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斯濯缨,奚取于水是什么意思”?

烨宝家里女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1]

孟子说:“不仁者还可以劝说他们吗?他们身处危机之中却感到心安,把带给他们灾祸的事物看做是有利的,把毁灭他们的事物看做是种享乐。不仁之人要是能接受劝告,怎么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情发生?有小孩子唱道:‘沧浪之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之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足。’孔子说:‘弟子们听好了!清水洗缨,浊水洗脚,这都是取决于水的自身。人一定是侮辱了他自己,然后才有别人来侮辱他;家一定是自我摧毁,然后才有别人摧毁它;国家一定是内部相互征伐,然后才有别人来讨伐它。太甲书上说:‘天降灾祸,还有可能躲避;自己作孽,必死无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沈德春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可见孔孟之道对于事物的把控和处理的观点大致相同,都做到了物尽其用


咔樂猪


“清清濯缨,奚取于水”出自吴言的文集《背叛》中的《第十三章》,意思是清水可用来清洗帽带,但是又从哪里得到水呢。


李木子雨


“清斯濯缨, 浊斯濯足”取自《孟子·离娄》,原文是: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现代汉语与文言文还是有一定的隔膜,所以乍看想不出所以然也是正常的。当年我第一次看到这句,也是十分懵懂。直到直到据典的全文,方才恍然大悟。“自取之也”就是这个取名的答案了。


孤寂中陪伴


水若清新,就洗帽带;水若浑浊,就用来洗脚。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选择决定的。


心有明月身自安


清斯濯缨,奚取于水。翻译为她洗干净清洁明亮的冠缨(帽带),怎么会是水(洗的)呢,清不用水,就变成青字,形成字谜。倩兮巧笑,旁若无人。这是它的下一句,倩无人亦是青字。


思知居士


清斯濯缨,奚取于水;

倩兮巧笑,旁若无人。

这是小说《首辅家的小娇娘》里的对子。


贵阳太极养生馆


清水可用来清洗帽带,哪里取水?


中秋明月2020


清的水洗冠缨,浊的水洗双脚,这都是取决于水的本身。

一个理,水虽分清浊,人可尽其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