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河南省安陽市在明清時期彰德是這麼來的

因為影視劇裡反映清朝較多,大家對清朝初年時的撤藩、削藩一事瞭解的也比較多。但是很多人不瞭解的是

削藩一事不僅存在於清朝,甚至在五代十國時期的“五代”裡就已經進行過,而在削藩的過程中,有個關鍵的運作是一直圍繞著一個城市展開的,這個城市就是安陽。

安陽市是河南省最北端的城市。熟悉歷史的都知道它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在商朝時被稱為殷,商王盤庚曾遷都於此,因此商朝也被稱為殷商。其北側20公里左右的地方還有三國曹魏建立、歷經六朝的鄴城。鄴城被隋文帝楊堅毀掉之後,就將相州、鄴郡治所遷到了安陽,並改為鄴。後晉天福三年,在這裡置彰德軍,又給此地增加了“彰德“這個名字。

“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河南省安陽市在明清時期彰德是這麼來的

明朝的彰德府

以上的資料是大家熟知的,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為何這裡當時已經是相當於今天省級單位的治所了,還非得要設置一個彰德軍。今天就捋一捋這段歷史。

設置彰德軍是為了分相州上級主管單位天雄軍節度使的權,消弱它的力量

我國曆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的唐朝,是由於地方割劇勢力發生叛亂,才使唐朝由盛轉衰的,唐朝後期也是為了使地方割據勢力互相制約、抗衡,而進一步擴大“藩鎮“、節度使的規模,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凡四十七鎮“,正是有這麼多藩鎮,再加上黃巢起義,最終使盛極一時的唐朝走向滅亡。滅唐之人正是節度使之一、宣武軍節度使朱溫。

“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河南省安陽市在明清時期彰德是這麼來的

元和方鎮圖北部

朱溫所建立的大梁,史稱後梁,所佔據的地盤可沒有全盤接納了整個唐朝。除了長江以南的勢力不說,它的周邊還有大大小的五、六個節度使勢力政權,並且後梁內部也是設了許多節度使,來幫朱溫征戰四方以及管理地方。朱溫是由節度使“成長“起來的,他從唐朝滅亡的歷史以及自己的經歷所得,可能自從他當上皇帝那一刻起就想解除藩鎮的威脅。但當時還需要藩鎮去幫自己打仗,準備緩緩圖之,但這一緩不要緊,自己不但沒了機會,等兒子去做這個工作的時候,直接就把大梁國給整”沒“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還要從安史之亂結束之後說起。

相州先屬昭義軍節度使

在唐朝時,安陽為相州治所,位於河北道。安史之亂時,這裡屬於叛軍所統治範圍以及主要戰場。安史之亂結束後,史思明之子史朝義部將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先後投降,朝廷為了穩三人之心,先後任命張忠志(賜姓名李寶臣)為成德軍節度使、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不久升為節度使)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河北三鎮“,也稱“河朔三鎮”,他們與其他節度使能夠由唐朝控制不一樣,雖然名義上歸順唐朝,但並不服從中央,可以自己任免將吏官員,還網羅安史之亂潰兵,各領強兵數萬,並且收繳上來的稅賦不上交,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

“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河南省安陽市在明清時期彰德是這麼來的

另外,還有個昭義軍

,節度使薛嵩雖然也是安史叛將,但他卻算不上是安、史二人的嫡系,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他帶著守衛下的相、衛、邢、洺四州投降朝廷,被唐肅宗封為相衛六州節度使,三年後改為昭義軍節度使。

從地形以及佔領區域看,魏博節度使(天雄軍節度使)和昭義軍節度使都是平原地帶,面積差不多,如果就這樣下去,兩地互相牽制和掣肘,朝廷還是比較放心的。但是幾年後昭義軍節度使薛嵩去世了,昭義軍兵馬使有了叛亂之心,他驅逐節度留後(即代理節度使)薛崿,歸附了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田承嗣佔領了昭義軍節度使的相、衛、洺、貝四州後,他的地盤達到了9個州之多。

這樣一來,不光朝廷不願意了,就連周圍的其他節度使也害了怕。朝廷也不管他什麼河北三鎮之一的身份了,詔令周圍的節度使一齊討伐。經過一番紛亂的互相征伐、叛亂與反叛亂,等事態穩定下來時,昭義節度使移治到了潞州。領有澤、潞、邢、洺、磁五州。

魏博節度使的地盤則變成管轄著魏州、博州、相州、貝州、衛州、澶州六州。

“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河南省安陽市在明清時期彰德是這麼來的

如果對比魏博節度使和昭義軍節度使的管轄範圍還是差不多。不過此時兩者的地形卻是不同了。魏博節度使的地盤還是在寬闊、肥沃、富饒的平原地帶,但是昭義節度使卻是澤、潞兩州在太行山以西,邢洺、磁五州卻在太行山以東,兩塊區域之間僅能通過滏口陘等太行山間小路聯繫。因此從地域優勢上,魏博節度使是越來越強了。

雖然這樣,但此後局勢還算安穩,一直到100年之後黃巢起義,由於局勢的崩壞,唐朝朝廷對各地節度使的管轄徹底的失控,甚至自身不保,終結於節度使之手。

後梁在相州設昭德節度使,削藩失敗未成功,國家沒了

朱溫建立大梁時,河北三鎮之一的魏博節度使羅紹威依附過來。到了朱溫被在乾化二年(912年)六月被親子朱友珪弒殺,魏博節度使已由羅紹威的9歲幼子統領了一年多了。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後梁最能征善戰的大將楊師厚謀得了魏博節度使之位,並且在隨後的時間裡:“矜功恃眾,擅割財賦,選軍中驍勇,置銀槍效節都數千人,給賜優厚,欲以復故時牙兵之盛”。

“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河南省安陽市在明清時期彰德是這麼來的

楊師厚藉著自己有幾分功勞,也不把收上來的稅賦交上,而是招募數牙軍進行軍事訓練,稱“銀槍效節都”,待遇非常高,想要恢復魏博節度使上最強的那支牙兵力量。

至於為什麼叫做銀槍效節都,《清異錄》:“槍材難得十全,魏州石屋材多可用,楊師厚時,銀槍效節都皆採於此”。槍材出色的極少,但在魏州地域內的石屋山裡產的槍材大多都可用,因為質量比較出眾,故稱銀槍。

正是因為待遇優厚、訓練出色、裝備優良,這支“銀槍效節都”成為了五代時期最有戰鬥力的軍隊。也正是因為楊師厚本人頗有威望,再加上領有銀槍效節都這支雄師。在讓敵人膽寒的同時,就連當時的後梁皇帝也是如鯁在喉。

“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河南省安陽市在明清時期彰德是這麼來的

後梁和晉

朱友貞是朱溫的第三子,他被封為均王。朱友珪殺朱溫當皇帝時,他倖免於難。後來串通楊師厚、左龍虎統軍袁象先等人討朱友珪成功,成為皇帝。這位在五代史裡被贊為“為人美容貌,沈厚寡言,雅好儒士。”的新皇帝在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把目光放在了助他登基有功的楊師厚的魏博節度使上。但是由於楊師厚本人的威望太盛,始終不敢動手。

但僅僅兩年後,後梁貞明元年(915年)春三月,楊師厚病逝。朱友貞馬上做了兩個事:

一是任命平盧軍節度使賀德倫為魏博節度使;二是割魏博節度使的相、澶、衛三州置昭德軍,治所在相州,張筠為節度使。想以此來把魏博節度使分為魏博、昭德二鎮,也藉此瓦解楊師厚的軍隊。

張均那裡任昭德軍節度使沒有問題。但是賀德倫這裡卻出了差子。差子的根源就在楊師厚所建立的那支“銀槍效節都”上。賀德倫到任後想接手“銀槍效節都”,但這些牙兵不從。三月二十九日夜,牙將張彥煽動牙兵作亂,抓住賀德倫,囚禁在別館之中,還把他的隨從全部殺掉。

牙兵們遣使給位於後梁西北方的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存勖送信請求歸附。素有雄心壯志的李存勖一聽這是個大好的機會啊,於是他率兵從今天山西省左權縣附近的黃澤嶺東下,到達臨清後遇到了賀德倫派遣的人員,向李存勖哭訴被張彥凌辱之事。李存勖到達永濟縣(今河北省館陶縣)斬張彥等八人,隨後在魏州賀德倫把魏博節度使的符印獻給了李存勖,兵不血刃就佔領了魏州,也由此拉開了李存勖征戰中原、建立後唐的序幕。

“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河南省安陽市在明清時期彰德是這麼來的

李存勖

雖然此時李存勖得了魏博節度使的符印,但是除了魏州,其他地盤還在後梁手裡,後梁也不可能坐以待斃,第二年(916年)李存勖軍在與後梁軍的征戰中先後得到了德州、元城、衛州、惠州。七月李存勖軍隊奪取了相州,昭德軍節度使張筠逃到了京師,到這個時候,李存勖軍才得到了魏博節度使原來轄境的全部,昭德軍存在了一年半的時間之後,就自行消失了。黃河以北除黎陽(治今河南浚縣東)一地外,全部被李存勖軍佔領,兩者形勢從此逆轉。

自此,天雄軍節度使依然存在,哪怕經過李存勖所建的整個後唐一代也沒有被撤銷。

後唐削其他節度使的藩沒有成功也致國亡,後晉興起後將天雄軍一分為三,削藩終成功

後唐雖然沒有削天雄軍節度使的藩,但李存勖的孫子李從珂卻對當時河東節度使石敬塘下了手,石敬塘為抵禦後唐大軍,同意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並對遼太宗耶律德光自稱“兒”,以此換取遼朝的出兵,並在隨後的時間內滅亡了後唐。這不能不說,後唐對石敬塘的這次行動,是後梁打算“削藩”天雄軍的翻版。藩沒削成,國沒了。

“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河南省安陽市在明清時期彰德是這麼來的

後唐

石敬塘所建國家為後晉,天雄節度使是楊光遠。此人是石敬塘的衛兵出身,曾經救過石的命,作戰十分勇敢。也因為有這樣的背景在任天雄節度使位置上時囂張跋扈,為石敬塘所厭惡,也害怕楊光遠學習他的手段如法炮製,也就有了撤銷天雄軍的想法。

石敬塘的削藩不像前邊後梁、後唐的統治者那麼魯莽,他也有“高人”在背後指點,這個高人就是給石敬瑭賣國篡位的出謀之人、宰相

桑維翰,雖然這個人在後世背了無數的罵名,但他給石敬塘出的主意好用啊,連皇帝之位都得到了,“削藩”自然也不在話下。

“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河南省安陽市在明清時期彰德是這麼來的

後晉,注意彰德節度使已建立,和後唐相比缺少的燕雲十六州

話說,這已是石敬瑭當皇帝之後的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了,在削藩時注意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讓大家都得到好處,皆大歡喜也就都沒了意見:

1、先給楊光遠升官,加封為太尉、任命為西京留守兼河陽節度使。

2、然後提升天雄軍所在地魏州的政治地位,升為廣晉府(類似於清朝的順天府,級別比普通府高),建鄴都(此鄴都不是魏晉南北朝時的那個鄴,僅僅是因為魏州之地曾為鄴郡管,用了鄴的名字)。成為首都之一,也增加了這一帶人民的幸福指數,人心向齊。

3、在相州置彰德軍,管轄澶州、衛州;在貝州置永清軍,管轄博州、冀州。

廣晉府尹、鄴都留守,彰德節度使,永清節度使三個位置全都換了親信之人。天雄節度使自此撤藩成功。還給本來名字就多的安陽,在殷、鄴之外,又增加了一個“彰德”的名字。

在北宋時,這裡相州、鄴郡以及彰德軍三個名字仍然同時存在,到了金代則為彰德府,元代時為彰德路,明、清時為彰德府,直到民國初的1913年因“劃一令”而廢府存縣,彰德府被撤銷,只留安陽之名。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