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就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就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

育鄰夢

孩子應該從多大時教育?怎麼教育更好?

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就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

教育孩子如同植樹,最好的時間是選擇育種的植株使其結出優良的種子,這也是人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重視育種的根本原因。教育孩子與植樹一樣都需要漫長的時間靜待他們成長,期間要給予他們充足的陽光、水、礦物營養,讓他們根系發達、枝幹健壯、枝葉茂盛。有人說植樹最好的時節是2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養育孩子同樣如此,教育孩子最好的時機就是20年前自己認真學習,現在做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好好陪伴孩子成長。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說:“嬰兒降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活到老。”要終身學習,學習終身。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其實起始於父母,父母人生學識的高度是孩子學習成長的“起跑線”。期待孩子贏在成長“起跑線”上,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成長的高度更高,給孩子更高的成長基點。

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就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

認識地球家園

優秀的孩子源自父母的模範引導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並不完全指遺傳影響孩子的成長髮育,更多的是說明父母后天對孩子的成長教導影響孩子成長前行的方向。父母不僅賦予孩子生命,更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成長規劃師。俗話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實是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習性,父母指引他們邁出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父母是每個人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成長導師,一個人童年在家庭中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人們常說:“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都是習慣與堅持的力量,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引導孩子養成熱愛生活的習慣。好習慣是成就美好人生最重要的階梯,個人人生活的好習慣多是童年被父母“狠心”帶出來的。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同樣,保守的習慣也會讓我們故步自封、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如果希望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成長方式與眾不同,那麼就必須明白一點:童年所養成的成長習慣決定著人生的未來。不為別的,就為孩子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都理應從我做起,高標準嚴要求為孩子做好行為習慣的示範引導。

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就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為孩子的成長指引方向

教育工作需要慢工出細活

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孩子雖然天資聰穎,不帶一絲原本的思想雜念,但是正如在白紙上作畫一樣,並不能隨筆而成,它需要畫師精心修飾才能“生趣盎然”“栩栩如生”。教育活動中,父母就是那位畫師,孩子最終的品性如何全仗父母的“諄諄教導”。

教育活動不比吃飯、穿衣,不能立刻讓人感知到溫飽與冷暖,教育工作是一個人【家長和師長】用自身的行為示範引導另外一個人【孩子】習得適應20年後的生活技能,是一個“不折不扣”慢工出細活的過程。常言到:“一碗米養不大一個孩子”,陪伴孩子成長進步的過程中,我們即需要發現他們自帶的成長興趣與潛能,同時也需要規避其所展現出來的“惡習”。教導孩子需要發掘他們身上的成長閃光點,用更明亮的光線將其點亮,教育需要日夜用心澆灌、靜待開花。因為,教育活動中傳授給孩子們的內容如同沙粒是零碎的知識,期待看到孩子人生的成長變化,就需要靜待孩子們所吸收到的知識在其體內發生“化學”反應,最終生成新的物質。

人世間最快樂的事情是養育孩子,最難的事情也是養育孩子。因為,每個父母都只能憑藉自身成長經驗引導孩子,而需要賦予孩子的卻是未來20年之後的成長智慧。未來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想要用確定的認知預判未來不確定的需求,是生命中最難的事情。就如同農民春天在地裡播種下希望的種子,期待秋天能夠豐收,但是如果只管播種而不進行田間管理就難以獲得好收成。教育孩子就是進行漫長田間管理的過程,只有及時澆灌、鋤草、防止病蟲害才能在收穫季節獲得豐收,教導孩子只用做好了孩子學習習慣的引導、對孩子的學習行為進行了有效的引導和監督才能為孩子成長指明方向,孩子也才能在而立之年獲得豐收。

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就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

早教宜生根

教育工作宜早不宜遲

“育林先育苗,育人當育小。”“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在兒時所養成的行為習慣將影響其一生。孩子是天生的學習“專家”,童年的孩子學什麼都快、對什麼都好奇,在教導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益早引導孩子養成好奇、愛探索的成長習慣。

成長價值觀引導益早,當今社會,孩子們從幼兒時期,就跟隨父母去購物,開始對金錢有了初步的概念。隨著孩子逐漸成長,逐步對商品品質的好壞、價格的高低有了初步認知,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做適當消費價值觀方面的引導。從錢幣的歷史由來、用途等方面對孩子進行知識普及,引導孩子意識到世間交易“等價交換”的基本原則。引導孩子學習如何理財,養成既不“嫌貧愛富”也不“仇富”的積極生活觀念,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人生之中對真、善、美、醜的認知也基本源於童年而影響終身,因此對於孩子人生行為價值觀的教導“宜早不宜遲”,應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相融。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關於真、善、美、醜的認知就會人生之中最基本的規矩。

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就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教育孩子最佳時期是成就優秀的父母,其次就是現在與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