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爺爺學中醫——水是喝的越多越好嗎?


我和爺爺學中醫——水是喝的越多越好嗎?

那天門診來了一個女孩,32歲,在我們診所對面的銀行上班。她最近總覺得腿沉、乏力,吃完飯之後就犯困,每天睡得不晚但總覺得睡不醒。爺爺給她摸了摸脈、又讓她伸出舌頭,我一看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略微厚膩發白!結合她的症狀,我判斷應該是脾虛溼氣大!在這裡插一句,引起溼氣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思慮多、愛吃肥甘厚膩之品、不愛運動等。

這次爺爺的判斷與我一致,也說她是脾虛溼氣大,還有點腎虛。那麼她的溼氣是哪來的呢?細問之下才知道,女孩有個願意多喝水的習慣!

我和爺爺學中醫——水是喝的越多越好嗎?

爺爺問她:“你平時是總覺得口渴嗎?”

女孩說:“不喝也不渴,但是我看網上說水喝的越多越好,幫助腎臟排毒,所以我就刻意多喝水,每天得2000ml吧,然後喝完水就想上廁所!”

爺爺接著問:“你說吃飯是不是吃的越多越好?”

女孩說“不是啊”

“那運動是不是越多越好?”

女孩笑了,說:“當然也不是了”

“沒錯!那為什麼水就是喝的越多越好呢?”爺爺說,“萬事都要有一個度,喝水太少確實不利於身體代謝,但也不代表喝的越多就越好,否則也會給脾和腎帶來很大的負擔!”

我和爺爺學中醫——水是喝的越多越好嗎?

“你本身是脾腎兩虛,每天飲水在1000ml以上就可以了,不要喝的太多,你現在的問題就是本來脾腎就虧虛,在加上飲水過多,因此體內出現明顯的溼氣,所以才會出現你說的那些症狀。之所以尿頻也是身體在向你發出信號,告訴你身體已經承載不了這麼多水了!”

女孩點了點頭說:“我說怎麼多喝水了反而身體還不舒服,尿頻我還以為是身體代謝排毒的好事呢!”

我和爺爺學中醫——水是喝的越多越好嗎?

接著爺爺給女孩開了一個祛除溼氣效果非常好的茶飲,每天用廣陳皮7g,茯苓15g,生薏米20g放到一起代茶飲。這三味都是藥食同源的品類,且陳皮性溫、薏米性涼,二者放到一起除了加強祛溼的功效以外,還能中和寒熱之性,適合於絕大部分人服用來祛溼!


我和爺爺學中醫——水是喝的越多越好嗎?

後來女孩走後我問爺爺,哪些人不適合飲水過多啊?

爺爺說:“飲水量是因人而異的,並沒有統一的標準。運動多、出汗多的人就應該多喝點水來補充體液;而平時不怎麼運動、一坐就是一天的上班族沒必要喝太多水,1000ml以上就夠用了,否則體內就會堆積溼氣。”爺爺喝了口茶接著說:“另外脾虛的、腎虛的、本身溼氣大的人都不適宜飲水過多,也是1000ml以上就可以了”。

我和爺爺學中醫——水是喝的越多越好嗎?

“那有沒有判斷的一個標準呢?”我追問道。

“有的”,爺爺說,“小便顏色深黃的時候說明你應該多喝水,小便顏色淡黃說明飲水情況基本正常,而小便清長(透明色+尿頻)就說明脾腎固澀功能到邊線了,不要再喝過多的水了。”

聽了爺爺的話,我覺得養生其實也要遵循“中庸”的理念,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才好!另外根據每個人的個體化差異也要有的放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