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建“银行”乡亲收“红利”

内容摘要:

春分,阳光融融。

在安龙县洒雨镇场坝村海拔1500多米名叫“下坝田”的千亩连片茶山上,犹如一条条“游龙”的茶树绿意盎然,其间闪动着乡亲采茶的忙碌身影,轻风送来缕缕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村里的能人上山建‘银行’,乡亲就业得‘红利’!”村支书杨继琼满面笑容地说,惊蛰后,每天到茶山采茶的乡亲多的时候有300多人,少的时候也有100来人,“在茶山上,热闹得像赶场一样。”

“这山腰茶园是我家的。”在半山腰上,背着胀鼓鼓的黑色跨包的村里“能人党员”陈廷波说。

今年50岁的陈廷波,20岁时跟随乡亲辗转山东、山西等地当“务工游子”,期间看到种茶有“钱景”,2012年初在家乡流转40亩荒山,种起了安吉白茶并精心管护,在乡亲观望中建设了“绿色银行”。

2015年后,老陈的茶山开始产生效益,本村及邻村的乡亲前来采茶,凭借勤劳双手分享着老陈家茶山的“生态红利”。

“每年惊蛰后,我们就来给老陈家采茶。”来自洒雨镇民族村的杨礼数说,他与妻子每年到茶山上“灵活就业”有了5个年头,如今已成为“熟练工”,俩人每天采茶工资收入200余元。

“每采1斤茶青支付15元,收工时‘一手交货,一手交钱’。”陈廷波说,他雇请乡亲采茶“斤斤计较”,当天付清工资。

老陈说,种茶像建银行一样,头两年每年每亩茶叶需投入1000多元雇人除草、施农家粪肥、剪枝等,第3年收支两抵,第4年开始获利,“去年,我卖茶叶收入12万多元。今年我建起了一个茶叶小加工厂,估计收入更高些。”

在山脚的坡地茶山上,一片金黄色的茶园,在灿烂的春光下更加耀眼,穿着绣有红、黄、白色相间苗族服饰的50多名苗族乡亲,正忙碌采茶。

“我家这片‘中华一号’黄金芽茶园,已种有8年了。”村里“种茶能人”王尚红,一脸黝黑地笑着说。

经营50亩茶叶的王尚红,在村里“种茶能人”中算是技高一筹,他在2011年初,由当了3年的“茶叶商贩”,变身为“种茶能手”。

这年,他承包了村里的100亩荒山,从浙江进苗,雇请乡亲整地、种茶、施肥及管理等,次年建成茶园,并把50亩分给自己的哥哥王尚金经营。

2015年,王尚红购置了3套茶叶加工设备,建起了茶叶加工厂,把茶叶成品直接通过线上销往江苏、福建等地,每年收入20万多元,同时每年给从事采茶、除草、施家粪肥等工作的乡亲们务工工资6万多元。

自2011年以来,该镇党委政府积极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到镇里,实现山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涌现出县内外及本镇共60多名“种茶能人”,在场坝、格红等6个村创办“引路茶园”,发挥着示范效应,激发起农民乡亲充分利用荒山、坡地种茶的热情。

据了解,洒雨镇先后共投入扶贫项目资金450万元,扶持农民乡亲发展安吉白茶、黄金芽、奶白茶等优质茶叶1.52万亩。眼下,全镇已有6400亩进入丰产期,已有1600余户农民发展茶叶的“生态红利”,每亩茶年纯收入在3000元到6000元之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