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小時到5小時,請體諒這種“超時”

3月20日起,呼和浩特機場成為北京國際航班分流指定的第一入境點之一。為防止境外疫情在航班進出港過程中傳播,來自內蒙古機場集團各單位的160名員工,穿上了厚厚的防護服,走進了國際航班保障區。

從12小時到5小時,請體諒這種“超時”

保障人員開始穿著防護服,準備進入國際航班保障區

截至3月27日17時,呼和浩特機場已經完成來自日本東京、英國倫敦、西班牙馬德里、法國巴黎和丹麥哥本哈根共11班進京國際航班的經停保障,保障旅客2505人次,行李3153件。機場國際航班的保障時間也從之前最長將近12個小時,到現在最短的不到5小時。

這個歷程對每一個機場人來說,都是一場“大考”,一場完全沒有參照樣本,只有全力以赴的“大考”。想記錄下這一歷程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當第一天保障完成,從保障區出來的人,脫下防護服,就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外面的人已經不忍心讓他們再說點兒什麼……

工作從“不吃不喝”開始

曹彬,內蒙古機場集團地服分公司值機服務部經理。3月18日9點多,剛值了一夜班的曹彬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接到了公司通知,要參加北京分流到呼和浩特的國際航班保障工作。曹彬並不意外,因為就在前一天,他主動報名了。

從12小時到5小時,請體諒這種“超時”

曹彬帶領人員卸載行李

3月20日,CA926(東京-北京)航班於18時50分降落,旅客從呼和浩特機場入境。這也是北京的國際航班分流出來的第一個航班。

當日中午,曹彬和機場所有參與這次保障的人員一起入住到了指定隔離賓館。17時40分,他們一起乘坐大巴車,到達呼和浩特機場國際值機區,穿衣服的過程是在自治區疾控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的:防護帽、護目鏡、防護服、防護鞋套,一樣也不能少!所有參與保障人員陸續通過安檢,進入劃定的專屬保障區域。沒有經驗的他和同事,當天下午都沒有吃飯,保障工作就這樣從“不吃不喝”開始了。

曹彬他們主要負責行李保障工作。為了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國際航班旅客入關時不再需要自提行李,只需完成個人相關檢查和信息填寫,而行李的入關,全部由曹彬他們來完成。

國際航班的機型都比較大,航班旅客多,行李也多。“一個航班最多時候有400多件行李,我們十幾個人,要從飛機上卸機,然後進行消殺,再通過海關的安全檢查,才能交由旅客提走,行李的速度其實決定著旅客停留和等待的時間。”曹彬說。


“旅客在機上不敢吃喝,終於回國了,他們也急需去休息,雖然防護服包裹很熱,搬運行李時,體能消耗非常大,可我們還是想,能快一點,就快一點,讓旅客少受點罪。”曹彬看到這麼多同胞幾經周折回國,特別能夠感同身受。


“我們保障經驗也在積累,前幾天短則8小時,長則12個小時,上崗前大家不敢吃喝。而現在,我已經能夠合理設計流程,安排好時間了,特別是能讓大家吃好了再上崗。” 作為地服分公司保障一組的負責人,曹彬現在可以騰出一些精力,關心這群並肩作戰的兄弟,頗感欣慰。

身披戰衣,我即“戰士”

3月19日,是呼和浩特機場航站樓管理部員工馮時的25歲生日。當天,他接受了一項關於穿脫防護服、隔離衣的相關培訓,第二天,他就將奔赴到防控境外疫情輸入的“戰場”。

從12小時到5小時,請體諒這種“超時”

馮時穿著防護服,準備進入隔離區

“在進去之前,其實還是很忐忑的,因為一切都是未知的,也是從未經歷過的,但是當我穿好防護服的那一刻,感覺自己就和在疫區奮戰的白衣天使一樣,責任感就上來了。”

3月20日下午,馮時和其他保障人員一起進入了封閉的國際航班保障區域。

馮時最初的工作,就是配合海關、邊檢人員,完成旅客的引導和分流,對現場旅客進行疏導及指引。“沒想到和旅客的接觸還是很頻繁的”,面對許多旅客的詢問和求助,“我很高興能用自己的服務經驗,和外語口語能力給旅客提供指引。”

在相對封閉的國際隔離區域,現場的海關、邊檢、機場保障人員都身穿著厚重的防護服,面部難以辨認、行動不太方便、大家交流也不多,氣氛很壓抑。“雖然大家沒有什麼交流,但感覺到每個人對待工作都極其認真。”

第一天的保障,對於這個入職剛滿一年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場長達12個小時的鏖戰,更是一場身心和意志的極大考驗。在防護服和N95口罩的包裹下,馮時覺得呼吸困難,“像是在密閉的蒸籠裡一樣,感覺身心在極限的邊緣徘徊”。即便是保障間隙有時間坐下來休息,護目鏡上也會因此迅速生成水汽,視線變得模糊不清。“所以大部分時間,我們不能坐下來,而是持續行走站立,確保視線清晰。”

從12小時到5小時,請體諒這種“超時”

馮時在隔離區內工作

“腰痠背疼,感覺特別痛苦特別累。可是當我遇到一對中年夫婦,在到達的時候難掩回來的激動心情,他們向我們鞠躬,表示感謝,我就覺得一切都值得了!”馮時說這話時眼睛裡閃著光。

這位熱血青年,既有拼勁又肯琢磨

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的岳家彤是個熱血青年,自疫情發生以來,他就十分關注。從呼和浩特機場作為北京國際航班第一入境點後,身為黨員發展對象的岳家彤便主動請纓,要承擔國際航班保障的工作。他積極熟悉預案,反覆研讀演練規劃,為演練和將到來的實際保障工作做好準備。

從12小時到5小時,請體諒這種“超時”

岳家彤在運行指揮中心梳理保障流程

保障的頭幾天,岳家彤幾乎每天都守在運行指揮中心辦公區。只要有國際航班,他就在現場,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最長的一次,從前一日9點參加演練,一直通宵到保障完國際航班,整整在崗23小時。航班間隙,他來不及吃飯,倒頭就睡。一聽到航班提前到港,翻身起床就上崗。

“我看他有專業特長,也有積極性,就讓他參與進來了,沒想到他這麼拼。” 呼和浩特機場運行指揮中心副經理劉鑫說。

因為幾乎每天每班都在崗,岳家彤對國際航班保障工作已經非常熟悉。為使沒有經驗的保障人員也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他製作了一份清晰明瞭的保障流程圖,將圖發送各單位,使每一名一線保障員工,不僅能知道自己做什麼,同時也知道自己上游對接誰,下游交接誰,保證工作有序進行。他說他不放心,

“我得把保障航班的方式準確無誤的傳達給後續值班人員。”岳家彤說。

做好總協調,用專業和細緻贏得信賴

奮戰在流程梳理和保障協調一線的,還有呼和浩特機場業務管理部副經理丁雲江,他是此次分流國際航班保障的現場總協調人。

3月20日保障首個航班時,從當日上午演練就進入隔離區域的他,一待就是19個小時。3月20日到3月24日,丁雲江連續保障了5天,這5天也是各單位相互磨合、問題最多的5天,作為總協調人的丁雲江認識到“與各單位建立良好的關係,對於協同開展工作至關重要”。

從12小時到5小時,請體諒這種“超時”

丁雲江在機坪內協調保障事宜

可是平時接觸較少,打起交道來確實比較困難,丁雲江發現,第一天保障時,各單位都在高頻次接打電話,他的手機很快沒電了,於是,他從同事那裡借來充電寶,自己用完之後,就送給遭遇同樣情況的疾控部門負責人。

3月21日的航班保障過程中,邊檢一位女同志在進行機上測溫時口罩滑落,於是迅速撤出在機坪等待消毒和進一步檢查,晚上機坪氣溫低,丁雲江看她凍得發抖,就安排她到一個空餘廊橋上去等著。

從12小時到5小時,請體諒這種“超時”

丁雲江來回奔波,檢查保障流程

丁雲江說:“就得這樣,一個個不經意的舉動,主動服務地方各部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多單位的溝通協調,才逐步順暢了”。

3月20日,又是一個“小情況”引起了丁雲江的注意。當日4輛運輸旅客大巴進入機坪,巡視檢查的丁雲江發現地上有液體,由於熟悉機場運行和安全管理,丁雲江高度敏感,第一時間意識到“是車輛漏油了”,用手指蘸了一下,一聞,果然是柴油。丁雲江拿起對講機立即向運行指揮中心報告情況,要求消防緊急到位,2分鐘後,消防車輛已到達現場,吸油氈吸附、膠管水槍稀釋、機坪吸水車吸乾,不到5分鐘,地面油漬處置完畢。各單位在現場的保障人員,紛紛對機場運行保障的高效與專業豎起大拇指。

但是丁雲江沒閒下來,他指揮消防員對漏油車輛進行了檢查排故,查明漏油原因並及時處置後,才允許大巴車啟動,並指派1輛消防車護送該車輛駛出機坪。後來,呼和浩特機場還向相關保障單位發佈了業務提示和通告。

“車輛漏油的事情,讓各單位都看到了機場工作的專業性,現在在機坪內保障時,他們也更願意聽取我們的意見和建議。”丁雲江欣喜地說。

從12小時到5小時,請體諒這種“超時”

“不喊苦,不喊累,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疫情不結束,我們絕不放鬆警惕。”這些都是保障人員真心說出來的話。呼和浩特機場在12個第一入境點中,只是普通的一座機場,就是這些普通的機場人,讓人感受到考驗越艱鉅,卻越能看到民航人的精氣神兒,而呼和浩特機場的這些一線保障人員,也只是全體民航人的一分子……



原標題 | 從12小時到5小時,請體諒這種“超時”

來源 |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 | 程凌

通訊員 | 王羽娟、楊瑾

鏈接 |

https://mp.weixin.qq.com/s/Cmns3AbA85Fap-T_lsmKH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