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虛詞大全

一、之

1、人稱代詞,他(們),她(們),代人。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譯文: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作戰。

②吾視其轍亂,望其其旗靡,故逐之。譯文:我看見他們的車印混亂,遠看他們的軍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③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譯文:逆流而上去追尋她,好像在那水中央。

2、代詞,它,它們,代物。

①驅之別院。譯文:把它趕到別的院子裡去。

②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譯文:抬頭觀看它們(久了),脖子因此變僵硬了。

3、指示代詞,它,指某件事或指示其它事物。

①操蛇之神聞之,譯文:拿/持蛇的神聽說了愚公移山這件事。

②聞之,欣然規往。譯文:聽說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

4、助詞

(1)助詞,的。

(2)助詞,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不譯。

甚矣,汝之不惠。譯文:你太不聰明瞭。

我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譯文:我單單喜愛蓮花從淤泥裡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淤泥)。

(3)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4)助詞,補足音節,不譯。

(1)公將鼓之。譯文:魯莊公打算擊鼓進軍。

(2)悵恨久之。譯文: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

5、動詞,到,去,往。

(1)輟耕之壟上。譯文:停止耕作到田邊高地上。

(2)吾欲之南海,何如?譯文:我想去南海,怎麼樣?

(3)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譯文:又暗地裡派吳廣到次所旁叢祠中。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譯文:送別杜少府去蜀州任職。

(5)送孟浩然之廣陵。譯文:送別孟浩然去廣陵。

(6)至之市而忘操之。譯文:等到到了集市卻忘操之。

二、於。

1介詞,引出動作的時間、地點、對象等,可譯為“在”

“到”“從”“向”“對”“給”等。

(1)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譯文:在兵敗之時受任,在危難之中奉命。(在)

(2)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譯文:三次到草廬之中來看望我。(到)

(3)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譯文:青色是從藍草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從)

(4)告之於帝。譯文:向神話中的天帝稟告了這件事。(向)

(5)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譯文:對桓帝、靈帝沒有不嘆息痛恨的。(對)

(6)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譯文: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給)

2、表被動,可譯為“被”。

①吾不能舉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譯文:我不能拿十萬的將士,被別人控制。

②人之食於虎,無怪矣。譯文: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較,可譯為“比”

“過”“跟……相比”等。

①苛政猛於虎也。譯文:苛酪的統治比老虎更厲害啊。(比)

②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譯文:蜀道難行,比上青天還難。(比)

③虎之力,於人不啻倍也。譯文:老虎的力氣,跟人相比不止大一倍。(跟……相比)

三、以

1、介詞,憑,靠;用,拿;按照,根據;因為,由於;把。

(1)何以戰?譯文:靠/憑什麼作戰?(憑,靠)

(2)以刀劈狼首。譯文:用刀砍狼頭。(用,拿)

(3)必以分人。譯文: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把)

(4)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譯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實情判斷。(按照,根據)

(5)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譯文:扶蘇因為多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因為,由於)

2、連詞

(1)表並列,可譯為“並且”“又”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譯文:平坦並且近的地方,遊的人就多;險峻並且遠地的地方,到的人就少。

(2)表目的,可譯為“以便”,用來,來。

以光先帝遺德。譯文:以便(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

(3)表結果,可譯為“以致”。

以傷先帝之明。譯文:以致損害了先帝的英明。

(4)表修飾,可譯為“地、著、來”。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譯文:黔沒有驢子,有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裝運著進入黔。

(5)同“已”,已經。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譯文:得到魚肚子中的字條,自然就詫怪這件事了。

3、動詞,認為。

皆以美於徐公。譯文:都認為我比徐公美。

四、其

1、人稱代詞,他,他的;他們,他們的;它,它的;她的;自己的。

(1)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譯文:看他射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稍稍點點頭。(他,指陳堯諮)

(2)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譯文:它打算鑽洞進去,以便攻擊他的背後。(他的,指屠戶)

(3)懼其不已。譯文:害怕他們不停止。(他們,指愚公他們)

(4)吾視其轍亂。譯文:我看見他們的車印混亂。(他們的,指齊軍)

(5)安求其能千里也。譯文: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它)

(6)增其舊制。譯文:擴大它的原來的規模。(它的)

(7)A、其夫囈語。譯文:她的丈夫說夢話。(她的)

B、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譯文:羊子終於被她的話感動了,重新回到老師身邊完成了學業。(她的)

2、指示代詞,這,那,其中的。

(1)復前行,欲窮其林。譯文:又前行,想走完這片樹林。(這)

(2)其船背稍夷。譯文:那船的底部稍平一些。(那)

(3)其一犬坐於前。譯文:其中的一隻狼像狗似的坐在前面。(其中的)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譯文:四川的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的一個貧窮,其中的一個富裕。(其中的)

3、副詞,表反問,難道。

其真無馬邪?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譯文:其如土石何?能把土石怎麼樣呢?

4、副詞,表推測,大概。

其真不知馬也。譯文:大概是真的不識得千里馬吧!

5、助詞,表期望、命令,可譯為“可要”“一定”

安陵君其許寡人。譯文:安陵君一定/可要答應我。

五、而

1、表並列,可譯為“又”、

“和”、“並且”、“一邊……一邊……”,或不譯。

①中峨冠而髯者為東坡。譯文: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又長有許多鬍鬚的人是蘇東坡。(又)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譯文:永州的郊外出產奇的蛇,長有黑色的底子和白色的花紋。(和)

③敏而好學。譯文:聰明並且愛學習。(並且)

④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譯文:小孩含著乳頭啼哭,婦人一邊拍著小孩,一邊輕聲哼唱著哄他入睡。(一邊……一邊……)

⑤溪深而魚肥。譯文:溪水深,魚兒肥。(不譯)

2、表承接,可譯為“就”“接著”“然後”或不譯(有先後關係)

(1)先天下之憂而憂。譯文: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就)

(2)後天下之樂而樂。譯文: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才)

(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文: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就消失了。(就)

(4)日出而林霏開。譯文:太陽出來林間的霧氣就散開了。(就)

(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譯文:學習了知識接著按時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接著)

(6)溫故而知新,譯文:溫習舊的知識然後知道新的知識。(然後)

(7)啟窗而觀。譯文:打開窗戶觀看。(有先後順序,可不譯)

(8)野芳發而幽香。譯文:野花開了,散發出清幽的香氣。(有先後順序,可不譯)

3、錶轉折,可譯為“卻”“但”“但是”“可是”“然而”等。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譯文:我唯獨喜愛蓮花出淤泥卻不受沾染。

(2)千里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譯文:千里馬常常有,然而伯樂卻不經常會有。

4、表修飾,可譯為“著”“地”,或不譯。(“而”連接的主要是狀語和中心語。)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譯文:河同曲智叟笑著阻止他說。(著)

(2)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譯文:紛紛地擺在前面的,是太守在舉行宴會。(地)

(3)朝而往,暮而歸。譯文:早晨進山,傍晚回城。(不譯)

六,為

1、介詞,為,向,對;給,替;因為,為了。

(1)不足為外人道也。譯文:不值得向/對外面的人說。(對,向)

(2)為天下昌。譯文:向天下人發出昌導。(向)

(3)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譯文:漁人一件件地給他們詳細地說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給)

(4)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譯文:替我祭奠望諸君的墳墓。(替)

(5)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譯文:不要因為在分手的路口,就像兒女那樣讓淚水沾溼了手巾。(因為)

(6)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為了)

2、介詞,被。

3、動詞,認為,當作,做,當,擔任,刻,是,築,成為。

(1)孰為汝多知乎?譯文:誰認為你聰明呢?(認為)

(2)武陵人捕魚為業。譯文:武陵人把捕魚當作職業。(當作)

(3)以牒為械。譯文:把木片當作器械。(當作)

(4)人之為學有難易乎?譯文: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嗎?(做)

(5)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譯文:陳勝,吳廣都被編入強迫去守邊的隊伍並擔任小隊長。(擔任)

(6)為宮室,器皿……譯文:刻宮室,器皿……(刻)

(7)項燕為楚將。譯文:項燕是楚國的將領。(是)

(8)為壇而盟,祭以尉首。譯文:(用土)築臺並在臺上盟誓,用(兩個)軍官的頭祭天。(築)

(9)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譯文:靠近岸邊,水底石頭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高地,成為小島,成為不平的大石,成為岩石。(成為)

七、者

1、代詞,的,的人,的事情,的東西,的原因。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譯文:馬能日行千里的,吃一頓有時要吃完一石糧食。(的)

(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譯文: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記述這種快樂的人,是太守。(的人)

(3)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譯文:天下的事情有因難的和容易的嗎?做它,那麼困難的事情也就容易了。(的)

(4)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譯文:生命也是我需要的,但我需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的東西,所以不去幹苟且偷生的事。(的東西)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譯文:我的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偏愛我。(的原因)

(6)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譯文:這樣卻不能取勝的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啊!(的原因)

2、助詞,用在判斷句主語後,表判斷。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譯文:陳勝是陽城人。(是)

②粟者,民之所種。譯文:粟是百姓種的。(是)

3、助詞,與“也”連用,表判斷。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譯文: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是)

4、助詞,錶停頓。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譯文:北山有個愚公,年歲將近九十了。(錶停頓,不譯)

5、助詞,用在數詞後,可譯為“種”“樣”。

(1)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譯文:這幾樣都是用兵的呂禍患啊!

(2)或異二者之為。譯文: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

八、何

1、代詞。

(1)代詞,什麼。譯文:何以戰。憑什麼作戰。

(2)代詞,為什麼。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譯文:可是山不會再增高,為什麼愁鏟不平呢?

(3)代詞,哪裡。

(4)代詞,與“如”連用,組成“如……何”結構,可譯為“把……怎麼辦?”

其如土石何?譯文:況且把土石怎麼辦呢?

2、副詞,多麼。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譯文:差役吆喝得多麼兇惡!老婆婆哭泣得多麼悲苦!

九、然

1、助詞,地,……樣子。

(1)雜然相許。譯文:紛紛地表示贊同。(地)

(2)屋舍儼然。譯文:房屋整齊的樣子。(的樣子)

(3)若聽茶聲然。譯文: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的樣子)

2、代詞,這樣,如此。

(1)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譯文:(既然)這樣,那麼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水。

(雖然)(如此,那麼……)

(2)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譯文:這樣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而衰亡。(這樣)

3、認為……是對的。

吳廣以為然。譯文:吳廣認為陳勝對形勢的分析是對的。

4、連詞,然而,可是,但是。

風力雖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譯文:風力雖然還很猛,但是僅僅(只是)走路就會汗水流出來溼透背。

十、焉

1、人稱代詞,他,它。

(1)復到舅家問焉。譯文:又到舅舅家問他。(他)

(2)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譯文:以便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這篇文章)。(它)

2、疑問代詞,哪裡,怎麼。

且焉置土石?譯文:況且怎麼處置挖下來的土石呢?(哪裡,怎麼)

譯文:況且把挖下來的土石放到哪裡去呢?

3、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是”“於此”。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譯文:幾個在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師在這裡。(於之,可譯為在其中)

(2)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譯文:不再有人從這裡出來,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於此,於之,可譯為從這裡)

(3)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譯文:父親對此感到奇怪,便借旁邊的人家(鄰居)的給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對此,對這件事)

(4)今吾子又死焉。譯文:如今我的兒子又死於這。(於此,可譯為在這裡)

4、助詞,用於句末,表肯定,表反問,表感嘆。可譯為“了”“呢”“啊”。

(1)無隴斷焉。譯文:沒有山岡阻隔了。(了)

(2)萬鍾於我何加焉?譯文: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呢)

(3)今已服矣,又何求焉!譯文:現在越國已經馴服了,還有什麼可求的呢!(呢)

十一、則

1、連詞,表承接,就,那麼。

(1)戰則請從。譯文:作戰就請允許我跟你去。(就)

(2)然則何時而樂邪?譯文:(既然)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麼)

(3)徒步則汗出浹背。譯文:僅僅走路就汗出浹背。(就)

2、連詞,表假設,如果。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譯文: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法家拂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如果,假設)

3、錶轉折,卻。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所用。譯文:黔沒有驢子,有喜歡多事的人用船裝運著進入黔,運到了卻無所用。

4、副詞,表判斷,是,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譯文: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像。(就是)

十二、所

1、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短語。……的。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譯文:生命,也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的)

2、與“為”連用,構成“為……所”句式,表被動。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譯文:只剩下敵船被火焚燒。(被)

3、與“以”連用,構成“所以”詞組,……的原因,用來,用來……的方法,用這些來/用這來/藉此。

(1)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譯文:這就是先漢興隆的原因。(……的原因)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譯文: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和本分啊!(用來)

(3)吾知所以距子矣。譯文:我知道用來抵擋你的方法。(用來……的方法)

(4)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譯文:用這些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不能的。(用這來,藉此,用這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