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博山,“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想象


淄博博山,“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想象


作者/拾冷

蜿蜒、寧靜、淳樸……這是我初到淄博博山和上坊村、上惡石塢村、中郝峪村腦海中反覆想到的詞彙。竟想不到,離著濟南僅有1.5個小時車程的這裡,還有如此景色,實屬難得。

這些村子,對城市人而言,就是世外桃源。無論是驅車穿過彎曲的山路到中郝峪村,上惡石塢村,還是站在這裡遠眺山腳下的村落,相比城市的高樓大廈,給人超然於世之感。

關於這三個村的歷史記載,大約從歷史學家考證明洪武年間《般陽孫氏長支家譜》、明萬曆年間《觀音廟碑》、清乾隆《楊氏祖塋碑》等資料中得知,這些村子已有幾百年歷史記載。

和上坊村位於齊長城遺址山腳下,齊長城有2500年曆史,據此推斷,這些村子在千年之前,或已經有人的行動軌跡。但這些村子的原始居民何時來此,已經無法考證。好在,這些村子位居魯山深處或山頂,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始終保持古老、質樸的模樣。

淄博博山,“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想象

△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宣傳海報(資料圖)

這裡是一片淨土,即便古村已逐漸被當代人發掘、知悉。在這些地方,總能夠尋覓到屬於自己的靜心之地,也能滿足每個人對“田園牧歌”式鄉村的想象。這也是連綿高山所特有的共性,也是人之所需。不久前,將這些地方作為主拍攝地的電視劇,由楊爍、馬蘇、潘之琳、劉流主演的《綠水青山帶笑顏》在湖南衛視播出,將淄博、博山推到全國觀眾面前。

對這些村子,甚至對博山而言,或是第一次把這裡的自然、生活景象呈現給全國、海外觀眾觀看。這種呈現,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原汁原味”,在電視中看到的樣子,在這裡看到的,可能就是什麼樣子。一些劇評提到,“旖旎風光”是這部電視劇最大看點之一。

“待到疫情結束,一定去博山領略當地的風光。”正如電視呈現的原汁原味旖旎風光,讓博山在城市與山村、現代與質樸之間,建立起了“穿越”的橋樑,“說走就走”也就不遠了。

淄博博山,“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想象

△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拍攝地(資料圖)

01 初識:博山的美,穿越千年

博山能夠成為《綠水青山帶笑顏》拍攝之地,並非偶然。除了博山的旖旎風光,在這裡能講述的故事太多。這部電視劇只是初識博山的開始,而且,也足夠吊足觀眾、網友的好奇心。

其一,博山的景。感興趣的網友可以移步“百度圖片”,搜索“博山”,映入眼簾的必是春日之豔麗、夏日之青蔥、秋日之繽紛。博山區,魯中山區北部。在這裡,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47個,500米以上的山峰有81個,“斷裂發育,褶皺次之,高角度的張力性斷裂”的地質,造就了低山、丘陵、山澗、河谷相間地理風貌,對於博山自然美景,無需贅言。

其二,在山連山之間,有一座已有2600年曆史的建築,齊長城。據資料,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歷時170多年築成,是目前中國現存有準確遺蹟可考、保存狀況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長城,被譽為“長城之父”。齊長城,在博山境內有一條主線、兩條複線,綿延78.1公里,正因為齊長城的存在,博山也被賦予了古老、傳承的歷史韻味。

其三,博山菜,魯菜的“鼻祖”,被稱為魯中派系,歷史發端約西周齊國時期。博山菜,既有一般魯菜鹹鮮脆嫩的特點,還研發了獨有的整套宴席產品,博山四四席。同時,博山菜將這些菜品與中國傳統齊文化中的飲食禮儀融合,成為中國齊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淄博博山,“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想象

△ 淄博博山琉璃製作(資料圖)

其四,博山琉璃。這個由古代煉丹家發現的化學反應產物,無意中成就了中國藝術瑰寶。根據歷史記載,博山琉璃“唐代開始成批生產,明代初具規模。明萬曆年間,爐行徐應元旦發起建爐神廟,祭祀女媧,以保佑琉璃生產的興旺。”為什麼要生產琉璃?因為名貴,古人有言,“珍珠瑪瑙翠,琥珀琉璃街 ”,琉璃在古代就是一種奢侈品。因此,博山被視為中國琉璃發祥地,也被譽為“中國陶瓷琉璃藝術之鄉”“中國琉璃之鄉”……

這些意象,也正是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正在呈現或隱現的內容。如果把這些意象放置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對淄博,還是對國家發展大計,都是對“兩山理論”和“高質量發展”的詮釋和抒寫,這也是《綠水青山帶笑顏》所要闡述主題的題中之義。

博山的美,穿越千年。且不管時空如何變換,在此刻,通過電視劇讓這裡與時代交匯,相信也會給觀眾帶來如電視劇中許晗對杜笑語一見鍾情般的情感觸動。也如許晗剛剛來到這裡,看到這山、這水、這生活的時的初體驗,在此凝固,緣來這裡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淄博博山,“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想象

△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拍攝地(資料圖)

02 探秘:城與鄉共同的“田園牧歌”

當我來到這裡時,始終保持一個疑問,為什麼博山的山村能夠留住深山中的村民?為什麼城市人,即便驅車穿行崎嶇山路,依然會來到這裡,甚至會多次往返?

在來到博山的中郝峪村時,有了一個答案:在這裡,搭建起了城與鄉共同的“田園牧歌”。

中郝峪村,位於博山區池上鎮,坐落於魯山主峰之東側,十里桃花溪之盡頭,此村也是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故事參考地,這裡探索出的鄉村旅遊“中郝峪村模式”,已被央視、省級媒體多次報道。雖然遠在深山中,但並不“寂寞”,反而在喧囂之下,總保持靜謐的底色。

“中郝峪村模式”給我最大的觸動是,這裡找到了即契合山村“開眼看世界”的發展之路,又讓城市人找到了“靜心”之所,將山村打造成了城與鄉共同的“田園牧歌”。

在中郝峪村,“土著”的農民依然守護著祖祖輩輩居住的山村,不過,在自己院落之上,蓋起來現代化的民宿,而這些村民也由耕種之人,轉變為服務之人。在自家院落服務來自四面八方的來客,恰如遊子回到家中,住山村的房,喝山村的水,吃山村的飯,嘮山村的嗑……

淄博博山,“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想象

△ 淄博博山中郝峪村(來源:大眾網)

有諸多細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一,來到這裡的城市人,包括山村村民的車輛,一律停靠在山腳下的停車場,讓山村從日出到夜間,始終保持靜謐;其二,旅居於此的城市人當返程時,無論住在哪一家,該家的村民都要電話詢問他們是否已經安全到家,這一細節,可謂是“虐心”的,如家人般的問候,溫暖、質樸;其三,別樣“人性化”的服務,相比城市流程化的客服,這裡的鄉親、鄉音、鄉情所營造成服務,看似“標準”,卻透著濃厚的親情,以致於在這裡的一位“山村大媽”,到目前為止,已經認了70個“乾女兒”……

曾幾何時,每每我們來到“山村”,總會看到“土”與“窮”的畫面,但在這裡,我們看到是實實在在的“綠水青山帶笑顏”。2003年,中郝峪村只有60多人,到目前為止,中郝峪村已有360餘人,110多戶人家,這裡的鄉村真正實現了“回得去,留得下”的局面。

我想,如果一個鄉村發展模式,能夠穿透人性、人心,而且能夠良性循環,這便是“鄉村振興”的偉大所在。而中郝峪村尋覓到其中的規律,也正是這種“穿透”,“中郝峪村模式”開始被內蒙古、遼寧、重慶等省市“抄作業”,可以說已經成為淄博,乃至山東的鄉村振興“樣板”。到目前為止,中郝峪村先後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示範村”、“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山東省鄉村旅遊示範村”、“好客山東最美鄉村”、“鄉村研學旅遊目的地”……

淄博博山,“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想象

△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拍攝地(資料圖)

03 鏈接:文藝的浸潤,等待你與我

其實,無論是對和上坊村、上惡石塢村、中郝峪村等“美麗鄉村”,還是對淄博、博山,通過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引發全國關注,還有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文藝扶貧”。

文藝對城市助推作用,已經有了鮮活的案例。比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先後帶火了“章丘鐵鍋”“臨沂煎餅”;再比如,趙雷的一首《成都》,讓成都成為“網紅城市”;就在去年,根據飛豬數據顯示,2019年7月-9月《長安十二時辰》播出期間,西安的旅遊熱度同比上漲超20%;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時,重慶旅遊熱度上漲超15%……

除了文藝作品對一個城市、一個鄉村、一種美食直接的帶動作用,還有對這些地方產業發展的影響。比如,因為拍攝電視《綠水青山帶笑顏》,直接推動了淄博博山“紅葉柿巖”項目的簽約和實施。而且,據瞭解,已經有十幾家電商正與淄博談合作,主推博山的農產品。

淄博博山,“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想象

△淄博博山和上坊村(資料圖)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走進拍攝地”的見面會上,該劇的負責人彭龍也宣佈《綠水青山帶笑顏》第二部正式開始籌備。通過第一部,我們已經看到文藝作品對淄博、博山所帶來的效應,若能夠被更多的文藝作品長期浸潤,那通過文藝作品所構建的城與鄉的“鏈接”,亦會帶來良性循環。而這一點,不管對博山的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文藝作品”的裂變也將持續放大。

而這一點,也是淄博在“三農”發展上,以及淄博挖掘這座城市,正逐步深入的探索。其實,中國眾多知名影視劇,都曾將淄博作為拍攝地,比如《馬向陽下鄉記》、《大染坊》、《旱碼頭》《闖關東》、《焦裕祿》,電影《活著》等。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在淄博、博山有很多的故事等待文藝創作者的挖掘,亦有眾多的風景等待影視化的呈現……

淄博博山,“田園牧歌”式的鄉村想象

△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拍攝地(資料圖)

寫在後面:

迴歸到文章的原點,淄博博山與電視劇《綠水青山帶笑顏》的“一見鍾情”曾有一段佳話,據說該劇導演劉流在考察博山時,這裡的人曾這樣評價博山:“抬頭滿天星空,低頭萬家燈火”,劉流也因此被打動,將博山作為電視劇的拍攝之地。而在我看來,也亦是對“田園牧歌”式鄉村的詮釋。隨著電視劇在湖南衛視熱播,以及相關產業的跟進,這裡的美,將更值得“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