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日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批)培育创建名单,以全省9家产业领军企业为牵头单位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昆明市占据7席。

其中,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云南省心脑血管领域小分子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云南省尾气环保后处理制造业创新中心、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云南省智慧停车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了省首批创建的创新中心。

昆明贵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云南省稀贵金属功能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云南省新型人用疫苗制造业创新中心、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云南省磷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云南增材佳唯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云南省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为首批培育的创新中心。

除了正处于混改期的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外,记者走访了6家企业,看看这些昆企将如何带领本行业突出重围,引导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心脑血管领域小分子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
带动全省传统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云药产业研究开发平台,开展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带动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一开始,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云南省心脑血管领域小分子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就目标明确。

昆药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药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医药制造业企业。根据主营产品及业务的不同,现有主要业务划分为植物药、传统中药、化学药及医药流通四大板块。植物药是一直以来昆药集团非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在这个板块,除了青蒿素外,心脑血管领域的“血塞通”系列产品也是一座高峰。

早在20世纪70年代,昆药就首家分离出三七总皂苷中间体(三七提取的活性有效成份),并于1983年首家应用于临床。1985年,首家申请使用“血塞通”名称,经过30多年的创新发展,昆药集团在血塞通产品上拥有16项专利技术。而2018年,昆药集团也确立了“三七科技创新引领者”的全新品牌定位,以源自三七的络泰血塞通系列产品为基础,持续深入探索三七产业的创新科技,完善心脑血管医疗服务领域布局,搭建心脑血管疾病慢病管理生态圈。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昆药集团生产线。


此次的云南省心脑血管领域小分子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昆药集团将联合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西双版纳版纳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昆药集团医药商业有限公司、昆药集团生物科技(禄丰县)有限责任公司等几家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将聚焦三七总皂苷、青蒿素、天麻素、灯盏花素、草乌甲素、曲札茋苷等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天然药物,灯银脑通、银芩胶囊、舒肝颗粒、清肺化痰、参苓健脾胃等大品种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等方面。不仅将带动全省传统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还将建设人才培训服务体系,并且提供技术委托研发、标准研制和试验验证、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检验检测、项目孵化、人员培训、市场信息、项目技术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价等公共服务。

创新中心建设周期从2019年8月—2021年12月,初期将投入总计1500万元资金,吸纳的中药材GAP种植企业、技术研发企业、产品生产企业、产品流通企业和公共服务单位等五类成员单位,将共同建成集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国际交流、产业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完成后,创新中心还可提供年均50次以上的各类产业公共服务、年均2次以上的对外交流合作机会。


智慧停车制造业创新中心
盘活存量缓解城市停车难题


至2023年新增智能停车库泊位15万个以上,实现智能停车装备产值60亿元以上,带动相关停车建造产值120亿元以上,通过城市智慧停车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建设,全面盘活现有车位存量,缓解城市停车难题。这就是云南省智慧停车制造业创新中心未来3年内要达到的目标。

作为上榜云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批)创建名单的项目,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示范效应,打造贯穿整个智慧停车产业链的跨界协同创新体系,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形成云南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引领智慧停车行业技术发展。

对于这一目标,昆明市智慧停车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下称智慧停车公司)总工程师卯彦显得很有底气。他的底气源于“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创新中心是以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昆明交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同时联合了省内高校和相关企业组成了产业联盟,“地基打得十分牢固。”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昆船智慧停车系统。


卯彦介绍,目前智慧停车公司已经在在昆船工业园新区产品试验工房搭建了集机器人停车库研发、生产、试验示范于一体的智慧停车系统,羊仙坡、云客小区、穿金路省农行、昆船工业区南门等多个智能停车场示范项目已经落地,建设了为车主、车场提供停车资源数字化综合信息服务的云智停车信息平台,并牵头成立了昆明市停车服务行业协会。

“目前来看,智慧停车公司已经建成了AGV智能机器人、升降穿梭式智能停车库,垂直移动式停车库将在年内建成,去年申报创新中心时还是很有信心的,整个申报过程也很顺利。”卯彦告诉记者,创新中心拥有一批集资源、设备、建设、材料等优势的骨干单位,将立足先进装备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聚焦智慧停车产业创新发展,开展智慧停车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发,完善智慧停车试验验证平台建设,进行装配式建筑中试生产线建设以及示范工程建设。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昆船智慧停车系统。


目前,智慧停车公司正与云南省设计院合作进行装配式停车库建筑的设计建造研究,后期研发成果落地后,将大大推动全省装配式建筑制造业的研究和落地实施。

预计3年内,创新中心将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关键装备研制、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创新公共服务为重点,突破传统停车建设模式和运营模式,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打造贯穿整个智慧停车产业链的跨界协同创新体系,为行业提供智慧停车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云南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新优势新模式,推动云南省乃至全国智慧停车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和快速发展。

稀贵金属功能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打造全国稀贵金属功能材料创新高地


稀贵金属是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的统称,因其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高度催化活性、强配位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石化、制药、电子电器、蓄电池、玻纤、航天军工等行业中,成为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国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被列为了国家战略资源。可见稀贵金属的重要性。

由昆明贵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原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发起的“云南省稀贵金属功能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计划集合一批国内在稀贵金属领域及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及院所,共同打造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稀贵金属功能材料协同创新载体。

昆明贵金属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稀贵金属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既有利于充分发挥云南在稀贵金属产业链优势,又能在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形势下弥补我国稀贵金属资源和产品缺乏的不足,开发高性能稀贵金属功能材料,拓展稀贵金属产业化应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急需。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贵研铂业生产线。


据了解,创新中心将按照“实体公司+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的模式,集合领域内的优势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打通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产业化链条,形成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的成果转移扩散机制。通过孵化企业、种子项目融资等方式,将创新成果快速引入生产系统和市场,加快创新成果大规模商用进程。

对于列入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企业,能争取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以后升级为国家级创新中心后,在申报领域内相关国家工程和科技计划项目时也予以倾斜。同时,加入的企业能获得创新中心引入的各类产业基金支持,能为企业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最终,通过创新中心的建设,将打造全国稀贵金属功能材料的应用技术和创新高地,建成国际一流的稀贵金属功能材料技术创新、产业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成为稀贵金属材料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标准和专利保障中心、创新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促进稀贵金属行业绿色化、智能化、高质化、前沿化发展,推动国家稀贵金属高端制造进程。


新型人用疫苗制造业创新中心
引导疫苗产业向精细化发展


在此次云南省第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创建名单中,云南省新型人用疫苗制造业创新中心榜上有名,中心聚焦疫苗行业的共性问题,致力于攻克关键技术瓶颈,衔接科技成果、打通研发创新链和产业化链,助力疫苗产业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中发挥标杆和引领作用。

该中心由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上海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创建,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云南省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技术支持载体,与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国际大型疫苗相关机构等密切合作,为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沃森生物疫苗生产线。


沃森生物研发总监、中心研发负责人仝鑫介绍,预防性疫苗不同于其他药品,它的使用对象是身体健康人群,需要研究传染性疾病致病因素及其规律,并对致病因子提前进行预防,因此在产品研发上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目前疫苗生产企业大多以传统疫苗为主,产品层次较低,产能较小,存在因中试试验和产业化水平不足导致生产工艺不稳定、临床试验难开展等问题,中心通过吸纳产业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提供标准化研发场地与设备,能够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将优势经验和做法向更多企业普及,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从国内第一支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成功研制到近期首个国产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获批上市,云南在疫苗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新型人用疫苗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创新资源整合,改善目前疫苗行业‘小、散、多’的现状。”沃森生物总裁、中心负责人姜润生表示,制造业创新中心不能只做单一产品,一定要瞄准前沿共性关键技术,资源共享、协同作战、优势互补,实现多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技术创新。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沃森生物肺炎疫苗车间1号生产线。


下一步,中心通过建设研发中试楼和综合研发楼、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推进疫苗品种研发和上市等方面持续完善硬软件体系建设,开发一批疫苗关键共性技术,产出一批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疫苗产品。对HPV疫苗、四价流脑结合疫苗等重要急需和依赖进口的产品,加快研发和上市步伐,推进多价疫苗、联合疫苗的研发实现一剂多防,提高疫苗接种可及性。打破国外核心技术垄断,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同时探索出一套产学研用并举的运行、激励机制,从而改善我省疫苗研发创新环境,为产业创新注入活力。


磷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
攻克磷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


通过整合省内外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的资源及优势,云南省磷产业创新中心将以研究制约我国磷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系列新型磷系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成果产业化,开展广泛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实行全方位开放服务,促进磷产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该创新中心由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将在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和拓展。目前,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已同国内在磷产业开发与生产方面处于前列的科研院所、高校及生产企业签订了相关的框架合作协议,并制定了7个攻关课题方向,共同致力于精细磷化工、磷系新材料等领域开展高端磷产业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工作。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培育期内,创新中心将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形成完善的章程或规章制度,打造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紧密合作的磷产业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实现市场化自主运行。”在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魏立军看来,中国磷资源世界排名第二,磷化工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但磷化工行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全面提升磷及磷系新材料产业的创新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与9家共建单位长期在磷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领域从事科研工作,拥有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技术创新平台,以及多达300余人的高层次科技研发团队,已初步具备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云南磷化集团磷矿采选项目。


按照培育目标,创新中心将针对磷产业技术领域需求,开展磷资源加工工艺技术相关前瞻性技术、基础理论研究、行业核心工艺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并通过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同行企业加强合作和交流,系统研究和解决磷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率先攻克解决磷产业持续发展面临关键核心技术。

虽然创新中心具备研发技术方面的优势,但在魏立军看来,整个行业发展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引导及扶持,并创新机制体制来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让科研成果与市场真正结合起来。创新中心两年培育建设期内拟转化推广3—5项磷化工新技术、新产品,积累储备一批前瞻性产业技术成果,打造培育2—3个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培养造就一批磷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领域国家级高层次技术创新团队,建立完整的生产技术创新体系,尽快使中国由磷化工产品产量大国提升成为磷化工生产的技术强国。


增材制造创新中心
创建全国首个医学3D打印产业链创新平台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3D打印(增材)在短短30年间涉及机械制造、医疗、建筑、汽车制造、教育、消费品、文创及数码产品等多个领域,行业年增长率达30%以上。

目前,我国增材制造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产业规模仍在稳步增长。在2016—2018年的3年间,我国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27%。2018年,增材制造产业规模已达130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30%。

云南增材佳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强告诉记者,事实上云南在增材制造领域,还是很有优势的,特别是在医学应用上仍然处于前列。1998年,在3D打印技术刚刚出现时,昆明市中医医院常敏教授就完成了首例“肩关节体外快速成型”的手术;2006年,43医院陆声教授运用卢秉恒院士的光固化技术,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脊柱椎弓根导板”,2009年获得了专利;2017年,国内首个运用SLA技术制造的“骨科钻孔瞄准器”获得CFDA备案生产许可。

“我们公司作为首个引进了卢秉恒院士团队的企业,目前已与云南省内昆明医科大学、昆医附一院、43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玉溪市人民医院、曲靖市麒麟区医院、文山市人民医院、昆钢医院等十多家医院建立了医学3D打印应用示范基地,开展临床探索。”冯强表示,除了医学应用方面,增材佳唯的3D打印技术已经进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2019年国庆庆祝大会上,极具辨识度的“七彩云南”彩车代表云南省出现在彩车游行方阵中,这个复杂的造型运用3D打印技术,只用了短短15天时间。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云南增材佳唯科技有限公司泛亚3D打印服务中心。


冯强介绍,此次由他们牵头培育的“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将创建全国第一个医学3D打印产业链创新平台。围绕数字诊疗平台、数字处理平台、加工服务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四个平台,结合新材料、大数据、互联网+、云服务等相关产业,全链条布局、一体化实施,建成一条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完备统一的医疗3D打印产业链。

不过这只是创新中心建设的第一阶段。增材佳唯还计划用5—10年研究和开发医用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将不同的材料打印一起的新材料,如功能梯度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验证材料基因组计划中的新型合金材料。实时推进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教育、消费电子、汽车等其他应用领域的研究开发。计划用10—20年,达到申报国家级创新中心的目标,与卢秉恒院士团队和戴尅戎院士团队深入合作,研究生物打印技术,运用自身细胞打印器官,解决器官源短缺和他人器官移植排异等问题,造福人类。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郭曼 缪亚平 冉光雯 责编:冉光雯

独家 | 探访首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看昆企如何抓住创新“牛鼻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