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淮南大儒,以讀書養氣得高壽

他被稱為淮南大儒,以讀書養氣得高壽

中國傳統學術發展到清代達到一個頂峰,其中大師雲集,燦若星辰。有的學者靠家學名重一時,有的經世致用,造福一方。但由於典籍太多,學者的壽命有時就成了決定其在學術史上貢獻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這方面,於江淮大儒丁晏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丁晏 字儉卿,號柘堂,江蘇山陽人。原籍山東濟南。他六歲啟蒙,嗜讀書。史書記載他,“少多疾病,迨長,讀書養氣,日益強固,用是得享高壽”。稍長,結識學者潘德輿,定為終生至友,學業同道。他在《與潘四農先生書》中寫道:“大丈夫得志則不負所學,慨然自志於時,不得志則閉戶窮居,不以貧賤而改行,不以困厄而尤人,歸於實用。”於此為終生處世窮經的宗旨。此後,學行名聞鄉里。一代清學領袖阮元對他十分讚賞。據說當時召見他的時候,丁晏以漢易十五家發策,條對萬餘言。尚書汪廷珍也稱讚丁晏“氣平心細,識見明確,當今豪傑之士也。”

他被稱為淮南大儒,以讀書養氣得高壽


丁晏考後中舉人後,兼通史事,故經世優裕。他“嘗在籍辦堤工,司賑務,修府城,浚市河,有功鄉里。”太平軍蔓延大江南北,兩江總督檄行府縣興團練,廣積貯,為守禦計,以先生主其事。後來捻軍擾淮安北關,他“號召練勇,分佈要隘,城賴以全。”因為有這些功績,就被奏保到“賞二品封典,誥授通奉大夫”。

丁晏在學術上的貢獻很大,涉及的領域也很多。他“篤好鄭學,於《詩箋》《禮注》研討尤深。”他認為“毛公之學得聖賢之心傳,其所稱道,與周秦諸子相出入。康成申暢毛義,脩敬作箋,《孔疏》援引疏漏,多失正旨。”乃撰《毛鄭詩釋》四卷。宋歐陽氏《詩譜補亡》刊本訛脫,爰為排比重編,撰《鄭氏詩譜考正》一卷。以康成兼採三家詩,宋王氏雖有輯本,傳刻舛謬,乃搜宋原書校讎是正,撰《詩考補註》二卷,《補遺》一卷。撰《三禮釋注》,共八卷。並輯《康成年譜》。署其堂曰“六藝”,取康成六藝論以深景仰之思。且總括其書曰《六藝堂詩禮七篇》。

他被稱為淮南大儒,以讀書養氣得高壽


在丁晏的著作裡,尤以《尚書餘論》、《錐指正誤》兩書最為重要。丁晏“以顧炎武雲梅賾偽古文雅密非賾所能為,考之家語後序及釋文、正義,而斷為王肅偽作。蓋肅雅才博學,好作偽以難鄭君。鄭君之學昌明於漢,肅為古文孔傳以駕其上,後儒誤信之。近世惠棟、王鳴盛頗疑肅作而未能暢其旨,特著論申辨之,撰尚書餘論二卷。”可以說徹底推翻了古文尚書為梅賾所作的舊論,斷定古文尚書其實是王肅為了難為鄭玄而作。

丁晏貫通經學,精熟輿地,於《禹貢》之學深有研究,不但對胡渭《禹貢錐指》多有匡正,還在此基礎上撰成《禹貢集釋》三卷。該書叢集前人眾說,又多有丁氏見解,體現了丁氏深厚的文獻功底和超卓的考據水準。

此外於《易》,有《周易解故》一卷,《周易述傳》二卷,《訟卦淺說》一卷。於《書》,有《尚書餘論》二卷,《書蔡傳附釋》一卷,《禹貢錐指正誤》一卷,《禹貢蔡傳正誤》一卷。於《詩》,有《陸疏校正》二卷。於《禮》,有《佚禮枝微》一卷,《投壺考原》一卷。於《孝經》,有《述注》一卷,《徵文》一卷。又有《北宋二體石經記》一卷,《讀經說》一卷。莫不博通訓詁,篤守家法。

丁晏雖以經學聞名一時,但其生平著述中史部有十七種。這十七種著作內容較為駁雜,涉及正史、族譜、年譜、金石學、蒙學等諸多領域,頗具研究價值。

他被稱為淮南大儒,以讀書養氣得高壽


在治學方法上,丁晏治經學不掊擊宋儒,嘗謂漢學、宋學之分,門戶之見也。漢儒正其詁,詁正而義以顯;宋儒析其理,理明而詁以精:二者不可偏廢。

作為一名經師和大儒,丁晏的可貴之處還在於非常關心現實問題,精彩觀點不時出現。比如曾“與人論鈔弊,謂輕錢行鈔,必有利而無害。論禁洋菸,謂不禁則民日以弱,中國必疲,禁則利在所爭,外夷必畔。且禁菸當以民命為重,不當計利。立法當以中國為先,不當擾夷。”這些預判,後來果然都言中了。

丁晏一生共著書四十七種,凡一百三十六卷,其已刊者為頤志齋叢書。他晚年主講於麗正書院。於七十七歲高齡時與何紹基共同主持了《重修山陽縣誌》、《淮安藝文志》修纂工作,歷三年,刊成。可謂終生努力著作,勤奮精神世所罕見。

丁晏於八十二歲時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