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8级大学生成为时代精英:人生机遇固然重要,但努力必不可少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

77-78级的大学生处于一个最坏的时代,他们是2000万被耽误的年轻人中的一部分,但那又是最好的一个年代,他们能从2000万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赶上了绝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成为含金量最高的天之骄子。

77-78级大学生的命运颇具传奇色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他们的经历已经不可复制,但是其精神却可以学习和传承。

77-78级大学生成为时代精英:人生机遇固然重要,但努力必不可少

“金77,银78”

1977年中国恢复了中断10年的高考,1977年的高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就是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也绝无仅有,由此产生的77、78级大学生便注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很特殊的教育群体。

因为政策上允许1978级高中生的优秀者提前报考,这就出现了77、78级学生同一年入学,同一年毕业的现象,但77、78级考生也有不同之处。

1977年高校不仅开设的招生专业少,而且很多专业招生名额也不多。但是1977年的考生却是13个年级(中断11年高考后,加上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允许1978级高中生的优秀者提前报考),全国累积起来高达2000万人,考生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1977年原定招生计划20万,预计录取率1%,后来相关部门决定扩招6.3万人,最后录取了27.8万人,按照实际参加高考人数570万人算,录取率是4.9%,这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

1978年的高考再次扩招,招生计划达到了40万人,考生也大大减少,录取率为6.6%,比之77年,相对容易多了,许多在77年没有考上的,都在78年考取了,1977年高考政审更加严格,

所以把78届比作银,而把77届比作金,道理就在这里。

需要提的一点是,年龄大的老三届,他们的录取分数线要比应届毕业生高出100分左右,录取去向也重点在师范院校。

看来,无论什么时候,年龄都是优势,努力要趁早,千万不要以为大器也晚成,年龄越大,成功的几率越小,付出的艰辛程度会越高。

77-78级大学生成为时代精英:人生机遇固然重要,但努力必不可少

努力的人生,才有机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77、78级的大学生作为大变革开端的产物,他们是从2000万适龄考生中走出来的67.2万人,他们普遍有过底层的生活经历,见证了中国社会与个体命运的巨变,反思过深信不疑的教条,参与了80年代的思想解放,他们的青春在变动中度过,身上总有光阴迟暮的紧迫。

他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普遍有一种“知识饥渴症”,这是一个在文化断裂的年代坚持学习的人所形成的群体大学期间都努力抓住机会,给自己补课。

恢复高考改变了以往许多人听天由命、前途由领导决定的观念,使广大知识青年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让人们觉得有了盼头,普遍带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

在图书馆晨曦诵读,回宿舍挑灯夜战,对这些来自底层的“骄子”们,是习以为常的事。这既有他们先天不足的知识饥渴,也有勇猛精进的自我期许,还有今天人们无法想象的家庭与社会的重托。

1978年,西政面对知识饥渴的学生,图书馆全面开放,本科生借中文书一次20本,外文书一次5本,研究生借书不限量。于是就出现一个79级的研究生挑着大箩筐去图书馆借书的景象。

77-78级大学生成为时代精英:人生机遇固然重要,但努力必不可少

有人曾说:

“不会有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普遍具有底层生存经历。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亲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这就注定了77、78级要出人才。”

77、78级大学生大多数经历过上山下乡的劳动磨练,从最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历经艰辛得到读书学习的机会,饱经沧桑之后,这一群体普遍个性坚定沉毅,较能吃苦。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形成坚毅的个性和练达的人情,也成为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

40年过后,他们已是国家的中流砥柱。为官,他们或主政一方,引领社会发展的航向;为学,他们或著书立传,或开课授徒,传承千年文明,开创时代新学;从商,他们或投资设厂,或兴业兴产,推动着经济腾飞。

77-78级大学生成为时代精英:人生机遇固然重要,但努力必不可少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77、78级大学生注定是不凡的一代,他们赶上了绝好的历史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是处于万物复苏、人才紧缺的状况。

当时,各行各业都是求贤若渴,1982年夏天67万毕业生一毕业,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填补了巨大的人才空缺,极大缓解了各行各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

他们的工作和发展机遇特别好,作为与众不同的群体,起点普遍比其他同龄人高,后来发展也较快。30年后,无论是在政界、学界、商界,都有许多领军人物是77、78级大学生,有人将之称为“77、78级现象”。

当时中央的政策明确要求要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我们看看下面的相关表述就能明白。

这些年轻人选拔上来以后,可以干得久一些,他们现在经验不够,过两年经验就够了;现在不称职,过两年就可能称职了。他们脑筋比较活。明年就要推进到基层,到各单位各企业,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工作,成功不成功就看我们能够不能够发现一批年轻人。

所以,七七、七八届学生在毕业数年后,有相当一批在教师、技术员、秘书岗位(均为科员级别)上被选入所在单位的常委班子,甚至直接成为分管文教的副县长,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开始就比别人“节约”了十年。

77-78级大学生成为时代精英:人生机遇固然重要,但努力必不可少

读书也许改变不了命运,但一定能改变人生

《宋史·选举志》记载宋太宗说的一句话:“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这与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是一样的,高考所选拔的人才也类似,在一个群体里面,成材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可比的对象,便可看出其特征和意义。

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人相信读书无用论。当有人驳斥这种言论的时候,有人会拿出许多读书失败的例子进行争论。

77、78级大学生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很成功,也存在许多默默无闻的平凡人。但他们与同条件下的同龄人相比,上过大学与没上过大学的人,人生是截然不同。

我们村就有那时候的四个玩伴,三人都上了大学,日后也各有成就。其中一人过了重点线4分,却因故被录走,去工厂打工,后来所在工厂倒闭,他就在当地的小区做了多年的保安。

如今做保安的子女还在为生活苦苦挣扎,另外三人的子女已经过父辈的积累过上了另一种生活,这就是差距,他们都没有大富大贵,但没上大学的保安,想过上小富即安的日子也是梦想。

77-78级大学生成为时代精英:人生机遇固然重要,但努力必不可少

结语

今天,在中国的各行各业中,这两级学生里诞生的中坚与栋梁,不计其数。这两级学生大多也清楚,自己无非是同辈中的幸运儿,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时代的机遇更为重要。

相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与经历颇有几分传奇的色彩。那一代人的精神与风貌是有传播价值的,是可一而不可再的,尤其值得当代大学生们反思和学习。

77-78级大学生成为时代精英:人生机遇固然重要,但努力必不可少

1978年考入西政的张建田,后来成为中国军事法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退休后经常到高校给大学生上军事法的课程,他特别反感当今大学里弥漫着“利己主义”的气息。

他说,“学生请我吃饭,一定是有事相求。他们当学生干部,入党,都有很明确的计算,他们把时间花在考证上,却不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我怎么说,他们都不理解,真是烦恼!”

正像歌德诗云:“我曾领略一种高尚的情怀,我至今不能忘却,这是我的烦恼。”这正是当代大学生们缺乏的人文主义情怀,77、78级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他们有改天换地的傲气、有改变世界的情怀,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我们现在生活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反而失去了追求真理的锐气,被物欲横流裹挟着前进,不再过多计较多错,只关心自己和眼前,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真的就很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