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如何理解?是不是指勾栏?

西行降魔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这句冷门的词,出自

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真是年少不懂诗中意,读懂已非少年人!

暧昧缠绵的“歌楼听雨”

“听雨”贯穿了少年、壮年、老年三个人生阶段。此句少年听雨,主要写了三个意象:歌楼、红烛、罗帐

为了更好地回答问题,西普把分析顺序稍加改变。

🔺红烛

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美好的情爱有关。缱绻缠绵、温柔甜蜜。红烛映照,烛光晕染了多少歌台舞榭。

这里的红烛也不例外,潜藏着追忆年少往事迷离之感。

🔺罗帐

罗帐,是指丝织的帷幔,『多张施于床上也』。罗帐低垂,温香软玉。朦胧色彩中尽显暧昧、绮艳

华丽的陈设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靡靡”之境、逐笑之间

🔺歌楼

宋词中的“歌楼”,是一种娱乐符号,多半指风月场所。文人士大夫在楼中享受着轻歌曼舞、声色技艺,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在歌楼中流露出的情感是愉悦的、欢乐的,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三个意象的组织配合,“歌楼听雨”的画面,刺激声、形、色三种感官,将视觉与欢愉情绪完美融合。】

◻整句话可以理解为——年少之时,在歌楼上听雨,红烛高烧,映照得罗帐昏暖。

勾栏词话

说起“勾栏”,大家都第一反应可能是妓院。其实是在明代以后,“勾栏”才变成“妓院”的专属别称,与宋元性质完全不同

如果对宋朝历史有所了解,那么对于“瓦舍勾栏”这一词并不陌生。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这句话里出现两个概念,“瓦子”,又叫“瓦舍”,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市民娱乐中心

而勾栏,可以理解为瓦舍中用栏杆、板壁等分隔而成的棚木结构建筑,用以不同内容的戏曲艺术表演

士大夫等阶层光顾酒楼歌馆,普通老百姓则多去消费得起的瓦肆勾栏。

所以回答题主的问题,端看题主所说的“勾栏”之意。

“少年听雨歌楼上”这里的“歌楼”,可以笼统地看做提供歌舞、曲艺的高级场所,里面的“伎”也分三六九等,一些高级妓并不提供皮肉生意。

—END—

我是西普,请多多关注☆


恋恋西普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如何理解?是不是指勾栏?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是南宋末年词人蒋捷写的《虞美人·听雨》词上阕中的首联句。

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词中截取了人生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词人从少年、壮年,至老年的不同环境生话及心境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就是这三幅画中,显示青春、欢乐,较甜蜜的第一幅歌楼上听雨的画面

其句译文及说明。

少年听雨时,在歌楼上,红烛映照,罗帐低垂。

那低垂的罗帐,所孕育的环境中,光与色揉合着青春与欢乐,勾勒出自在少年的浪漫、逍遥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然而正是词人这样的少年自在逍遥的生活,却映衬词人晚年生活的无限凄凉和萧索。

为全面展开“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联句的理解,下面对《虞美人·听雨》词相关内容进行解析: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一、词的上阕,词人感怀自己已逝去的岁月,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表达。

1.按照时间的顺序,描写少年、壮年到老年的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环境和不同心境变化,都以“听雨”,始终作为贯穿全词的脉络主线。

(1)“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句,主要写的是楼内的景象。写少年在歌楼内听雨娱乐,表现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

(2)“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①“壮年听雨客舟中”句,写词人在壮年时期,漂泊在外,只能在客舟中听雨声。

②“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句,是写词人从客舟中向外看的远景:

是一幅水天辽阔、西风劲急、云霭低落的江上秋雨图;而有一只在疾风苦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西边中凄厉的叫着。词人在幽怨的心境中,暗示这只孤雁,如同现实中自己那凄苦的影子写照。

上阕主要写词人少年红楼听雨,和壮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痛苦生活。词人有着“望断乡关”的踽踽凉凉的痛苦境遇。但词人并没有直接的描述出来,而是通过客舟外的“江、云、雁、风”的景象比喻,表现出自己在战乱中所饱经的忧患。

二、词的下阕,是词人无奈的感叹自己目前的状况。

1.“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而今我寄宿在僧房下听着夜雨,已是白发孤独的老人了。

2.“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世间悲欢离合最是无情,就任由那无情,随着雨点在台阶前滴嗒到天亮吧。

下阕主要写词人的现状。描写一个白发老人(词人)孤独地在僧房下听着夜雨到天明。这是一个单调,处境极端孤寂,蕴含感情较深的场景。所表达出词人的心境的极端的萧索。这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看似词人冷漠,其实表现出词人几乎麻木绝忘的痛苦心情。

三、《虞美人·听雨》这首词,虽写个人一生的离合悲欢,而展现的却是南宋亡国后整个世局的风云变幻,要把这一切写进词中实属不易。

所以词人艺术的采用了:

1.词人不是用抽象的叙述进行概括,而是从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画面,表现词人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的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歌楼上听雨

表现少年的词人在光与色组合的青春与欢乐的时光中,所体现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

中年听雨客舟中:

表现词人进入壮年后,失去家庭温暖,在兵荒马乱中,如失群的狐雁一样,过着四方飘泊的生活。

老年听雨僧庐下:

表现词人尝遍人生的悲欢离合后,看似一切皆空,万念俱灰,但实际上词人并没有从痛苦中解脱,而是痛苦越加越深

其终句所蕴含之味,耐读者悉心品味仔细咀嚼。

四、“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是不是指勾栏?

①“歌楼”和“昏罗帐”,只是词人第一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的按排,是起着对“壮年”如“老年”画面,起衬托对比的作用。

②“勾栏”词义:

又作勾阑或构栏,是指城市中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宋元时称演出杂剧、百戏的场所,后来指妓院。

《虞美人·听雨》词中,只是借指一下“歌楼”的场景,表达词人听雨时,所享受的“高档环境场所”而己。 而词中并没有写歌楼中那般生活的成份。


沿流溯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我当年青春年少时,也是一名鲜衣怒马的少年,经常在歌楼(妓院)上细听春雨,红烛摇曳罗帐昏昏,佳人相伴尽情欢乐,那是何等的风流潇洒!

那个时候国未亡家还在,歌楼里满是盎然春意,一派勃勃生机!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岁月如箭,一往无前,转眼人到中年。流年不利,为生活而奔波,因战乱而流离,某日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听蒙蒙细雨,看茫茫江面,阴云压顶,不知不觉已是泪流满面!猎猎西风中,一只同病相怜的孤雁阵阵哀鸣,声声如箭,射在我的心上!国仇家恨,怀才不遇碌碌无为,光阴荏苒岁月蹉跎,直教人肝肠寸断!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果真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而今,人到暮年,在僧房内细听秋雨,满头青丝已成雪。回首一生,历尽沧桑,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再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落到天明,与我何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创作的词作品。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禾小皮


浪人消魂地,还问啥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