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門弄斧’話治國

歷史是民族的記憶,讀史可以明智。讓我們回顧歷史,看看在治國方面能夠得到哪些啟示。

1:治國需要人才。國家,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國家建設和權力運營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許多問題。統治者即使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應付,有的就想方設法,招攬天下英才,作為自己的輔助。姜子牙釣魚,三顧茅廬,頒佈求賢令。

這些人也確實沒有讓他們失望, 管仲霸齊,商鞅強秦。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統一貨幣,鹽鐵專營。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精兵簡政。前人的智慧象一顆顆明星,璀璨著歷史的天空。

2:強國需要變革。國情在變,國家的一切也要隨著改變,變革才能圖強。經濟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育選拔制度。有的屬於內部革新,有的借鑑外國的發展經驗。從分封到郡縣,從專制到共和,察舉制、科舉制、現代的中考高考制度。

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只有擁抱世界,才能感受時代的脈搏。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只把握住時代潮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3:民智民富才能國強。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治世也好,盛世也罷,跟真正的強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工業發展水平,農業發展水平,國民素質,都有天淵之別。

但我們是不甘落後的,在開放的過程中,我們會保持平和的心態,學習他國的先進事物。美國、以色列的教育,德國、日本的工業,韓國的農村建設。總有那麼一天,我們會在各方面搞出自己的特色。願我有生之年,看你重回世界之巔!

不在其位,也謀其政。無他,博君一笑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