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这些普通人守住城市“烟火气”

徐州这些普通人守住城市“烟火气”

徐州这些普通人守住城市“烟火气”

胡明在与企业负责人沟通。徐报融媒记者 刘苏 季芳 郑微 摄

徐州这些普通人守住城市“烟火气”

周凯正在为顾客理发。

随着服务业复工复产脚步加快,徐州的大街小巷渐渐恢复了往日生机。理发店里,餐馆里,体育商品店里……抗住疫情压力的“小老板”们乐观坚强,用热情的服务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为了让各类商贸企业尽快复工,一大批政府服务专员也在日夜奔波,倾力帮扶。是他们,共同守住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胡明(商贸企业服务专员)

“看到有些企业经营困难,我赶紧想法帮助”

“这条复工路走得艰辛啊!”说起复工复产的经历,徐州虎创贸易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勇百感交集。

疫情期间,我市商场街铺几乎全部关闭,商贸零售企业的营业额断崖式下滑。“那段时间几乎没有销售收入,企业遭遇重创。”李勇说,“好在政府及时派来服务人员,从办理复工申请、筹措防疫物资,到解决减免行政性收费、落实21条……一路贴心帮扶,给了我们实打实的帮扶。”

市财政局综合处一级主任科员胡明,就是李勇提到的为企业提供驻点服务的负责人。疫情发生之后,胡明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商贸企业复工复办包挂负责人。他对口包挂我市两家贸易公司,通过实地驻点的方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疫情期间的帮扶不同于以往,面临许多新困难、新问题,看到有些企业经营困难,我总想着赶紧想办法帮他们解困脱困。”这其中,李勇的公司就让他特别挂心。

这是一家专业从事体育品牌服饰、用品销售的区域代理商贸企业,目前代理近10个知名运动品牌,主要服务淮海经济区客户。随着公司1000多名员工陆续返岗,口罩成了这家公司的急需物品。为了解决防疫物资问题,胡明及时向企业提供我市防疫物资申领的有关信息,帮助企业顺利解决了复工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然而,融资难、销售难等问题又接踵而至。公司存续发展需要的是现金流量。春节前夕,这家公司基本把全部资金都压在了货品上,资金面临巨大缺口。了解情况后,胡明立即向局机关反映了这一问题,市财政局积极与银行接洽,很快帮企业找到了融资途径。

“从提交申报材料,到银行批复1000万元授信,银行常规需要一个多月的授信流程,我们仅用12天就完成了,并且贷款利率低至4.05%,切切实实帮助企业解决了大困难。”李勇感慨不已。这部分贷款资金被用作了公司的复工启动资金。

复工后,胡明每天都要到自己负责的各家店铺转一转,了解店铺经营中存在的难题,及时帮助协调解决。

“刚开始那段时间,是真的难啊。”胡明说,2月中旬,企业刚复工不久,路上行人很少,逛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怎么才能帮助企业增加销售额?他几乎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建议加大网上销售力度,这一点与企业不谋而合,很快,通过“云销售”,店铺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销售额逐日增加,目前已接近同期销售额的8成。

周凯(理发店老板)

“服务业要把顾客安全放第一位”

位于铁路游泳馆对面的“左边国际”是一家很有格调的理发店。一排清透的落地大玻璃,人们经过时扫一眼,就能看到里面的景象。

3月25日,早上8点,一个“孤单”的身影出现在店里。他戴着口罩,左手拿个喷壶,右手拿块抹布,正在那里认真地擦拭每一张椅子。这个人是“左边国际”的老板周凯,他是每天第一个到店里的人,“9点正式迎客,我一般都是8点就到了。第一件事就是打卡、量体温,做好记录,然后就是给桌椅、剪刀、梳子等工具消毒。”

8点20分左右,员工们陆续到店。周凯放下手里的活,先检查一下大家是不是都戴了口罩,然后督促他们测量体温、用酒精消毒液喷手消毒,再一个个登记备案。“从复工的第一天就是这套流程,虽然比较麻烦,但是从事服务业,首先要把顾客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周凯说。

8点30分,周凯会进行早上的第二项工作:给员工们做培训。17名员工在大厅里一字排开,用模特的假发练习基本功,一时间,理发店里只听见剪刀“咔嚓咔嚓”的声音。

9点刚过,就有顾客上门了。约50岁的徐女士家住附近的世茂东都,是“左边国际”的常客,持有这里的“半折”会员卡。量完体温、消完毒,徐女士安心地坐到舒适的椅子上。

周凯走上前去,小心地拉起她耳后的一缕头发,笑着说:“阿姨,我记得上次它的长度还只到耳朵根,现在已经快长到脖子了,再给它点时间就可以长发及腰了。”

徐女士被逗得笑出声来:“早就盼着你们店开门了,但你们开的时候我心里还有点嘀咕,到底安不安全,所以又等了一段时间现在才来。”

说话间,一杯温开水递到了她的眼前。徐女士抬头一看,口罩后面一双眼睛立即漾出了笑意:“小宋吧?两个月不见身材保持得还这么好呢!快告诉阿姨怎么保持的!我这两个月啊,不仅头发长了,体重也长了!”徐女士爽朗的笑声感染了店里每一个人,让原本阴沉的天气变得明媚起来。

透过落地玻璃窗,理发店里的一张张笑脸,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温暖和活力。

李丁(李家牛肉馆老板)

“只要客人多,再忙再累也开心”

3月26日早上7点,90后小伙子李丁准时出门了,目标:徐州开明市场。

在一家家牛肉摊位前驻足、交流、比较,这位资深的牛肉大厨终于挑选到了心仪的雪花肉、梅花肉、腱子肉。

民祥园农贸市场是第二站。在这里,他又接着采买了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大葱、花菜、生菜、菠菜、豆芽、西瓜……拎着沉甸甸的菜篮子,李丁满载而归。

“买好菜啦?今天牛肉什么价?”

8点,城市东区幸福路上的李家牛肉馆的卷帘门准时升起。看到忙着搬运食材的李丁,左右餐馆的同行们亲切地和他打起了招呼。

10分钟后,李丁走进后厨,娴熟地清洗、分割、浸泡牛肉,半小时后,一块块牛肉被放进大锅,加上30多种调味料,开始了漫长的卤煮过程。

10点多,两位帮厨和两位打杂阿姨也来到了店里,大家开始一起调制凉菜、配置炒菜,洗的洗、切的切、煮的煮,不大的厨房里瞬间热气升腾,充满了烟火气息。

到11点,店里已陆续开始有了堂食的客人,在查验过彭城码、测过体温后,客人们开始三三两两就坐、点菜。

这家牛肉馆开了四五年,牛肉菜系是李丁的拿手菜,也因此拴住了相当一部分食客的心。

除了常见的牛肉面、牛肉汤,麻辣牛肉、葱爆牛肉、烤牛肉筋、长鱼炒牛鞭、红烧牛杂……李丁开发的牛肉菜系达到了近20种,即便在没有恢复堂食前,也有许多老食客通过线上订餐或微信订餐一解馋瘾。

到中午12点多,餐馆的6张桌子、4个包间基本都坐上了人,加上外送配餐,厨房里更忙了,也显得更挤了。

下午两点,牛肉馆里渐渐恢复平静,李丁也终于换下厨师服,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和店里的几位帮工张罗起了自己的饭菜。

“也就休息两小时,下午4点半后,就又开始上客人了,一直到晚上10点,一天才算忙完。”李丁说,做小餐饮是功夫活、是手艺活,但是“只要客人多,再忙再累也开心”。

李丁来自安徽萧县农村,不到18岁便来到徐州打工,一路在各个饭店辗转,从学徒、传菜员做起,慢慢做到配菜员、帮厨、主厨。2014年,24岁的他终于迈出了创业步伐,有了属于自己的牛肉馆,从60多平方米到现在的130多平方米,餐馆经营越来越红火,他也在徐州买了房、安了家。

3月12日,全市餐饮行业有序恢复堂食后,李家牛肉馆的人气每天都在回升,现在,餐馆的生意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每天看到络绎不绝的客人,我是真开心,总忍不住发个朋友圈。”李丁说,对餐饮人来说,寒冬是短暂的,春日到来,烟火升腾,餐饮人充满了盼头和干劲。(刘苏 季芳 郑微 曲美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