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王朝为强军而编练的新军反而成为了推翻自己统治的主力?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岛国日本,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盛极一时的淮军与湘军也迅速瓦解。清朝军事的落后充分暴露出来,引起了许多官员对于改革军队的思考,并纷纷提出建议,

清廷也觉察到了日本是采用西方的训练方法编练军队,便决定编练新式陆军取代淮、湘旧军,以捍卫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政权;但正是这支新军力量成为后来辛亥革命多次起义中的主力,继而变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为何清王朝为强军而编练的新军反而成为了推翻自己统治的主力?

编练新军,重视文化素质

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主体是湖北新军,而湖北新军是清末重臣张之洞用了十多年心血训练的一支近代军队;参与逼宫,彻底推翻清王朝的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这两支新军号称南北两大新式军队。

1903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奕劻任总理,袁世凯为会办,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准备用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每镇总人数为12000人,由统制率领,新军的士兵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中下级军官都由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充任,也任用一些学习军事的归国留学生,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比较高,眼界开阔的优秀人才。

为何清王朝为强军而编练的新军反而成为了推翻自己统治的主力?

在这之前,清王朝的军队主要依靠八旗兵和绿营军,八旗兵长期养尊处优失去了战斗力;绿营军后来也腐朽衰落下去。士兵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往往负面、猥琐且丑陋,民间甚至流传着“好男儿不当兵”的说法。而清政府在创建新军之初,就很注重军人的文化素质,识字的士兵更容易得到提拔。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参军便成为年轻人不错的选择,更多的读书人加入到军队的行列,新军士兵树立了有知识、有文化、有志气的年轻人形象,集中了当时的一批中国精英。

袁世凯训练新军,一切按照德国军队的制度进行,教官主要是德国人,规模随之扩大至七千人。1901年起,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和练兵大臣后,大肆扩充军事实力;开始编练北洋常备军。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唐绍仪、曹坤、张勋、吴佩孚等风云一时的杰出人物,皆出自其门下。

为何清王朝为强军而编练的新军反而成为了推翻自己统治的主力?

新军只忠于慈禧太后,不在政治上保持中立

新军这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早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就被维新派盯上了,谭嗣同曾经夜访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够出于大义动用军队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袁世凯说:“我平时训练军队,总是教以君臣大义,总是告诉他们皇上和皇太后如何伟大,你谭大人现在让我去命令他们将皇太后抓起来,我这个命令一下达他们很可能就先将我袁某人给抓了起来”。

袁世凯的说法证明当时新军这支军队不属于国家,只忠于皇太后,不在政治上保持中立。

为何清王朝为强军而编练的新军反而成为了推翻自己统治的主力?

然而忠于清王朝的新军,为什么到了关键时刻没有成为大清王朝的忠诚卫士,反而成为大清王朝的掘墓人呢?

清廷设置的军队不属于国家而属于皇帝,有利于皇上对军队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培养军队将领的忠诚;然而问题在于军队如果不属于国家,不再政治上保持中立;军队在训练军事的同时总是进行政治上的灌输,这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为何清王朝为强军而编练的新军反而成为了推翻自己统治的主力?


革命党人高度渗透

清廷向新军不断灌输皇上皇太后如何伟大、如何英明,要忠于皇上、忠于皇太后;但是这种灌输无疑打开了另外的一扇门:那就是朝廷可以向新军灌输忠于皇上、忠于皇太后的思想,革命党人就可以在军队中宣传皇上和皇太后最大恶极,是革命的对象。这些新军士兵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容易接受新思潮影响。当他们渐渐发现现实真相后,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实际上正是湖北新军在武昌首义之前几年间的真实情形。

那时湖北新军中流行一种对国家政治普遍关心、关爱和忧虑,特别是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对官方的宣传总是有点不信任。清廷想方设法总是不能抵消革命党人对新军的宣传,朝廷在新军军人心目中的合法性也渐渐的失去,而革命党人在确立了运动新军参加革命的目标后,就着手对新军进行了高密度的渗透。

为何清王朝为强军而编练的新军反而成为了推翻自己统治的主力?


武昌首义是由湖北新军发动,当时这支新军中军官思想较为先进,普通士兵同样思想开明,这使得湖北新军成为首先支持湖北革命团体的清廷军事力量。武昌当时主要有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组织。在经过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后,

截止到辛亥革命前夕,约有一万人的湖北新军中,直接加入革命团体的就有2000多人,还有近4000人支持革命。就这样原本以维护清廷统治为目的,建立起来的新军,反而以清王朝掘墓人的身份被载入了史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