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早在明代時期,王陽明就已經給出答案

“馬飛,我是爸爸,我不知道你能過不能聽見,我是爸爸。如果你能聽見,看看你周圍有什麼?如果你可以聽見,看看你身邊有什麼?想辦法,東東你的腦子,想辦法你能出來,你能出來。”

將一塊拆下來的門板當做木筏的主體,找不到繩子那就把被單撕成條來當做繩子,關於如何才能製作出一個木筏來,這並不是平時上課所會講到的知識,也沒有任何一個學生的課本中有提及過。這是來自電影《銀河補習班》的片段,其所要表達的是孩子的自主思考、動手以及創造能力。

作為父母的你是會去鼓勵孩子自己思考、動手,還是會一切都大包大攬,所有事都去替孩子做呢?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曾說:“孩童對父母的依賴程度,有很大的個體差異,但這一切都取決於父母在兒童教育中所要達到的目的:父母的傾向是要是孩童強壯、勇敢、獨立自主、能夠應付一切情境,還是傾向於保護子女,使他順從聽話、對實際生活完全無知。”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早在明代時期,王陽明就已經給出答案

為什麼家長需要去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半年之前看到過一條新聞,新聞標題寫道:“吃飯穿衣都要管!28歲效果被逼婚後爬上窗臺:我媽管我10年了,實在受不了!”民警趕到將他就下來詢問情況後告訴民警。

他之所以要跳樓並不是因為被逼婚這一件事,而是因為他已經被母親了管了有十幾年,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小到飲食穿衣達到工作結婚,任何事媽媽都要插手去管,對他而言這樣的生活是沒有任何私人空間的,長期如此終於忍無可忍便選擇了跳樓。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成長到2-3歲之後,他們就會產生出決定性的改變,會從孩子對父母生物性的依賴,轉變為對父母的精神生活的依賴,其中包括心理及智力。

而且這樣的變化會一直持續到孩子青春期,直到他們能夠用自己的雙手去自力更生。但在現實中我們常常會看到的卻是,孩子早都已經長大成人,甚至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父母還是仍會把孩子當做剛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一樣。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早在明代時期,王陽明就已經給出答案

早在明代時期,王陽明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王陽明乃是我國明代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心學創始人,“知行合一”就是由王陽明所提出。所謂的“知行合一”,其所指的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認識與實踐之間的關係。

•》“知”為良知

在《孟子·盡心上》說:“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是說我們人類的良知是原本就存在的,無需從外界獲取。良知也就是我們內心之中的理,例如,孩子們看見父母自然就知道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所以這裡的“知”是心的本體,是要知道自己的價值觀何在,做事要遵循自己的內心,有違反自己價值觀的事堅決不做。

•》“行”為實行

這裡所說的“行”不僅只是我們平時所熟知的行動,正如“一念發動處既是行”,所以除了真真切切的行動之外,意識也在“知行合一”的“行”的範疇之內。“行”是個人所產生的意識以及情緒,是道德實踐的開始,它是融入到我們的良知中的。所以說在“知行合一”中,“知”和“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那麼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如何將此進行運用呢?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早在明代時期,王陽明就已經給出答案

》》要懂得因材施教

王陽明曾說:“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幹;及其有幹,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

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孩子們就好像是一棵棵小樹苗一樣,每一棵都有它的不同屬性,所需要的養分也不會完全相同。孩子們也是一樣,每個孩子也都不會一樣,如果家長們期望孩子最終能夠枝繁葉茂,也只有根據孩子不同的特點來對其進行因材施教。

》》引導孩子進行自主思考才對

王陽明說:“學習貴在於自得於心”。但反觀現如今的教育,家長、老師所關注的重點只是孩子是否能夠考得高分,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希望孩子能夠記住所教授的知識點,在這種填鴨式教育下,能夠考上好的大學,有份好的工作。

但是對於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快樂與否;是否能夠實現去獨立思考;對於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問題,孩子們能夠去更好的應對...這些種種的因素似乎都不在家長的考慮範圍之內。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早在明代時期,王陽明就已經給出答案

家長們需要學會讓孩子能夠“做中學”

王陽明所講的“知行合一”中,其中“行”表示要去實際行動。在之後20世紀的美國教育家J·杜威也提出了他的核心原則:從做中學。

“知”和“行”這兩個元素,它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知”的產生是源自於“行”。孩子們所得到的知識,也只有從實踐中獲取到的知識,才是真的被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正如著名的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提出的: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孩子在出生後向來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長似乎也習慣了這樣的教養方式,以至於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小問題,家長們都會直接將答案丟給孩子,而忽略了去培養孩子們自主思考的能力。

站在生理及心理學的角度上看,人們的手和大腦之間有著某種密切的對應關係。手指的活動可能起到促進大腦皮質興奮的作用,手指所做動作越多且精細,就能夠越多的刺激到大腦皮質的興奮;

相反,如果大腦在接收到刺激而引發興奮後,則會有效的去對手指的活動進行調節,因此能夠提高手的協調以及靈巧性。

孩子們的手部活動對於他們的手眼腦協調、觸覺敏感度都會起到很好的鍛鍊作用。由於孩子們動手的時候需要調動大腦去思考,所以更能夠豐富孩子的想象力,以及提高他們的創造力。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早在明代時期,王陽明就已經給出答案


父母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不設限,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曾看過一部日本電影——《小花的味噌湯》。媽媽千惠在婚前突然被查出患上了乳腺癌,並做了相關的手術。與此同時她發現自己已經懷孕。

在生下女兒小花沒多久後癌症復發,知道自己已經時日無多,千惠想要為女兒小花留下些什麼,她想如果小花能夠學會做味噌湯那麼以後就不至於會被餓死。於是小花在5歲生日那天收到了媽媽的生日禮物,一條媽媽送給她的圍裙。

從此開始,小花每天都會跟著媽媽一起學習做菜,特別是那味噌湯以及糙米飯。媽媽千惠說:“我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飲食關乎著性命,只要身體健康,擁有活下去的能力,以後無論去到哪裡、做些什麼,都能夠好好地生活。”

就像開頭我們提到的《銀河補習班》中的片段一樣,如果爸爸馬皓文給兒子馬飛設下了眾多的障礙,對於馬飛想要做的任何事都萬般阻撓,那麼最後馬飛也不會完成那一次自救。

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在其經典著作——《父母:挑戰》中說:“由於生命始於全然的無助,而後整個成長過程又承受了一連串令人沮喪的經歷,所以孩子需要明確、可以以及持續的鼓勵,從而發展出自信、力量、社會興趣、自立,以及成功應對人生所需要的一切技能和能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要注意去培養孩子能夠在所做的事中學會以及掌握一些東西。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早在明代時期,王陽明就已經給出答案

“做中學”要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進行

毛主席曾經說過:“實踐出真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更需要去培養、引導孩子能夠自己去動手做,孩子們會在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去總結界經驗,吸取知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她的手指尖上。”所以一些孩子能夠力所能及的事,家長們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做。

例如:

•》能夠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自己吃飯、穿衣服、上廁所等;

•》能夠培養孩子勞動能力的: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之中,如摘洗菜、洗完、澆花等;

•》能夠促進孩子肌肉發展的:比如夾豆子、擰瓶蓋、摺紙遊戲等。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早在明代時期,王陽明就已經給出答案


☆要善於發現孩子感興趣的點

此外家長還要注意,在孩子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去引導孩子實現手、眼、口、腦相結合,多感官同時參與以促進懷著能夠身心協調發展。

例如,當給孩子穿衣服時,家長可以邊給孩子穿,邊給孩子講一些相關有節奏的兒歌,兒歌會吸引到孩子的興趣,如此孩子很快就會掌握這項技能。

因此,對於單調乏味的生活能力訓練,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喜好,將這些訓練轉變為孩子更加容易接受的遊戲活動,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樂趣,真正的實現寓教於樂。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早在明代時期,王陽明就已經給出答案

☆家長還要懂得在“做”中,多去和孩子進行交流

讓孩子去進行一些操作活動,是為了能夠讓孩子多感官同時參與其中,以此來促進孩子的身心協調。家長在孩子操作的過程中,還要記得加以語言的指導。

例如,在孩子觀察螞蟻吃食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引導孩子展開想象,想想螞蟻可能會吃的一些食物。然後去和孩子一起討論,選出其中螞蟻最有可能會吃的一些來,經過實踐操作後得知,螞蟻要更喜歡糖果。

所以最後得出結論,原來螞蟻是喜歡吃甜食的。孩子經過自己的操作之後得知了這一現象,相比於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這樣的操作無疑會讓孩子記得更加深刻,正所謂實踐出真知。

喬布斯在演講中說:“時間是有限的,不要將時間浪費在重複他人軌跡的生活中,更不要被他人的價值觀所綁架,年輕人要有勇氣去聽從自己的直覺和內心,不要隨波逐流。”

真正的教育並不僅僅只是教授孩子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育人。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去引導孩子通過實踐,學會真正可以自主思考且具有創造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