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留下了多少著作?最推薦哪本?

用戶4314816954001


諸葛亮的著作:

《隆中對》 、《出師表》 《誡子書》 《誡外甥書》

《將苑》(又名《心書》)

《便宜十六策》 兩部兵書----《兵要》《心戰》《兵法二十四篇》

相關作品: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後出師表》(《後出師表》

《馬前課》

《文心雕龍.章表》

《書憤》

《病起書懷》

推薦:《誡子書》。《前、後出師表》、《隆中對》雖然非常出名,但是讀來盡是封建社會的愚忠思想,不太喜歡,所以推薦《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人,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江湖路遠了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了這三本作品《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兩本軍事著作 《將苑》《兵法二十四篇》。相對而言,前出師表和誡子書為我們所熟知,名言名句多出於此,告誡後人需要修身養性,生活節儉,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後人志存高遠的厚望。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如作品中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 遠賢臣“,還有如:“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等名句。

《後出師表》,是三國時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 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後人題曰《後出師表》,此表始見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習氏謂“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於是,自清代始,出現了關於此表真偽問題的爭辯,至今莫訣。

如“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全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⒅,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將苑》是中國古代一部專門討論為將之道的軍事著作,又稱《諸葛亮將苑》、《武侯將苑》、《心書》、《武侯心書》、《新書》、《武侯新書》等。此書宋代稱《將苑》,明代始改稱《心書》,如《經籍志》;或《新書》,如陶宗儀《說郛》;也有稱《將苑》的,如《百川書志》。《漢魏叢書》雖於書名題作《心書》,而篇章標題中間有《新書》字樣。現存版本中,這幾種稱謂都有,核其內容,雖有所差別,但基本上是一致的,是同書異名。

《兵法二十四篇》《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漢軍事著作之一。據說為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晚年時所著,上面記載了諸葛亮幾十年來行軍打仗,治國安邦的經驗。在五丈原之戰中,諸葛亮在死前曾將此書和造用"連弩"之法等畢生所學傳授給了姜維,使姜維成為了諸葛亮最有力的繼承人。


遺忘前世的記憶


諸葛亮是被三國演義神化了的人物,被演繹得"多智而近妖"。歷史上諸葛亮是政治家,談不上軍事家。更適合治國,相當於現在總理身份角色。軍事上過於謹慎,冒險精神不足,這也t出祁山而無功的原因之一。當然,諸葛亮作為政治家,劉備三顧茅廬而奠定三足之勢,沒有諸葛亮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諸葛亮功不可沒。在蜀國幾十的國運中,諸葛亮漚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後人留下不可磨滅的財富。終其一出,諸葛亮留下文稿上百篇,多為書信。其文章不多,在一百多篇文獻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隆中對》和《出師表》了,《隆中對》是其實政綱領,《出師表》是其品德的完美體現。值得反覆研讀。也是其經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