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拖延”不再拖延—对付拖延有妙招

拖延,是指明知有任务当前,却迟迟不肯付诸行动,乃至到了最后一秒才开始行动的“行为延迟”。

让“拖延”不再拖延—对付拖延有妙招

拖延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作者写下了著名的《明日歌》。其中对于光阴流逝的咏叹感慨让人印象深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读之也让我们对于所去昨日怀有不可追的惆怅,激发我们珍惜今日,切莫让时光蹉跎!

让“拖延”不再拖延—对付拖延有妙招

在压力无孔不入并且不断升级的现代社会,拖延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呈“低龄化、普遍化、固着化”的现象,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干扰,因此在这里尝试从心理学角度给予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有严重拖延行为的人有所助益和启发。

让“拖延”不再拖延—对付拖延有妙招

如何解决或者调试拖延行为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拖延行为的背后,往往有隐藏的未被有效疏解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与过高的目标期待有关。如果目标期待过高,且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自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换来目标的顺利实现,那就很可能形成一种“合理化”思维,此时,拖延者的心路历程是“反正努力也做不到优秀,那不如就破罐子破摔,得过且过,还省的一番徒劳,竹篮打水一场空。又是何必?莫不如及时行乐,拖一天是一天……”

让“拖延”不再拖延—对付拖延有妙招

如果是这种期望过大带来的压力超负荷引发的拖延,那么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降低目标期待水平,将对自己和他人的期待设定在一个合理的目标层面上,不要超过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心理负荷能力。比如,我如果给自己设定目标一天背100个单词,那肯定我做不到,那就干脆不做了,继续拖延吧,或者,父母要求孩子(或者孩子自我要求)成绩必须名列前茅,那么,对于自信心或者意志力不足的孩子,他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永远达不到这个目标,也可能会因此放弃努力,表现为厌学、叛逆、懈怠拖延。在这个时候,教养者或者自身可以把对孩子的要求或奋斗目标及时调整到适宜的水平上,才能疏解压力,拯救拖延行为。

让“拖延”不再拖延—对付拖延有妙招

其次,我们要有能力看到和理解拖延的正面意义。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问题不是问题,如何面对才是问题”。如果把拖延看作一个糟糕的问题,试图逃避它,打击它,驱逐它,往往会从另外一层意义上“强化和固化它”,使它更加难以解决和脱离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拖延对于我们的正面意义,拖延的行为带给我们的好处是什么呢?有休息和松弛。在拖延中,我们有机会享受和沉浸于我们的爱好,可以因此获得心灵和兴趣的满足;另一方面,拖延也有机会让我们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像我们慢慢地去走一段花香满径的小路,可以去细嗅芬芳,可以去掬水弄香,可以和同伴一起蹉跎时光……,这都是拖延赠予我们的人生享受,我们不妨安然接纳并且感激它的存在。

让“拖延”不再拖延—对付拖延有妙招

然后,不止于感谢和接纳,我们还可以对拖延做点什么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好。那就尝试着,小步移动,扩展你的舒适区吧。

让“拖延”不再拖延—对付拖延有妙招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尝试着小步行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和积累,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行动力和自信心,将学习区也发展成为自己的“舒适区”,“恐慌区”发展成为自己的“学习区”,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舒适区”内径,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行动,其实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摆脱拖延,做自己时钟的主人,“我”也可以!

让“拖延”不再拖延—对付拖延有妙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