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连着大民生—江苏宿豫区广集民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小事连着大民生—江苏宿豫区广集民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砰!砰!”挖掘机轰鸣不绝,运输车奔忙运渣土……3月23日,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曹集乡双河里社区的一处施工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没想到因为一封社情民意信,村里建起了百万垃圾中转站。”候胜利、赵书明等社区群众早早来到现场察看工程,看着垃圾中转站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激动不已。

曹集乡双河里社区位于宿豫城区向东5公里处,近年来,双河里社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后,村里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大面积种植了石榴、金银花等经济作物,村民的收入年年增加,村民脱贫信心十足。

“全面小康,我们不仅要口袋富,还要环境美。每家每户门前摆放的垃圾桶与环境格格不入,有时候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味道特别大,一到夏天臭气熏人,我们急需要一个垃圾中转站。”去年的12月底,一封社情民意信写进了双河里社区为民协商联系点。

曹集乡乡贤代表李耀龙说:“没有几天村里就给我回复,决定上会讨论。在我们社区专门召开为民协商议事会议,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建一个垃圾中转站。在多方努力下,垃圾中转站开建了,有了垃圾回收点,垃圾直接转化为有机肥,最终变废为宝,这下村民舒心了。”

今年,宿豫区不仅在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上下功夫,还从医疗、教育、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扶持。

从去年10月份,宿豫区通过在新庄镇先行试点,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创新实施为民协商工作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搭建三级平台。区级设立为民协商办公室,乡镇(街道)、园区设立为民协商议事室,村居(社区)设立为民协商联系点,着力构建覆盖区、乡、村三级为民协商网络体系。

今年1月,新庄镇振友社区的为民协商联系点成员通过走访调研、收集民意、讨论评议等多个环节,从征集到的118条内容中,凝炼出涵盖移风易俗、家庭美德、文明习惯、诚信守法、环境保护等20条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内容,编写创作了“振7条”,振友社区人情公约应运而生。

“以前,我们刚搬进集中居住区的时候,大家很多陋习没改变,私搭乱建,影响了村容村貌,现在我们按照社区统一标准规划搭建阳光房,既好看又美观。”振友社区群众茆顺渠说,多亏了社区的为民协商联系点成员挨家挨户走访宣传,征询意见建议,最终找到了合理的解决办法。

陆集镇利民村历来有种植芦蒿传统,芦蒿是当地农业产业化的“软黄金”。但由于交通闭塞,每年芦蒿上市时,村民靠农用三轮车倒运,反复折腾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芦蒿品相也不好看,到市场后也卖不上好价钱。为此,镇、村两级为民协商议事室、联系点成员进村入户,走访群众,了解民情,专门为利民村修了全长3.5公里,宽10米的利民河路,入口连接325省道。

农村小事连着大民生。宿豫区全区14个为民协商议事室、119个为民协商联系点设立以来,共协商解决600余件各类民生实事,广集民智共找准脱贫办法,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民情写在大地上。(作者:记者 张伟伟 通讯员 王菁 董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