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外王学”指的是什么?

朱八戒CC


外王法,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呢,无一例外的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是呢,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阐释儒学。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

那剩外网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该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源于一道,即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指人的人格思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人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

外王,是指,人的政治思想。

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可看出,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道家,法家三角思想集合的产物,以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雨谦国学


全名为:内圣外王之学。

“内圣”是指四书之一《大学》所言:诚意正心之学;“外王”是指四书之一《大学》所言:治国平天下之学。前者为内修之学,为儒家治学立言之根本;后者为外用之学,为儒家建功立业之通途。


国学归元


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好不好,生产力与创造力有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仅有一个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具体的路径与方法,即需要实用性很强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方可望实现之。

《大学》:先治其国。

“天下”的概念

“天下”这个概念,从大处讲,全部宇宙和整个天地,皆为天下;从小处讲,政权所及或文明所化之处,皆名天下。故“天下”一词不确定,无方所。

天下为君主所主持,所谓“君临天下”者是也。比天下小者为“国”(古时之国,皆指依君主封疆所建之国,即诸侯国是也)。比“国”小者,为“家”。秦代之前的国,皆为封建之国,即君主将有功有德之臣,赐予大小不等之封地,令其于此所封之地上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机构,行使统治权和管理权,且此权力多数为世袭制。

迨及秦代,秦始皇废除封疆建国制度,改为由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此郡县之行政长官由中央政府或皇帝直接任免,且无世袭。汉代初年,其政治制度为封建与郡县双轨并行,以郡县制为主。但汉初的封建已与三代时大不相同,其独立性、自主性、世袭权等大为减弱,被中央政府和皇帝强有力地监管掌控着,很多封王和诸侯国,几乎形同虚设,有名无实。无论是先秦时期的诸侯国,还是自秦代开始的中央帝国,其为国者,则一也。

儒家的“治国”理想

一国有没有治理,治理得好不好,在儒家,是有着清晰标准的。社会公平度高不高?物质财富累积的多不多?政治架构合不合理?人民的幸福感强不强?各级行政长官是否贤明勤俭?文化推广(即教育)得好不好和文明程度(即践行德化人生)如何?以上列举的最后一项,尤为重要。

儒者之治国理想,是于各国之中推行德化教育,使上下君民自觉地践行仁义,通心性之理,明明德之道,彰显心性于事事物物、表里内外之中,落实道德于起心动念、人伦日常之间。

儒者此等理想不可谓不深切正大,不可谓不透理至极,不可谓不是为人生和人类(含家、国和天下)指明一条终极归宿之道。问题出在,自古儒者持守此等理想太过谨严,终被此等理想所蔽所束而难自知。

为何“外王”理想不能实现

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好不好,生产力与创造力有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仅有一个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具体的路径与方法,即需要实用性很强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方可望实现之。向来儒者于此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以至于常被垢病为“腐儒”“酸儒”。

但其“内圣外王”之义理架构并没有错,至少在根本上没有问题。问题出在由内圣转化为外王时,绝大多数时候是不能直接转出去的,中间还需要建设和补充很多曲折和环节。其曲折和环节就是补充上经验智慧、经验知识和建基于此发展出来的各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重视经验智慧、经验知识,不发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天下终不得平,国终不得治,家也终不得齐。

不仅儒家向来对经验智慧和经验知识重视不够,东方两大传统文明——中国和印度传统文化,对经验智慧和经验知识重视程度都不够,前文已详之。因为不能正视经验智慧和经验知识,致使包括儒家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终究没能发展出成熟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系统(如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等),以成就“外王”之道。也就是说,外王之理想(即修齐治平)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地实现出来。

经验智慧与先验智慧

经验智慧属于心性之离其自己阶段,属于形而下的知识,所发现之真理属于客体(客观)真理、形构(结构)真理、外延真理、相对真理、后天真理、材质真理;先验智慧属于心性之回归自己阶段,属于形而上的知识,所发现之真理属于主体真理、存在真理、内容真理、先天真理、生命真理。如若人们能在经验知识方面,有越来越深入的探索和累积,这对我们进一步领悟先验智慧、更好地实现对心性的回归,是有着绝大之助益的。故经验智慧与先验智慧为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任何一方皆不可缺失。

但经验智慧和先验智慧在价值标准上,是截然不同的。经验智慧是阶段性智慧,以佛语言之,是属于现象(无常)之智慧,故属于“末”,属于“后天”之范畴;先验智慧是永恒性智慧,以佛语言之,是属于法界(本体)之般若智慧,故属于“本”,属于“先天”之范畴。宗圣曾子通过《大学》教导我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静一号普洱茶


外王是指自信和通达,不苟且自私而愚痴。自私愚痴即无明,是自性之化现即"我″,自性无明是一非二即心即妄,故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内圣外王內圣即无无明外王即无无明尽,内圣即融合统一外王即界限底线意义价值。

儒学乃人性人道之本元,而佛道是天地自然之意志造化,天地是人类并万类游戏娱乐和谐之场所。


阳光明贞


内圣外王,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王道”,和它对应的称为“霸道”。

一个很家喻户晓的故事,就是刘邦和项羽,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施行的就是“王道”,而项羽当时所行的就叫“霸道”。

再看如今的中美,我们可以很确定的讲,中国的是“王道”,美国的是“霸道”。

关于“内圣外王”的读音,估计有很多人读不准确,又或者没有听说过。

“王”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wáng ]和[ wàng ]。

读音为第四声[ wàng ]时,指古代统治者以仁义取得天下 。组词为:王天下、王此大邦。

而读音为我们平常第二声[ wáng ]时,一般指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或是首领,或者姓氏。

所以,内圣外王中的“王”字,读音应该是第四声。表示内心有圣人般的才德,对外能施行王道,治理天下。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内圣外王”。


广老师讲国学


儒家修身终极目标是进德修业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千年来能被士大夫及统治阶级推崇就源于能利个人成就丰功伟业,能让政权稳定长久,能利百姓安居乐业。

"外王"表现为治国平天下和其他外在事功。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中,“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属于广义的"外王"。

所谓“应物而无累于物”就能"外王",“外王”也指通常我们认为的做事本领,手段,修为等,目的最终也是为了服务更多数的人。所以做事我们要有原则,心中要有策略,想要成功,还得靠自身多努力。

儒家的外王法是通过内心不断的修养,成为“仁人”、“君子”后,掌握各种文化知识,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积极应对宏观世界的瞬息变化,才能安邦治国,泽被万民,达济天下而实现外王的目的——国富民强。

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在春秋时期就已初显端倪,其立德、立功、立言的次序排列就已经蕴含了“内圣外王”的意思,后世也出现很多以此为修身目标实现建功立业的"外王"。而近代曾国藩就是内圣外王法应用成功之典型人物。








伊沭阳


“外王学”应该指的就是儒家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内圣外王”。

其中内圣指的是君主对国家内部实行圣明仁德的治理方式;外王则是指君主对其它国家的政策战略,可以引申为国家对外的外交手段、政策和战略。

同时该思想在儒家弟子的个人修为方面,要求弟子内圣,既是对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据;外王,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即《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边疆行者


内圣外王,虽然是由庄子首先提出来描述儒家的一个概念,但由于其概括精到,其后的儒家大贤都肯认这一论述,将其作为儒家理念的终极表述。其大意是通过修身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到达内圣的地步,同时通过各种推己及人的工夫来教化他人,最终在政治上达到“圣王”的程度,实现整个社会的大同。这个终极理念一直为儒家的践行者们所认同,其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张载所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修身起步,一步步推扩,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志向,一直是古往今来儒家学者的根本志愿。


苏子吟


发誓内化大量小心脏


雪碧南海


称王称霸。外王霸业也。外王不同内治,成王称霸寸土不让。维护霸业必须有强有力的军事护王,对外是敌我矛盾不能手软它国才可臣伏。不能总认为儒生就好欺负。孔子也文武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