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美了“红利”多了 荷包鼓了 心情靓了

环境美了“红利”多了 荷包鼓了 心情靓了

雷州市附城镇殿山村文化广场。

汽车缓缓驶入雷州市沈塘镇后山村,让人不禁眼前一亮:悬挂在村道电线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平整平坦的水泥村道,一片片竹篱笆围起来的“小花园”,屋舍俨然,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干净、安宁、祥和、清新的田园风光。这是雷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结出的硕果,也是湛江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环境美了“红利”多了 荷包鼓了 心情靓了

家长教育小孩把垃圾投入垃圾桶。

环境美了“红利”多了 荷包鼓了 心情靓了

遂溪北坡镇柏基村。

2019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年。湛江农村人居环境向更宜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向更完善升级,乡村产业向更扎实推进……环境更好、“红利”更多、饭碗更稳、荷包更鼓,成为这两年全市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注脚。

全面提升颜值改善环境

雷州市附城镇殿山村是一条较为贫困的村庄,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基础设施落后、居住卫生环境较差、农业技术落后、群众收入较低等问题被列为省定贫困村。全村贫困户40户176人(含五保户6户7人)。经帮扶,截至去年12月,全村贫困户40户176人中有39户170人实现脱贫,脱贫率为96.59%。雷州市人大代表、殿山村干部王家展说:“近年来,我们村庄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三清三拆三整治拆除了村里的旧房危房、清除了杂草垃圾、整治了污水横流,村容村貌越来越干净,大家住得越来越舒坦。”

王家展娓娓道来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的“不易”。“清拆整治刚开始时,一些村民不理解,一场场座谈会、一次次到家走访,最终大家从‘不愿拆’到‘主动拆’。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硬底化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灯、文体广场、公厕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展现了美丽宜居的新农村风貌!”

近年来,殿山村的新农村建设已投入资金达1000多万元,完成了安全饮水、村巷道硬底化、雨污分流、东村小公园、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目标。

雷州市沈塘镇后山村,村里有18条巷子,今年3月,18名“巷长”走马上任,每一名巷长负责一条巷子里的“门前三包”,确保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干净整洁。陈锡扬是其中一条巷子的“巷长”,每天早晨他第一件事就是出门“巡巷”,与邻里一起打扫卫生、给花浇水、摆放好杂物……

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时,后山村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人人动手,户户参与,不仅村民的生活环境变得宜人,更重要的是村民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村里乱扔垃圾的现象减少了,大家的文明意识明显提高了,平时都会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自觉维护村里的环境卫生。”一位老奶奶告诉记者。

沈塘村党总支书记莫昌斌说:“乡村振兴的目的是让村民生活得更好更幸福,我们将聚力发展乡村产业,以产业为支撑,增加集体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发动群众唱好“主角戏”

遂溪县北坡镇赵屋村北山洋村,以新农村连片开发示范片建设为契机,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把平安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同步推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北山洋村的党小组在赵屋村党支部带动下建立起党员平安建设包片包户责任机制,党员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引导发动群众参与,凝聚共治合力。同时,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群众慷慨解囊,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全村先后筹集资金约190多万元,完成村道、环村道水泥硬底4100米,解决村民生活区排污工程,完成“村村通”安全饮水工程,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程。

“这两年来,村里的泥土路变成水泥路,危房旧房牛栏拆除后的空地变成小田块小绿地,空置的荒地建成了法治文化广场,所有房屋的墙体粉刷一新,村民纷纷点赞。”县镇人大代表、赵屋村党支部书记邹科说。

近年来,遂溪县坚持党建引领,强化产业带动,发动乡贤助力,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工作在探索创新中取得可喜成绩。如:《遂溪县村(社区)工作激励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和《遂溪县作风建设“蜗牛奖”认定办法(试行)》的出台,既对全县347个村(社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方面工作进行考核,又对“慢作为”“懒作为”的责任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进一步倒逼工作落实。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采取奖补激励政策,鼓励群众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村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截至目前,全县1991条自然村有1829个自然村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完成率91.86%;3301个垃圾收集点覆盖全县各镇各村,覆盖率100%;1972个自然村完成村道路面硬底化,完成率99.05%;1660个自然村完成集中供水,完成率81.29%;395个自然村完成雨污分流管网铺设工程,15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89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中。

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湛江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全力推动资源资产盘活、三产融合发展、综合环境改善、文明乡风培育、基层治理提质、致富奔康扶助、特色乡村创建等“七大行动”;认真对照省规定的硬任务和我市实际情况,明确了145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2018-2019年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7.6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工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全市共有建制行政村(居委会)1714个、自然村12107个,农村户籍人口达529万。截至今年9月30日,全市已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的自然村11290个,完成率93.25%;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为97.1%,建设卫生公厕3204个;完成村委会通自然村道路面硬化的自然村10807个,完成率89.26%;完成村内道路硬化的自然村5237个,完成率43.26%;完成集中供水的自然村8703个,完成率71.88%;已建立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自然村11030个,完成率91.1%;已建有保洁队伍的自然村11802个,完成率97.48%;已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的自然村2647个,完成率21.86%;已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自然村共2246个,完成率26.2%。

如何以高质量发展擘画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我市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2020年顺利完成农村改革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做到: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实行一把手抓一把手,逐级压实责任。加强对县(市、区)和镇(街)党政主要领导的工作考核,实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日常考核工作制度,进行“一月一排名一通报、全年一总评”。扎实推进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专项行动,2019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完成环境基础整治任务;在持续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千村示范”工程,2019年示范县、示范镇所有行政村以及示范村率先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加快完成全市农村厕所调查摸底工作,出台全市“厕所革命”工作方案,并于11月底前,全市农村按实际需求完成农村公用厕所新建和改造任务数50%,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省定贫困村要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100%,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助推乡村振兴扎根结果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承担着多项重要任务和角色,有助于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立法权限范围内,推动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把《湛江市农村清洁条例》《湛江湾保护条例》《湛江市鹤地水库水质保护条例》等列入了立法计划,为湛江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各级人大按照“提前调研出主意,跟踪监督促落实”的原则,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扶贫攻坚、扫黑除恶、教育医疗、安全饮水、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农电改造、乡村公路、农村污水处理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专题调研、工作评议等监督方式,推动中央关于“三农”工作和各类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而活跃在基层一线的县乡人大代表,他们充分收集群众意见,提出很多与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民生相关议案建议,当好群众代言人角色,为湛江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推动“三农”发展的“动能密码”,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已徐徐展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