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要執本 補齊短板 快速反應 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檔升級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濟寧市上下齊心協力、頑強奮戰,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在這場疫情“大考”中,健全公共衛生和重大疫情防控體系,凸顯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3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重點工作攻堅年”暨提升幹部執行力動員大會,把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作為十大改革攻堅行動之首——重點領域改革攻堅行動的首個項目。這對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攻堅意味著什麼,瞄準了哪些“短板”,該如何完善和健全?記者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分析解讀。

秉要執本,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放在重中之重

“我市把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放在十大攻堅行動的首要位置,必將有力推動全市衛生健康事業特別是公共衛生事業再提檔再升級。”濟寧市衛生健康委黨委書記、主任焦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全民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接續實施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和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全市公共衛生服務硬件條件和服務質量顯著提升。此次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明確提出實施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二期)、市公共衛生重症醫學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設,致力於補齊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等短板,進一步改善全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硬件條件、管理水平、服務能力,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

“‘首位度’凸顯了市委、市政府對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高度重視,提醒我們要堅持預防為主、平戰結合、防患於未然的理念,持續加大資源投入和政策保障力度,整體提升公共衛生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玉民認為。

補齊短板,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基礎設施建設

“深入開展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加緊實施重點基礎項目建設,是我們‘重點工作攻堅年’必須打贏的一場硬仗。我們打頭陣,當好突擊隊。”焦華表示。

疫情防控中,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13天時間搶建啟用擁有110張負壓床位的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一期);組織11個縣市區疾控中心快速建成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日檢測能力提高到1600人份,為全市疫情防控發揮關鍵作用。

著眼於全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長遠發展,此次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將聚力實施“六大中心”項目,其中市公共衛生醫療中心(二期)、市公共衛生重症醫學中心、市公共衛生檢驗檢測中心、市緊急醫學救援中心等4個項目被列入2020年省“補短板強弱項”重點支持項目,市醫康養職業培訓中心、市公共衛生中醫醫療中心為市級重點謀劃項目。項目全部建成後,預計將新增床位5000張,建成涵蓋傳染病救治、重症救治、中醫救治、醫療康養等專科品牌。

基層醫療機構是公共衛生事件發現、報告、防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發揮著主力軍作用。焦華告訴記者,“我們將持續抓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2021年所有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實現標準化。”

快速反應,健全疫情監測和快速反應機制

針對抗擊疫情“大考”中暴露出的問題,濟寧將用改革的辦法補短板、強弱項,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和疫情防控舉措。

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明確提出:要加快補齊疫情監測預警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體系等方面的短板,逐步構建起平戰結合、科學高效、功能完善的公共衛生和重大疫情防控體系。

“此次疫情應對體現了疫情監測預警在衛生應急管理中的極端重要性”,梁玉民告訴記者,濟寧將進一步改革疫情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推動醫療機構信息系統對接傳染病疫情報告系統,健全網絡直報、輿情監測、醫療衛生人員報告等多渠道疫情監測和快速反應體系。

針對疫情中暴露出的“重應急、輕預防”傾向,疾病控制和臨床治療協同性不夠,疾控機構存在的建設滯後、能力不強、機制不活等問題,焦華表示,將深度推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改革,加強能力建設,健全完善貫穿傳染病監測預警、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報告、病原學檢測、預防控制、醫療救治等“預防——控制——治療”全鏈條、各環節制度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