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到《双本纪》


从《鸿门宴》到《双本纪》

——谈如何温情地理解历史人物

编者按: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有一篇《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教学目标中往往有一条:重点分析刘邦项羽人物形象,并理解体会性格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如果就这篇分析人物,往往会给项羽贴一堆“刚愎自用”“寡谋轻信”等贬义色彩特别浓重的标签,相对的,形容刘邦又是“善于用人”“勇毅果断”这样褒义色彩特别浓重的词。而事实真正如此吗?

纵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发现两人性格并非如此。如果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非阅读两本纪不可的,这样的训练对于破除学生固有的单面认知,走向深刻和丰富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能使他们对人生有更为清醒理性的认知,对其三观也有一定的正面引导作用。以下选的是高一十四班祁楷杰同学偏理论分析的《论刘邦与项羽》,史文静和范芊芊偏抒情的两篇文章《魂归乌江畔》《人生是梦外刀里的错》,以飨读者。


论刘邦与项羽

祁楷杰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结束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刘姓王朝额漫长历史从此开启。那么,刘邦是如何以一介布衣之身,连百万之众,击败与他角逐四年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呢?

我认为,要从具体的人物身上分析历史,那起码得有这么三个方面,一为背景,二为人物特征,三为重要事件。

那么我们先看第一,背景。背景分为两部分,一为人物背景,刘邦是个再典型不过的草根皇帝,但和朱元璋比起来,他实在算不得好男儿。老朱起码还帮着爹娘种了几年地,刘邦呢,一身大爷气,地都懒得种,气的老爹骂他不争气,后来投奔魏无忌无果,就回乡做了四水亭长(是一种吏,秦时官吏不分,低级吏与贫民几乎相同,因此刘邦地位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本来以为能起点儿先锋模范作用,可他还是一身地地道道的流氓气,贪财好色,打架伤人,夏侯婴曾经就被他打伤过,此后因触犯秦法而隐居在砀小中,直到陈胜起义,才率响应,攻占沛县,从此开始了他在马背上的生活。但值得一提的是《史记》对刘邦的记载十分有趣,相传刘邦是刘母在梦中与神仙相会后产下的,生下后十分像龙,美须鬓、长脖、方脸,而且睡觉时,人们还能看见有龙在他身上盘卧,此外,他大腿上有七十二个黑点儿,这是帝王之相,等等。诸如此类的神话描写,其实这在史书中有专门的说法,叫做感生说,其中一个作用是突出帝王的与众不同,尤其像刘邦这种七年当皇帝,还是布衣出生,天下得有多少人眼红,所以用此手法实为政治需要,我们不纳入研究范围。再说说项羽,可以说,在秦末大乱之前,项羽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项家自周天之分封以来就世为楚将,项羽可以说是从小出身名门望户,受过良好教育的,并且少年时便“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而且还有一次在观看秦始皇出游时,还言曰:“彼可取而代也”。可见其胸怀之大,志气之高。同刘邦一样,他在《史记》中也有自己的舆论背景,是一句箴言,是当时崇尚黄老之学的楚南公说的,“楚虽两户,亡秦必楚也”。箴言只是一种民间预言,原由可能有很多,但它并不直接起作用,当一个箴言横空出世,它会对政治产生一种导向作用,比如武则天在一步步夺权之前,就有李淳风之言,唐三代之后,姓武王代李据天下,项羽亦是如此。他与叔父起兵的一大动机也来源,于此。那么,了解背景后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我自觉有二。一是心理层面,二人相比一个先为布衣之后步步登天,一个一直都在云端最后下线,这对他们后续的一系列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从底层攀上高位的,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会时时警惧,这可能是造成刘邦多疑的原因。而另一个西楚霸王,他一辈子只败了一次,就是自刎那次。结合背景可以看出,他几乎一生都在云端行走。这样的人,是不会对自己的地位有太多顾虑的。二是个性层面,刘邦出生农家,他虽一生傲慢待人,却是内敛的傲气,是一种能收该收的傲气,这在他用人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项羽,同是一生傲慢,却是一种放荡的傲气,这也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从历史背景来看,当时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初期,阶级矛盾尖锐。农民阶级要与贵族、王族这样的统治阶级对抗。而因此,刘邦机缘巧合的成了历史的幸运儿,他农民的省份代表了多数人的意愿,适合称王。而项羽呢,出生贵族,打得旗号也是复振西楚,更别说之后对于人民的做法,都让他的个人简历通不过历史的要求。刘邦说实话人不怎么样,但他是农民的儿子,总不会丢掉自己的初心。而项羽代表的是旧贵族阶级,从历史的大方向看,如果他成功了,他将建立与秦差不多的国家。就项羽各各方面的因素看,估计还有一次“楚末大起义”,是起不到历史推进效果的。

第二是个人特质。这是从人物角度来看的重中之重,因为在古代的人治社会下,一个人的意志可能改变整个时局,这一点在楚汉战争及汉初治理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先来说说刘邦,他第一个特征是超自信,刘邦这个人从年轻到老没有一次不自信过,这个人很乐观,体现在他困顿的时候。比如在芒砀山隐居的过程中,刘邦十分郁闷,但他撑下来了,撑了近一年。而后来,别项羽屈封汉中,他又一次在那蛮夷之地撑了下来,这一撑撑了近两年。可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乐观必不可少。第二个特征是态度傲慢,这个特质跟了他一辈子,比如汉方阵营中有名的说客郦食其第一次见刘邦的时候,郦食其走上后堂,刘邦正让两个侍女给他洗脚,郦食其拜了两次,刘邦头也不抬,也不搭腔,直到郦食其忍无可忍,把他臭骂了一顿,他才如梦初醒叫旁人退下,拜郦食其为上卿。但他也有尊敬的人,也只有一个就是张良。刘邦叫别人的时候,上至七十老大臣,下至二三十岁的小后生统统叫名,只有管张亮叫子房。从这里我们也看出刘邦对张良的尊敬,但他对别人傲慢的态度,也是他几个缺点中的一个。而特征之三又是缺点。就是骂人的话张口就来,《史记•高祖本记》和《汉书》中并无太多记载,但在汉初的那些诸侯传记中却频繁出现刘邦随口骂人的案例,比如课本《鸿门宴》中“自取生”和现在的“王八蛋”意思差不多。由此看来,有帝王相的刘邦还是没能脱去匹夫之粗野。

特征之四,他是个老道圆滑的人。这一点在同时代的人中除了陈平无人能比,屡次让他绝路逢生,课本《鸿门宴》中的刘邦演技可谓出神入化,前一秒是针锋相对的敌人,后一秒就能和你拉起手拉家常。荥阳大战中,战事不停,形势起起落落,而刘邦的老道圆滑,又一次帮助了他。先是“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又是学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对项羽进行道德绑架,一口气给项羽说了“十宗罪”,气的项羽火冒三丈,却也哑口无言。特质之五,是刘邦的心机很重。从课本中的“吾安与项伯有故到汉后逼着韩信喊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再到把安抚国民的萧何抓进大牢,最后到临死前还要派陈平、周渤杀掉在东北平叛的樊哙,这一切都是刘邦的心机在起作用,不过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又胜在多疑,所以也不能彻底否定。特质之六,是他审时度势,有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清醒头脑。相比项羽,刘邦真算不上一个实战军事家,因为在韩信、彭越等人来之前,他并没有打胜过几场仗,但他审时度势,这一点尤其在他屈就汉玉和还定三秦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屈封汉中的时候,他知道项羽依然对自己有疑心,也知道项羽绝不会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于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把巴蜀通向关中所有的栈道下令全部毁掉,这才给自己留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在还定三秦之后,田老二天荣因为在齐地没有给自己封王,于是连杀三侯,又勾结彭越起来闹革命,又给刘邦送来了一封参团建议书,但刘邦就看了一眼,就转手给了项王。可以看出他的目的有二,一是迁怒于天荣、二是利用项羽不分敌我的特点,让他放弃与真正的对手斗争,而陷入了与天荣斗争的泥潭中,而刘邦又利用这个机会巡抚关中,让关中成为自己坚实的大后方。这和近代的抗日战争十分相像,战斗力不如人家,就打消耗战,这就是刘邦精明所在。说他是个战略家,是说他会设计战局,其实大家在略略了解楚汉之争后,有这么一种误解,认为刘邦项羽,一东一西各占两边天,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项羽的势力主要在淮水以北、山东以西、黄河下游地区,而整个北方由齐、魏、韩、代、燕构成,南方主要是临江、九江和南越国这些小侯国,就像墙头草,那边厉害就往那边倒,所以刘邦决定先解决诸侯国,然后对项羽进行西、北、南三面合围之势进行反击。由此也看出,刘邦费等闲之辈,就他对战局的布控而言,可谓一代宗师。
特质之七,他很谨慎。别看他老是像傻子一样的抛出一句句“为之奈何”,深挖下去就能看出他的警觉,只要看到一点儿灾难的苗头,立马想办法解决,这也是他身上的一个优点。特质之八,他很善于用人、培养人。其实善用人在他身上是被动的,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什么超出常人的本事,那就必须礼贤下士,重点在于培养人,可以说但凡有些本事的人在他手下都得到了发展。两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是夏侯婴,他是个太仆,而且是给三个刘姓皇帝做太仆,可以说“当得了司机、上得了战场”。一个赶马车的,可以去战场上当将军,可见其发展。第二个是绛婴,绛婴是两个人,一个是绛侯周渤、另一个是灌婴,两个人是负责给刘邦打扫办公室的。最后一个是太尉、一个是骑兵总司令,都封了侯。而值得一提的是,周渤的儿子就是周亚夫,可谓提拔一人造福子孙两代,这就是刘邦用人之高明。最后一个特质,就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心狠。试问哪位父母因为自己快被仇人追上了,就把儿女扔了,减轻车重。试问哪个做子女的看着自己的父母被挂在大锅上,还可以说出:“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试问哪位正常人能在自己死前把几乎帮助过他的所有恩人一一杀掉,也许这就是政治家,我们无可谓贬褒。

说完刘邦,项羽便十分好说了,项羽在一定程度几乎是刘邦的对立面,他的特质一是过分崇尚武力,而不重战略,这也是为什么项羽十分能打,却败给了刘邦。俗话说的好,没钱难道英雄汉,刘邦正是清晰的认识到战争的内因是经济,所以才用战略压榨的方式让项羽断粮。二是生性残暴,这是项羽的一大缺点,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一旦破攻就屠城,再加巨鹿之战坑杀二十万秦军,无不体现了他残暴的个性。特质之三是他的坦率豪爽,从文字记载来看,项羽很少用阴招制人,而且对待自己敬佩的人,不管是敌人还是自己人,都无一不以礼相待。特质之四是他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不分敌我,头脑简单。这一点让他不经意间已被刘邦不知把玩了多少回-----。所以,对比来看刘邦胜在老道,善用人才和战略;而项羽败在天真尚武,不重战略。自古英雄少帝王,帝王是个双面角色,用相对的两面在不同情况下相互转换,英雄是独面角色,所以从这一点看来,项羽是个英雄当不了帝王。

最后一个要素是重要事件,重要事件往往是历史要发生巨大的走向变化的前奏,又是一群人的群相聚焦点,所以重要事件在历史的对比分析中也很重要。在楚汉战争中有这么一些重要事件。一为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他推动了反秦运动,也促使了刘、项两集团的形成;二是怀王约天下,这是刘、项两集团合作的开始;三是鸿门宴,这是刘、项两集团冲突的开始,也激化了刘、项两集团的内在矛盾;四是项羽分封,这是刘、项两集团的对立的正式开始,也是导火索;五是田荣起义,这给刘氏集团一个占据关中的机会,使刘、项集团势力趋于持平;六是荥阳大战,刘、项集团矛盾达到顶峰,且与此同时,刘氏集团势力进一步扩大,而项氏集团开始衰落;七是鸿沟之约,这代表了刘氏集团转入攻势,项氏集团转入守势;八是垓下之围,这标志着刘、项集团矛盾的终结。从这一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刘氏集团由弱到强的秘诀在于避战少攻、养精蓄锐,而项氏集团由强到弱的原因在于急功近利、尚武少谋。可见在一场战争当中,频繁的交互作战是最容易决定胜负的,而相峙是变数最多的时候,对于弱势一方来说是机会,对于强势一方来说可能灾难,而刘邦就是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相峙的机会反转了局面,而项羽因此招致灾难。

那么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刘邦与项羽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心中的观念不同,刘邦的观念是能不打就不打,强大自己最重要;项羽的观念是反正我能打,打胜了就算我赢。而天下这种东西,是用来控制的,打胜了你不一定能控制的住,但实力强大了绝对没问题。所以说最窝囊也最管用,所以刘邦比项羽大二十岁,让刘邦知道进退智慧,让年轻的项羽一败涂地。

几千年过去了,汉王陵里的刘邦静静地躺着,任历史浪涛翻滚,曾经那个功盖一时的帝王现已沉默,曾经那个光辉的王朝现已消亡,但那段历史的光辉永远召示着后人,无论刘邦成败与否,项羽功过与否,我们永远都无法忘记那段在战火硝烟中群雄争霸的传奇。



项羽——人生是梦外刀里的错

范芊芊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李清照我看到项羽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眉头紧锁,额心的“川”字,固执而又无力,残破的盔甲上斑斑殷红血迹依旧可辨。他的一生可谓悲歌,原本含着金汤匙出生,最终却也只能人生大梦一场,残血映夕阳。“是天降大任?还是作茧自缚?”回看项羽,不得不说,他确实勇猛非常,胆识过人,也曾是鲜衣怒马的少年将军。巨鹿之战怒斩宋义,带领士卒破釜沉舟,骑着胯下乌骓在秦军中势如破竹,意气风发,金戈铁甲,都锁不住他眉间的雄霸之气。可这是西楚霸王的一场真实的梦,梦醒之后,是他充满过错和遗憾的一生。他能扛鼎,却恃才傲物,眼中除了相传的重瞳再盛不下任何人,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酿成大错;他能打破秦军,却刚愎自用,对下属谋士的计策置若罔闻,甚至心存怀疑,最终逼走了忠心耿耿才智过人的亚父;他自视甚高冲动易怒,往往因一句话就动了杀心。在司马迁的《项羽本纪》中一生多怒,最后也是唯一出现的笑留给了四面楚歌的自己。“他总有一身磨不掉的戾气伤人害己,却从未悔改。”也许,虞姬的出现是他血色人生中的一抹霞光,但以他坑杀二十万秦军、火烧阿房竟没有丝毫犹豫的罪孽,一双沾满血腥的手,如何去拥抱那个崇拜了他一生的女子?他的每一丝暴虐与凶残最终,都汇成一把利刃,划开了虞姬的脖颈。在他自刎的那一瞬,他说有愧于江东父老,他说想念那片土地,他说对不起一直无怨无悔跟着自己的虞姬,怀念初见她时少女的娇羞和眸里藏不住的崇敬;他说这一世不想输,却不得不甘心,他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终是项羽刎了颈,从此霸王未有名”太阳快要落山了,余晖染红了大片天空。项羽脖颈还在汩汩地冒着热血。陨落的,不止是一条性命,还有江东对他的盼望和西楚霸王的一世英武。这天下终究还是姓了刘,霸王终究还是,王没能成了皇。此刻穿梭千年,他与我相顾无言。纵使有再多的忿忿,在看到他颈间的伤口后都失了声。他缓缓转身,匿在垓下弥漫的大雾中,只留我一人在纸上惆怅郁结。大雾中,依稀可辨“乌江亭”。

从《鸿门宴》到《双本纪》


魂归乌江畔

史文静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当虞姬抽出佩剑,一道银光划过她雪白的颈项,鲜血淌过,壮士掩面,乌骓悲鸣。可怜虞姬,就这样随风而去了。“上穷碧落下黄泉”,项羽无论如何,都再寻不到那一人。

四面楚声起,士卒离散,就连他的她也已离去。但,此时的他只能深埋苦痛,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爱的人,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他战至江边,在他面前的是浩荡无边的乌江,而他的身后则是步步紧逼的汉王铁骑。百万大军已将他重重包围,在他耳边响起的是汉王得意的言语,“项王,你输了,纵使你有一身过人的武艺,纵使你有不畏天地的勇猛与胆量又如何,这次,你也难逃一死。你输,并不输在武力,而是输在智谋,你总以为自己可解决一切事情,总是武在前、谋在后。是你,亲手将陈平,韩信这样的人才拱手送到了我的面前。我胜在善谋,胜在善用。你已无路可去,投降吧。”听到这番话,他的嘴角不禁浮出一丝苦笑。是啊,是他不懂重用人才,刚愎自用,才导致今日这样的局面。

但,他并不准备这样屈辱地投降。他,可是西楚霸王!

当乌骓一声悲鸣划破天空,当残阳似被鲜血浸红,他抽刀自刎,倒下的是他的身躯,不倒的是他不屈的英魂。那喷涌而出的一腔热血似血莲花般盛开,如火一般夺目。

他倒下了,他的生命在这一刻静止并永久地停留在了那浩荡无边的乌江旁。他的生命虽已消逝,但那片土地上,仍有生命在不停地繁衍。流水漫漫,带着他的坚韧与不屈奔向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