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連著大民生—江蘇宿豫區廣集民智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小事連著大民生—江蘇宿豫區廣集民智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砰!砰!”挖掘機轟鳴不絕,運輸車奔忙運渣土……3月23日,在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曹集鄉雙河裡社區的一處施工現場,一派忙碌景象。

“沒想到因為一封社情民意信,村裡建起了百萬垃圾中轉站。”候勝利、趙書明等社區群眾早早來到現場察看工程,看著垃圾中轉站工人忙碌的身影,他們激動不已。

曹集鄉雙河裡社區位於宿豫城區向東5公里處,近年來,雙河裡社區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後,村裡的土地進行了流轉,大面積種植了石榴、金銀花等經濟作物,村民的收入年年增加,村民脫貧信心十足。

“全面小康,我們不僅要口袋富,還要環境美。每家每戶門前擺放的垃圾桶與環境格格不入,有時候垃圾得不到及時清運,味道特別大,一到夏天臭氣燻人,我們急需要一個垃圾中轉站。”去年的12月底,一封社情民意信寫進了雙河裡社區為民協商聯繫點。

曹集鄉鄉賢代表李耀龍說:“沒有幾天村裡就給我回復,決定上會討論。在我們社區專門召開為民協商議事會議,最終大家一致認為應該建一個垃圾中轉站。在多方努力下,垃圾中轉站開建了,有了垃圾回收點,垃圾直接轉化為有機肥,最終變廢為寶,這下村民舒心了。”

今年,宿豫區不僅在提高群眾收入水平上下功夫,還從醫療、教育、環境整治、文化建設等多方面進行扶持。

從去年10月份,宿豫區通過在新莊鎮先行試點,探索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創新實施為民協商工作法,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搭建三級平臺。區級設立為民協商辦公室,鄉鎮(街道)、園區設立為民協商議事室,村居(社區)設立為民協商聯繫點,著力構建覆蓋區、鄉、村三級為民協商網絡體系。

今年1月,新莊鎮振友社區的為民協商聯繫點成員通過走訪調研、收集民意、討論評議等多個環節,從徵集到的118條內容中,凝鍊出涵蓋移風易俗、家庭美德、文明習慣、誠信守法、環境保護等20條通俗易懂、針對性強的內容,編寫創作了“振7條”,振友社區人情公約應運而生。

“以前,我們剛搬進集中居住區的時候,大家很多陋習沒改變,私搭亂建,影響了村容村貌,現在我們按照社區統一標準規劃搭建陽光房,既好看又美觀。”振友社區群眾茆順渠說,多虧了社區的為民協商聯繫點成員挨家挨戶走訪宣傳,徵詢意見建議,最終找到了合理的解決辦法。

陸集鎮利民村歷來有種植蘆蒿傳統,蘆蒿是當地農業產業化的“軟黃金”。但由於交通閉塞,每年蘆蒿上市時,村民靠農用三輪車倒運,反覆折騰不僅增加了運輸成本,蘆蒿品相也不好看,到市場後也賣不上好價錢。為此,鎮、村兩級為民協商議事室、聯繫點成員進村入戶,走訪群眾,瞭解民情,專門為利民村修了全長3.5公里,寬10米的利民河路,入口連接325省道。

農村小事連著大民生。宿豫區全區14個為民協商議事室、119個為民協商聯繫點設立以來,共協商解決600餘件各類民生實事,廣集民智共找準脫貧辦法,打通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把民情寫在大地上。(作者:記者 張偉偉 通訊員 王菁 董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