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史】唐山與一位偉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不解之緣

不止唐山得名於李世民,唐山的許多地方都有關於李世民的傳說,很多地名也與李世民有關,你知道嗎?


李世民東征結緣唐山

貞觀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親率10多萬唐軍東征高麗(統治區在今遼河以東及朝鮮半島北部)。

唐太宗為什麼要東征高麗?

【唐山史】唐山與一位偉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不解之緣

高句麗雖然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貢,但實際上卻對唐朝持懷有敵視態度。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為援助處於高句麗和百濟圍困中的新羅(朝鮮半島國家之一),並統一被高句麗據有的遼東地區,唐太宗征討高句麗。

經過半年多的苦戰,雖然奪取了十幾座城池,但在攻打安市城(今遼寧省鞍山市附近)時,遇到了高麗軍隊的頑強抵抗,久久攻不下來,而眼看著糧草就要用盡了,而遼東冷得又比較早,草木都枯黃了,不宜久戰。最終唐太宗決定暫時停止這次出征。於九月下令班師。

這之中還有一段佳話。英雄就是英雄啊!不會因為敵對關係就不欣賞。回師前,唐太宗十分欣賞安市城城主的頑強,特別賜百匹綢緞以資獎勵。而城主楊萬春亦登城拜謝,遙送唐軍回國。

太子李治從長安千里來迎接。唐太宗率3000騎兵人臨渝關(今山海關),在今灤縣一帶和太子相遇。

【唐山史】唐山與一位偉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不解之緣

要說這唐太宗也真是不一般的皇帝。在征討高麗的整個過程中,唐太宗不但親上前線奮勇殺敵,而且在修築攻城的工事,過沼澤時鋪路等等這些苦力活均親力親為,此時,唐太宗所穿的戰袍已舊敝不堪。太子為他獻上了新衣。之後又途經今唐山回都。

唐太宗率軍途經今唐山時,曾在今大城山上屯駐,以後此山遂名“唐山”,這是唐山得名的開始。後來的《永平府志》、《大清一統志》、《畿輔通志》、《灤州志》、《天下郡國利病書》等史志對此都有過記載。大城山下的龍鮮水(今陡河)遂名“唐溪”,意為唐山腳下的河水;河上建橋名曰“唐山橋”。唐山橋西側後來形成的村莊稱橋頭屯(今路北區喬屯)。

不過唐山的得名,還有另一種傳說。話說,唐太宗班師回朝經由今大城山,其愛妃曹妃不幸病逝,當然很傷心了,於是就此感念將山賜唐姓,從此以後便叫唐山。


李世民留在唐山的傳說

唐太宗東征在今唐山地區留下了許多有關地名的傳說。

釣魚臺、晾甲山、三跳澗、擂鼓臺、謊糧坨、唐山土城、亮甲店等,還有曬甲坨、曬甲嶺、廒裡井、擋駕莊、馬棚峪、石臼坨島等。

  皇帝親征可算是天大的事情,所以無論唐太宗走到那裡,史官們都緊隨其後,把天子的一舉一動如實記錄下來,然後有選擇地載入史冊。因此李世民所到之處,唐山地區的許多地方,過去沒有名稱的馬上起名,已經有名稱的立刻改名。儘管當時更名之後老百姓很不習慣,但更多的是感到榮幸,於是很快就把好消息傳播開去。


釣魚臺傳說

相傳唐太宗在大城山北側河岸邊負手而立,觀賞四周的風景,發現河水清澈,數不清的魚兒在裡面怡然遊動,不由一時興起,於是命侍衛放線垂釣,此後這裡便稱為“釣魚臺”,名稱沿用至今。

賈家山傳說

另有一次,唐太宗帶領侍衛巡視,走到大城山東一公里處,感覺身上溼熱,於是卸甲休息,侍衛們把鎧甲放在山丘上晾曬,此後這座山就稱作“晾甲坨”,後來又演變成“亮甲山”,現在則稱為賈家山,目前在唐山鋼鐵集團公司院內。

曹妃甸傳說


  《灤縣誌(卷二地理河流)》記載:“曹妃甸在海中,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故名。”相傳當年唐太宗曾在此演練水軍,隨李世民東征的有位妃子叫曹嫻,聰慧睿智,姿容秀麗,不僅能歌善舞,而且琴棋書畫皆有妙處,她一路陪伴唐王賦詩、對弈,頗慰唐太宗每日裡鞍馬勞頓,因此李世民非常寵幸她。可是由於曹妃體質虛弱,竟然身染重病,雖然經隨軍太醫百般調治,仍嘔吐不止,後來死於島上。唐太宗痛失愛妃,遂下旨在島上建三層大殿,塑曹妃像,賜名“曹妃殿”。


【唐山史】唐山與一位偉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不解之緣

菩提島傳說

樂亭境內有處海島叫十九坨,也稱石臼坨,有唐太宗駐蹕“十九坨”的傳說。相傳李世民見島上風光神奇,特別是在北方極難見到的菩提樹,居然在這個島上比比皆是,讓他想起唐朝初年,禪宗五祖弘忍選拔接班人的時候,慧能和尚言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憑藉這首開悟詩,慧能成為禪宗六祖。於是李世民把這個島改名為“菩提島”,現在已經成為樂亭縣著名的旅遊勝地。


  菩提島隔海相望,有一個翔雲島。相傳當年唐王李世民曾在此巡察時,看見一眼水井,忽然感覺口渴。於是部下找了一繩索,將水桶系下,但是水太深,夠不著水面,眾人急得夠嗆。正在無計可施之際,只見大將薛禮上前,雙手扣住井口的石沿,大喝一聲,“起”,一口井竟然被他搬起,將井斜放在地上,頓時一股清泉流出,讓李世民喝上了水,這當然是一個半神話的傳說,直到現在,扳倒井上薛禮的手印還依稀可見。


【唐山史】唐山與一位偉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不解之緣

三里河傳說


  由於唐朝軍隊十幾萬人馬駐紮在唐山地區方圓幾百裡的範圍內,於是便出現了很多引人入勝的故事。遷安城東三里,原有一條水深齊腰的河,因為距離縣城三里故得名“三里河”。傳說唐王李世民徵東時路過這裡,軍士和戰馬喝到清冽甘甜的河水後,精神倍增,李世民見狀,說了一句“真是銅幫鐵底飲馬河”。因此三里河受了欽封,又名“銅幫鐵底飲馬河”。由於遷安鐵礦豐富,故李世民徵東時,在這裡開設了許多鐵匠鋪,以備軍須,直到現在,近安的鐵匠鋪仍然很多,而且有了鐵匠營村。


其它還有很多傳說,如:
  遷安市東十五公里處有一處山澗,相傳唐太宗曾率部在此演習馬術,於是這裡稱為“三跳澗”,澗旁還有試劍石;在灤縣西百里處,唐太宗曾在此演習擂鼓禦敵,故稱為“擂鼓臺

”;在灤縣城南二十五公里處,唐太宗曾在此設假糧庫誆敵,故此稱為“謊糧坨”;在玉田縣城東南十公里處,相傳唐太宗巡察時遇雨,隨行將士衣甲盡溼,於是晾甲於此,故名“晾甲店”,就是現在的亮甲店

另外唐朝軍隊出於屯兵和積糧的需要,在唐山一帶修建了許多城池和要塞,使這片區域出現了勃勃生機,讓各地遷來的人們有了生活的家園。如“平安城”,現在的遵化平安城;“萬年城”,現在的遷西三屯營;“馬城”,現在的灤南縣馬城;“平州城”,現在盧龍境內。

還建築了一些要塞。又修建了興唐寺(在今唐山南郊)、淨覺寺(在今玉田)等寺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