介:自幼聪明好学,后屡试不第,留居长安十年。大中四年(850)进士及第,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推事、天平节度使幕府掌书记。咸通(860—874)初,回京任太常博士,不久升祠部郎中、洋州(今陕西洋县)刺史,又升吏部郎中,为官清廉正直。咸通九年(868)辞归,居桂林。

曹邺擅长五古。诗作题材多反映民生疾苦,针砭时弊,也有山水佳篇。他与刘驾、聂夷中、邵谒、苏拯齐名。有《曹祠部诗集》二卷,《全唐诗》收其诗一百零八首。

官仓鼠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②,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③,谁遣朝朝入君口④?

【注】

①官仓:官府的粮仓。

②斗:古代量粮食的器具。

③健儿:士兵。

④谁遣:谁让。朝朝(zhāozhāo):天天。君:指老鼠。

老鼠

这首诗写的是官仓里的老鼠。在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首《官仓鼠》显然从这里受到了一些启发。

诗的前两句看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谁都知道,老鼠历来是以“小”和“怯”闻名的。它们昼伏夜出,见人就跑。然而官仓鼠却与众不同:它们不仅“大”──“大如斗”,而且“勇”──“见人开仓亦不走”。官仓鼠何怎么能这个样子呢?这一点,诗人并没有进一步解释,但是读者稍微一思考,很容易懂得:“大”,是饱食积粟的结果;“勇”,是无人去整治就是放纵它们,所以看到人也不逃跑。

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健儿无粮百姓饥。”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人不如鼠的社会现实,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了: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日复一日地供奉到老鼠嘴里去的?

至此,诗的隐喻意很清楚了。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恃无恐,这又是谁在作后台呢?“谁遣朝朝入君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这种以大老鼠来比喻、讽刺剥削者的写法,早在《诗经·硕鼠》中就有。而《官仓鼠》却更能面对现实,引导人们去探求苦难的根源,在感情上也更加强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发展。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诗人采用的是民间口语,然而譬喻妥帖,词浅意深。最后一句,又把“鼠”称为“君”,讽刺的效果极好,深刻地揭露了这个人不如鼠的黑暗社会。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九. 赵嘏 马戴 曹邺 罗隐 皮日休

第110章 罗隐

诗人名片

罗隐(833—909)

字号:字昭谏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

作品风格:直快犀利与委婉含蓄并存

个人简介:大中十三年(859)底至京师,之后十多次应进士试,终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887),他归乡依附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罗隐

尽道丰年瑞①,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注】

①尽道:都说。

有这样一些诗,刚接触时感到质木无文,平淡无奇,反复涵咏,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罗隐的《雪》就是这样的作品。

瑞雪兆丰年。辛勤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也是合理的。但下雪的地方使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很是让人产生好奇。“尽道”二字,语含讥讽意味。联系下文,可以猜到“尽道丰年瑞”的人和“贫者”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这些安居深墙大院、身穿绫罗绸缎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足饭饱、围炉取暖、欣赏窗外风雪的时候,正无聊之极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说自己使是悲天悯人、心有苍生的仁者呢!

正因为这些人是“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如果震动是个丰收年,年景又会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答案。“尽道丰年瑞”的人心里是很清楚的。唐代末期,繁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让农民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此时无声胜有声,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像一盘冷水,泼得那些“尽道丰年瑞”的人无言以对。

三、四两句没有进一步抒发感慨,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发对丰收和歉收都一样悲惨的贫苦农人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的人投一把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美味佳肴,在亭台楼阁里高谈瑞雪兆丰年的时候,恐怕根本没有想到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风餐露宿的穷人。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一场灾,明日长安街头不知道又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看似轻描淡写,好似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指责。缓缓而发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要看在什么情况下,否则是很难辩论清楚的。诗人本意不是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来与穷人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和切身感受,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穷人最关切的样子,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融入诗中,揭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丑恶面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全诗没有直接描绘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刻画。但读完全诗,诗人自己的形象却鲜明可见。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怒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太过偏狭的理解的。

自遣①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②,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注】

①遣:排遣、消遣。

②得、失:得意和失意。

饮酒

罗隐仕途坎坷,十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上,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仕途上失意后的绝望情绪,其中未必没有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一直为人传诵,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追求,更值得关注的,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到之处。

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初看这首诗没有一景语而全属很直接的感情抒发。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简单的抒情,而是能够给人一个非常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情而有“态”,就能够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悠悠,就是漫长,当然是太难熬受。也就收到具体生动的效果,不特是趁韵而已。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也就是此诗给人的总的形象了。如果仅仅指出这一点当然是不够的,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非常独特的个性。只要将这首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诗歌相比较,就很容易看出来。这首诗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这首诗艺术表现上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重迭中又存在着诸多的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在情感上的重迭变化。首句指出题意,说成功的时候确实可以高兴,失败的时候也不需要太悲伤;次句则是第一句意思的再一次补充,从反面说同也是一样:如果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没有好处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主题上来,分别深化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字词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是相对的,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愁也漫长,恨也不断,形成同意的反复。三、四句句式也是一样的,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迭,但前“愁”字是名词,后“愁”字是动词,词性也有所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迭与变化同步完成的,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有差别。把重迭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在这首是最突出的。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九. 赵嘏 马戴 曹邺 罗隐 皮日休

第111章 皮日休

诗人名片

皮日休(约834—约883)

字号:字逸少,后改袭美,自号闲气布衣、醉吟先生、鹿门子等。

籍贯: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

作品风格:奇艳

个人简介:家贫,早年住鹿门山。咸通八年(867)及进士第。次年游苏州,入刺史崔璞府为军事判官。后入朝任著作郎、太常博士等职,又出任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农民起义军。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黄巢兵败退出长安,皮日休大概卒于此年。皮日休和陆龟蒙为诗友,常互相唱和,世称“皮陆”。皮日休多为愤世忧时之作。有《皮子文薮》十卷。《全唐诗》收其诗九卷。

春夕酒醒

皮日休

四弦才罢醉蛮奴①,酃醁馀香在翠炉②。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③。

【注】

①四弦:这里代指音乐。蛮奴:舞姬,婢仆。

②酃醁(línglù):美酒名。

③作:化作。

本诗写诗人酒醒后刹那间的观感。

伴着喝酒的乐声停了,赴宴的人们都回去了;诗人不胜酒力,醉得一塌糊涂。当他一觉醒来,那翡翠色的烫酒水炉,还在散发着诱人的酒香。诗人睁开惺忪的睡眼,呵,烛台上的红蜡已经烧短了很多,剩下那么孤零零的一截,忽明忽暗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蜡脂融化了,点点滴滴,像伤心的泪水,不停地流,然后又凝聚起来,竟化作了美丽多姿的珊瑚山模样。

全诗从“四弦才罢”、蛮奴醉倒落笔,没有正面描写宴会热闹的场面,但宴会气氛的热烈,歌伎奏乐的和谐悦耳,朋友们举杯痛饮的欢乐,诗人一醉方休的豪兴,无不透过语言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给读者以想象酒宴盛况的空间。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比正面直接描绘既有趣而又含蓄有力。“蛮奴”上着一“醉”字,巧妙之极:既刻画了诗人一醉方休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可口,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矇眬的气氛。当诗人一觉醒来,“翠炉”的酒气仍然扑鼻,“馀香”诱人。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酒的质量高、香味浓的特点,而且点出了诗人嗜酒的成性。这里,诗人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忧愁。手法可谓极尽含蓄、曲折之能事。诗的后两句,写酒醒所看到的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形单影只;“寒泪”的形象比如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栩栩如生,而且融入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

我们将这首中举后写的《春夕酒醒》与得第前写的《闲夜酒醒》作比较,不难发现风格上的迥异。《闲夜酒醒》大概是隐居于襄阳鹿门山时所作。也是写酒后醒来孤独之感。诗虽“朴涩无采”,但语言清新,风格隽爽,意境幽豁,自不失为情韵飞扬的好诗。《春夕酒醒》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四弦”的乐声,佳酿的“馀香”,“翠炉”“红蜡”的色彩,“珊瑚”的美丽多姿,如在眼前,斐然多彩,

后人点评

明胡震亨谓:皮日休“未第前诗,尚朴涩无采。第后游松陵,如《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矣”(《唐音癸签》卷八)。而《春夕酒醒》正表现出“才笔开横”、文辞“奇艳”的艺术特色。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九. 赵嘏 马戴 曹邺 罗隐 皮日休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九. 赵嘏 马戴 曹邺 罗隐 皮日休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十九. 赵嘏 马戴 曹邺 罗隐 皮日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