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讲故事的父母,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播种机

会讲故事的父母,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播种机


会讲故事的父母,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播种机

讲故事,

并不是

为了哄哄孩子,

而是为了播种。

会讲故事的父母,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播种机

陪孩子一起读绘本是一种享受,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讲故事”——我讲,孩子听。

恰恰相反,每一次有价值的阅读,都是我们和孩子心手相牵的神奇之旅。

儿子打小就喜欢听我给他讲绘本。

在我的记忆中,儿子有很多很多自己喜欢的绘本,当我们一起神游在不同的绘本中时,小家伙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泪光闪烁,时而问这问那,时而静思不语。

这,就是阅读的乐趣。

会讲故事的父母,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播种机

儿子后来对书的热爱,正是得益于幼年时他从故事中领略到的喜怒哀乐,以及通过故事窥见的那些从未感知过的世界。

记得当时三岁多的儿子第一次拿到我给他买的《爷爷变成了幽灵》,就迫不及待地自己翻看了一遍。

后来,在正式“开讲”之前,我又引导他“看图说话”,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看到的一切讲给我听。

这种方式也是我们一起探索每一个新绘本的必经之路。

有了这段“经历”之后,儿子再听绘本,“代入感”会更强。

会讲故事的父母,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播种机

《爷爷变成了幽灵》是将小男孩艾斯本想念去世的爷爷的故事,故事中夹杂着艾斯本对亲人的不舍、对爱的理解、对生死的困惑等等复杂的情感与思考。

在一个没有人打扰的环境,当我拿起书,用与故事情境相一致的声音、语速、语调和停顿开场——“有一个小男孩名叫艾斯本。艾斯本最喜欢的人就是爷爷霍尔格了。可是,他再也没有爷爷了。……”——儿子一下就被故事捉住了。

我投入地讲着,声音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而起伏,儿子也入神地看着、听着,让自己的心紧紧跟着艾斯本的心一起感受喜怒哀乐。

当爷爷给艾斯本念叨起那些曾经平实的生活场景时,儿子开心地笑了;当艾斯本想起爷爷曾经带给他的那些快乐,却最终听到爷爷说他想起了那件最重要的事情——忘记给小艾斯本说再见时,儿子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花。

……。

会讲故事的父母,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播种机

听完这个绘本之后的一段时间,儿子又让我连续讲了好几天,有时他还自己抱着这个绘本看。那段时间,儿子总是“牵挂”着艾斯本和他的爷爷——

艾斯本的爷爷到哪里去了?

死是什么?

他为什么会死?

每一个人都会死吗?

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

有什么办法能不让爷爷死?

艾斯本如果想爷爷了该怎么办?

艾斯本伤心难过怎么办?

艾斯本将来也会死吗?

幽灵是什么?

人死了都会变成幽灵吗?

这个世界上有幽灵吗?

……?

这些问题都是那段时间儿子提出来的,他的妈妈专门把他提出的问题记在了本子上。

会讲故事的父母,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播种机

这里的问题都不简单,有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所以那段时间儿子经常会向我们提出很多自己的困惑,我们也会和孩子一起探索思考。

对孩子来说,这些夹杂着复杂情感、困惑、思考和感悟的、属于他自己精神世界的活动,正在一点一滴地凝结成他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看法。

一个绘本就能带给他如此富足的世界,随着亲子共读和绘本的增加,孩子的精神世界就会越来越丰富。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静悄悄地播撒思想的种子


会讲故事的父母,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播种机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有效的亲子共读就意味着我们是在有效和积极地陪伴着孩子,而衡量“阅读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孩子收获了什么,而不是你曾经讲过什么。

坚持给孩子讲绘本故事并非“我讲,孩子听”这么简单,而是需要父母全情投入地引导孩子阅读、创设适当的阅读氛围、促进孩子思考、积极回应孩子困惑、与孩子平等的探知讨论、引导。

假如孩子还不会说话,我们也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促使孩子思考,即便他们无法表达,但他们一定在想。

这是因为困惑和问题就是思考的果实

缺少了心手相牵的引导和思考的阅读,就好比你只把种子撒在地里,而不去耕耘浇灌,是对孩子大脑的辜负

所以,会讲故事的父母,都是孩子思想的播种机


会讲故事的父母,才是孩子精神世界的播种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